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
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不仅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基础性、战略性事业;也是关系千家万户、关系每一个学生的民生事业。而且,“以人为本”意味着以每一个人为本。教育绝不仅是为了培养、选拔少数尖子生,为了能够升学的学生,而是面向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身心健康、帮助他们自我实现和终身幸福。
具体而言,要改变在计划经济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形成的教育口号。例如,“接班人”是高度政治化的和针对特定人群的要求,与中小学教育全民性、基础性价值不尽一致;而“劳动者”“建设者”的表述不仅缺乏科学性、理论性,并且隐含了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偏重。学校教育新的培养目标,可表达为“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
“全面发展”的方针也应当重新审视并予更新。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用它作为指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工作的具体方针,便难免走偏为要求学生门门优秀的“平均发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每一个个体的活力和创造性上的,有赖于个性的充分发展。新的教育方针应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可改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
此外,是从“应试教育”走向“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比“素质教育”更科学的现代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脱胎自杜威的教育哲学,却是在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中形成的,对矫治应试教育弊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不仅指教学做合一等具体的教育方法;而且强调重建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改造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书本与实践相脱离的基本问题,因而,是能够统辖教育基本问题的顶层理论和教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