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娟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专业选择、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16-01
一百多年前,国人梁启超写下激情飞扬的《少年中国说》,大声疾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当年少年中国,而变成了中流砥柱的青年中国,青年中国靠什么强?当然是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获得的最有利、最直接、最快捷、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渠道就是教育。高等教育是任何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国家强盛的希望之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政治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必须随之变化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既能满足强国、富国的需要,又符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规律,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教育改革追求的是系统的整体最优,不只是教育大系统的局部的进步,因此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高等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1 办学理念
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软硬件的支持,总体来说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硬件已初具规模,但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高等教育呢?这是高等教育改革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应该是百家争鸣的,每个大学都应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创造自己独特的内涵。高等教育的理念首先是学生培养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其次是培养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只有严谨的学风,才能给学生以最好的引导;最后是全社会都提倡的以人为本精神,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
2 专业选择
提到高等教育改革或者现阶段高等教育出现的各种与社会发展不相符合的情况,人们首先想到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问题的查找和解决,但我个人认为,高等教育是教育大系统的较高阶段部分,它是由中小学教育在质和量上的突破演变而来的,因此中小学教育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
在我们国家,学生在进入高校前的专业选择大概分三种情况,一是父母包办,二是学生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三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进行选择,这些选择方法都没有考虑到所选择的专业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特点,是否有利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因此许多学生进入高校后发现所选择专业与理想差距很大,造成了厌学情绪。所以高等教育改革首先提高专业选择的科学性,通过科学的渠道了解自己和所选择的专业,然后判断二者是否匹配,这样就把高等教育的部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第一个基本要求应该使学生具有基本的文化修养、伦理道德、探索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该设置一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关课程,同时为了更好的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各学校应该根据本学校的办学特色设置一些中国的传统课程。
专业课的设置在以学科和知识逻辑为依据的基础上,学校应该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只有满足顾客需求的生产才是有价值的,因此高等教育的结果应该是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这项工作要求高等教育不仅满足社会的短期需求,也能够满足社会的长期需求,因此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上预测工作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
4 教学方式与方法
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是很高的,要求教师能遵循学习原理、认知心理和教学规律,针对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采用不同教学形式,注意教学设计,讲究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使用不同教学媒体和教具,运用适当的教学技术与方法进行教学。
我们国家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多年来一直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因此高等教育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应该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健全的人格和独立思维能力,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主动力学习的积极性,尤其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认知自己的能力进行,达到学有所用时能够扬长避短。
在我高等教育中,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因此高等教育应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注意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把自己学习成果进行交流,让学生们自由的、客观的分析各项成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日积月累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5 师资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是最大的资源,教师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认为要打破北大的旧习惯,不仅在改变学生的观念,还应“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着手”。他在教师聘任上采取的是“学诣”第一的原则,认为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则不管他的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都应加以聘任。
创业容易守业难,学校聘人容易留人难,因此学校为教师提供百花齐放的舞台,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及和谐宽松的学术环境,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做为教师本人也应时刻明铭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如果有些教师富有学术声誉,但道德品质与社会要求相违背,甚至可能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的教师,也坚决不聘用。
6 学生的素质教育
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础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才第一步。现在的高校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生,“专业”概念已不再是择人和择业的唯一的或决定性的因素。因此高等教育要加强培养人才素质的基础性工作,强调学科的综合性。高等教育应着重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这在我们国家已取得一定成果,例如实行双学位制,高等教育应该探索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延申.美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简述[J].教育研究,2001,10:74-77.
[2] 陈谟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我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7,5:3-15.
[3] 马凤岐.高等教育与市场:问题与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31-40.
[4] 纪宝成.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规划、体制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纪宝成.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做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政方针[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34-142.
[6] 吴明华,刘嗣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路径选择:一种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1)3:15-18.
[7] 刘献君.关于院校研究的几个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