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应该“往东看”

2009-10-14 09:24
环球时报 2009-10-14
关键词:欧美人诺奖诺贝尔

雷 达

2009年的诺贝尔奖已尘埃落定。除了奥巴马获得和平奖使许多人感觉别扭以外,还有一个令笔者颇为不爽的地方,就是诺贝尔奖几乎再次被美国人所包揽——13名诺奖得主中竟有10人来自美国。而这样的情形,已经成了近些年诺贝尔奖的常态。

毫无疑问的是,美国驻瑞典大使将再次出席于12月10日举行的诺贝尔晚宴。根据规则,诺奖得主所在国家的驻瑞典大使会成为晚宴必须邀请的嘉宾。有人曾作出统计,在诺贝尔奖诞生的100多年里,美国驻瑞典大使是参加诺贝尔晚宴最多的外国使节,其次是欧洲的英、德、法等国大使。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多数国家的驻瑞典使节,却连晚宴的样子都没有亲眼见过。

其实,诺贝尔晚宴本身没什么了不起。笔者在瑞典工作时也曾品尝过,无非是烹制得更精细些的西餐而已。但每年的晚宴都更像是一场欧美人的聚会,其他国家的人却很少有份参加,这与诺贝尔奖所号称的“世界级奖项”的地位多少有些不相称。

根据诺贝尔奖设立的初衷,该奖项应授予世界各国在科学、经济等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在过去的100多年里,欧美国家的科研、经济水平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诺贝尔奖多被欧美人获得倒也无可厚非。除和平奖外,诺贝尔奖的科技及经济类奖项主要给予在基础理论方面取得突出成果的人,这是欧美人的强项,也是发展中国家科技和经济学者的弱项。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科技与经济理论的借鉴和应用往往更是当务之急。

但这不足以成为诺贝尔奖忽略发展中国家的理由,特别是在当下这个阶段。

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的七大工业国成立了七国集团,从那时起,诺贝尔科技及经济类奖项几乎从未离开过这七个国家。但从上世纪90年代末,先是俄罗斯加入使七国集团成为八国集团。10年后,这八个国家也不具有代表性了,终于产生了包括中国、印度等国在内的20国集团。

世界形势在变,可诺贝尔奖却在这一变化中明显落伍了。那些年迈的诺贝尔奖评委们,仍然把眼光盯在大西洋两岸,很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的意味。殊不知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井底观天”。

其实诺奖在诞生之初,并没料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地位。它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一代代评委们卓越的眼光和宽广的胸襟。虽然在诺贝尔奖评审过程中也有过一些失误,但评委们多数的选择是具备很高标准的,特别是他们往往敏锐地捕捉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趋势,如诺贝尔奖颁发给居里夫人、萨缪尔森等人,以及较早就注意到美国在科技领域的突飞猛进等。

但或许是在功劳簿上躺得太久了,最近这些年,诺贝尔奖评委们的选择使人越来越看不明白——科技类奖项几乎成为欧美人的专利,难道发展中国家真的没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成就?经济类奖项连续颁授给美国人,可国际金融危机不也是美国人惹的祸吗?文学奖与和平奖的争议从未间断,今年更是出现了奥巴马只靠一张会说的嘴便拿奖这样一出闹剧。

笔者曾与瑞典许多诺奖评委打过交道,他们的平均年龄至少有65岁,几乎所有评委都能讲流利的英文或法文。但他们很少有人到过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除知道发展很快外,对这些国家的具体成就几乎一无所知。几名诺贝尔奖评委应邀到中国讲学,回到瑞典后,竟被一些人诬称“得到中国人的贿赂”,而这些评委到其他国家是没有这种说法的。

到这,人们对诺奖“偏心”的原因便可知一二了。可笔者替瑞典人、挪威人担心,诺贝尔奖再如此下去,会被世界所遗忘。▲(作者是人民日报前驻瑞典记者。)

猜你喜欢
欧美人诺奖诺贝尔
享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镇痛成果
“我心目中的诺奖级作家”阅读札记
爱因斯坦为什么没有两次获诺奖?
新世纪都有哪些日本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诺奖
2019年诺贝尔颁奖
上百个与肥胖有关基因被发现
炸药大王诺贝尔
冲动的助手
莫因华人科学家落选诺奖气馁
Meeting Gu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