张 煜
“相逢何必曾相识”
那是一个秋气清爽、夕阳如橘的下午,我接待了他——田雨,精神的寸头,灿烂的笑脸,晶亮的眸子中透出一丝矜持。打过招呼之后,他的母亲诚恳而又迫切地谈起了孩子的情况:“上初三了,理科一直还不错,就是这个语文老扯后腿。”我先初步分析:“一般来说,一个人总是生活在集体中,而且总是有个定位和共识。强的科目是孩子的闪光点,由于它给孩子赢得了较多的赏识和优越感,加上感情上的亲近感,会使孩子乐于投入更多的精力,即使做作业的时候也优先安排,因此也会呈愈来愈强的趋势;而弱的呢,会因为孩子有一种敬畏、疏远的心理而愈发淡漠,似乎呈沉睡或自生自灭的状态,需要外部力量的唤醒和提携。很多孩子的类似现象都说明,这并不等于孩子这方面的资质弱或没有潜力可挖掘,它是有一定的‘历史因素的,是‘长期积累而成的。”
孩子没说话,似乎在思忖我的话。他母亲却立即反应:“我也纳闷啊,曾经怎么提醒、鼓励、伴读,和校内老师交流,可以说是该用的、认为科学合理的方法都用到了,就是没有起色,一直拖到毕业班这会儿。细想咋真是您说的那回事呢!”
看了他的卷子,清秀划一的字迹与五大三粗的他形成强烈的反差,我一下子产生了好感;再看内容,是一次课内文言文测试,准确率很高,绝对在96%以上。我说:“挺好的呀!”
他妈妈接着说:“可要说到那个文章阅读和作文却不是很好,阅读总是准确率不高,总是和答案擦边而过;作文呢总是没啥可写。”
他补充说:“老师,课内文言文是不错,课外的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就不行了。”大凡人都有爱面子的心理,这是否就是他们就把测试成绩较好的一次试卷带来的原因呢?
我考虑:课内能答得这样好,说明孩子还是有上进心、肯用功的,有一定的记忆窍门和基本功。他的问题是不会运用联系的、发展的、总结的观点完成课内知识点、能力点向课外的迁移,只是简单地识记。至于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繁多而又有章可循,要在建立整体知识框架,并在分门别类、提纲挈领地抓住规律的基础上,一一和实践结合起来付诸感性,才有可能进一步领略到篇章的个体性特色,做到“既见森林,又见树木”。这两点应该都是由于他对相关知识框架没有整体印象,不善总结归纳,涉足的范围狭小,学习方式过于被动,缺少系统、序列的训练和主动的汇总造成的。至于作文,把语感的提升、素材的整理放在一朝一夕的积累上,对不同命题形式的适应、不同文体立意构思的练习、写作技巧的研习等则可间隔性地加以辅导。再说,读写不分家,谁又能说我们在研习现代文阅读、探究那些兰心慧质的作者的心灵历程时不会得到写作的灵感启迪呢?
我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我的辅导计划,并且委婉地纠正了他们的一个误区:现代文阅读的考点应该分类对待,像对文章结构功用上的一些作答点,的确需要确切,且最好能用专业术语来答;但是对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上的理解之类的问题,应该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不存在“擦边球”的问题,完全取决于孩子敏锐细腻的感悟力和挥洒自如的语言驾驭能力,可能还会出现答题语的新意和感染力超越命题语和原文的情形,那正是语文教育和考试组织者求之不得的情形。我的话显然让孩子从失落中找回了些许自信,似乎历次受到的委屈或埋怨此刻减轻了很多。
“心有灵犀一点通”
鉴于时间关系,不长的交谈之后我就和孩子开始了“一对一旅程”。由于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对他的辅导计划雏形已经成竹在胸,我们的行程很快切入了快车道。
“老师,这个‘濯字我们课内学过,是‘洗涤的意思;可这个‘比字如果按照《陈涉世家》中‘比至陈的‘等到理解的话,这个‘比三旦立于市就讲不通了?”“你总算知道了这种不完全般配的情况,那就查查呗!这样,这个词的义项对你来说就拓展了。你最好把它加在你的整理本上,以防回生。”“老师,你看我脑袋这么大还需记在本子上么?再说,我们的时间已经够紧的了,记在脑子里不是更方便吗?”“你别贫嘴了。以后我会不定期提问,答不上来可要接受惩罚的!”
“老师,说明文、议论文现在问题不大了。对于记叙文和小说,虽然我的得分率不是很理想,但我心里至少还有明确的思路与方法。就是那个抒情性散文,不仅觉得那些词句华丽堂皇却言而无物,而且作者的情感实在难以捉摸,常常让我如坠迷雾,无功而返,弄得我只好主观臆断。你说这些作者咋放着好好的话不说,总喜欢拐弯没角呢?” 这个问题明显地带有随意性,甚或有些“大男子”主义。有时还反映在写作上——阅历不丰却以哲学家自居,动辄问津议论文,来展示自己体悟到的人生哲理或“治国”“平天下”的豪情壮志,且对别人的娓娓叙事或栩栩描述的作文颇为不屑。“你们这些男孩子啊,让我咋说呢?”我只好先慨叹一声,再逐条批驳。诸如举例说明先弄清是借景还是托物,抒的什么情,线索是什么,各个段落熟稔与否,再进一步研究语言具有什么特色。三番五次,使他从一脸雾水逐渐的到轮廓清晰。
这篇寓言为什么用《母亲的眼泪》作题目?
你看完文章了吗?表现了什么主题呢?眼泪出现了几次呢?
“噢,老师,我明白了: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两方面理解——从内容上讲,眼泪是母爱的载体,有利于主题的凸显;从结构上讲,眼泪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可以使文章更严谨。”
“对了!你那大脑袋终于不是光为数理化长的。”
看到他自得的神情我不由地称赞道。然后趁热打铁,我立即补充有类似考点的《六个馒头》《那件反穿的T恤》等文章。
“你找到做抒情散文题目的感觉了吗?”在一定的实践操作后,我想让他作个小结。
“老师,这‘形散神聚好理解,是指结构灵活,主题集中。而具体理解起文章来呢,是不是要委屈一下自己,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者和作者的感受相融合,或者把自己变成作者,从他的关键词引发联想,牵连出更多的名词、形容词;最后,几乎自己头脑中也模仿出了相似的一篇文章?”
“你太有才了!说得有道理。”我赶忙肯定他的“研究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联想和想象力是一个人语文智慧的内核。如果能这样举一反三、善于联系,我们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关键——即使是在揣摩阅读知识,也在研习写作技法。”
“老师,我们校内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_______使我成熟》,你说我该咋写呀?”
“你想想你们大多数同学将会怎么写?”
“他们可能会写‘挫折‘磨难‘锻炼……”
“文贵新。我们应该独辟蹊径,避人后尘。你想到了啥呢?”
“我想写‘锻炼‘忍耐。”
“把你的‘锻炼改成‘历练行吗?写‘阅读怎么样?”
“‘历练啥意思?嗨,不就是经受锻炼嘛;‘阅读是否太单一和虚无呢?”
“‘历练的确是经受锻炼,可是,我们的语言有一个语体色彩,你看,历练明显就比锻炼显得书卷气、雅致多了,更具文学气息,更吸引人的眼球,你说呢?再说‘阅读,如果主体第一部分排比各种文学名著给予我们的精神营养,第二部分写对社会的体验,第三部分写父母老师等长辈们给予我们的人生成长启迪,是不是一个可行的思路呢?”
“别急,让我想想,一三部分我是很拿手。可以啊,老师!”
“千淘万漉始见金”
一段时间,孩子似乎通过一种新的方式让心灵汲取了巨大的力量,理解能力、揣摩能力、辨析洞察能力、表述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许多。他母亲每次来都无法掩饰高兴和感谢之情。可一段时间后,他过来的脚步却迟缓了,有一次竟然缺课了。通过与学管交流我才知道:这段时间他闹心病——一会儿要除脸上的粉刺,一会儿要减肥,一会儿又对在班上的成绩座次若有所思。显然,他陷入了心理矛盾,有学习的、有成长的。
我想开导,又见不到人。只好借学管老师的手机给他发了一个短信:“田雨,你好!你是一个智慧、情商都很高的孩子。你稳重、温和、善解人意的性格和做事审时度势、考虑周到的习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你能将自己的人生规划得更出色。如果你把自己的事打理好了,在不耽误你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一小时或半小时地上课,可以吗?”
我又如约见到了那张笑脸,只是稚气之中多了几分稳健与刚毅。
显然,我的短信触动了他,像久阴初晴的阳光,及时拨开了他心灵的阴霾,增强了他的自信和自我肯定。经过风雨的“历练”,他的天空又重新清爽明丽,天高云淡。他的确比以前更成熟了。
(作者单位:学大教育西安分公司高新校区 )
(责任编辑: 鲁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