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共享空间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探究

2009-10-13 03:29
现代情报 2009年7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

陈 琳

〔摘 要〕信息共享空间所具有的普遍性、适应性、灵活性和公共性的特点,拓展了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空间,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IC的平台,创新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推进信息素养教育。

〔关键词〕信息共享空间;IC;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7-0200-03

Study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Under the Information Commons CircumstanceChen Lin

(Library,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commons has some characters of ubiquity,utility,flexibility and community.It expands the space of library information literacy.IC should be fully utilized to innovate the mod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education.

〔Key words〕the information commons;IC;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library

信息素养就是个体能够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并据此检索、判断、评估、组织、使用进而创造新的有价值信息的能力[1]。信息素养包含了一个人对信息的基本认知、自身信息需求的判断、获取、组织、分析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支撑信息行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等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信息获取、组织和传递方式的巨大变化,计算机成为信息获取的重要工具。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信息环境改变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信息需求日渐提高的今天,合作学习与协作研究不仅需要图书馆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而且还需要有一支专业的信息专家队伍为其服务,在图书馆的指导下完成信息的检索、利用及知识的创造过程。因此,信息素质的培养已远远超越了传统“图书馆利用教育”以及一般的“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范围 ,其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适应“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based learning)”。即以信息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的信息资源作为学习工具,并利用这些工具进行信息的存取访问、组织和评价等,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2]。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是在共享式学习和开放式获取的运动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培育读者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的创新服务模式,已成为美欧等国大学图书馆最流行的服务方式和用户学习模式,成为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潮流。

IC服务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和信息技术技能培养作为目标,在人们信息素质、信息能力的提高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创新信息素养培养方式,推进信息素养教育。

1 信息共享空间营造丰富多样、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受教育者要在不断的使用信息过程中认知信息,因此,信息素养教育需要信息环境的支撑。图书馆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信息环境:长期的文献资源建设奠定了其知识基础设施的地位,使其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课堂和实习基地,而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一个综合的学习、交流研究的信息服务环境,将参考咨询、网络技术服务和多媒体资源结合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一个促进学习交流、互动合作、研究创新相对无缝的信息共享环境,为用户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提高信息素养和推动研究与学习[1]。

1.1 信息共享空间的基本特征

信息共享空间以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通讯设备为基础,把丰富信息资源和用户联在一起,为之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这一学习、交流、创作和研究的环境,具有普遍性、适应性、灵活性和公共性等四个基本特征[3]。

普遍性(ubiquity),每一台机器都有相同界面和检索电子资源的软件。整合图书馆内外相关的知识库、电子资源,安装信息检索工具软件以及提供相关帮助学习和使用信息工具。

适应性(utility),能适应各种用户的需求。通过经常更新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硬件设备,利用最新的信息检索和查新技术及相关的图表设计等软件,满足图书馆用户的实际需求。

灵活性(flexibility),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环境和技术的发展。通过友好协作与交流,根据现实的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读者提供相互合作学习和研究的空间,并及时地培养用户的信息检索、信息测评、信息使用和计算机操作等能力。

公共性(community),能提供共同合作和交流的空间。通过合作和交流,为用户提供高性能计算机、彩色打印机、扫描仪、高清晰显示器以及运行在电脑上的各种软件,并使读者可以直接从图书馆员和计算机技术专家以及媒体工作者那里获得比较专业的联合咨询服务。

1.2 信息共享空间软、硬件的有效配置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基础创造现实的学习环境和创建数字化的校园人文环境,抓好信息素养教育所需的软、硬件建设,是信息素养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保证。一个较好的信息共享空间主要由参考咨询和学生工作站、协作学习室、电子教室、多媒体工作站、商议站、写作实验室和休闲区等组成。在资源整合上,信息共享空间除配备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外,还强调与丰富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专业数据库、影像文件及网络的结合,同时还要与集成设计、软件、高端工作站、打印、多媒体设备相结合。因此,图书馆除了有充分的实体空间和提供相关专业技术和设备之外,还有支持信息共享空间正常运行和方便用户利用信息资源的如计算机、接口、投影仪、传真机、图像扫描仪、彩色打印机、数码照相机、摄像机等硬件设施以及各类程序、处理文字图表等的编辑软件和信息阅读软件;在人员配备上,IC配备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技术专家、多媒体技术专家、写作指导专家以及有关教师,可以随时回答读者的各种问题,满足其各种需求。

充实完善的电子资源及相关的软、硬件设备和各种不同功能的学习室,相关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技术专家以及有关教师的参与,构建了信息素养培养的良好基础,也保证信息共享空间成为知识管理和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场所,这些无疑对用户信息素养的提高有极大帮助。像北美地区高校图书馆的IC,不仅能让读者熟悉和提高检索电子资源的能力,而且还通过安装大量的应用软件,包括OFFICE套装软件、图形编辑软件、网站开发工具等,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学生灵活地运用电子邮件、新闻组、实时聊天、视频会议等工具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熟悉和熟练一些技能,成为学生实实在在信息素养教育的“第二课堂”。例如:南加州大学Leavey图书馆2003-2004学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在IC的信息与参考服务中,每学年约5万人次,其中平均37%是基本的和高级的参考问题,17%是指导性的,45%与计算机技术有关[4]。

2 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创新

信息素养教育不但重视信息知识的教育,更加注重信息能力的培养。教育技术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变化,传统的课堂讲学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素养教育的需要,图书馆将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逐渐渗透到师生的学术和科研中去,图书馆馆员与教师的合作逐渐成为未来信息素养教学的趋势,而信息共享空间正是这种推广协作式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佳起步场,它的兴起为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创新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2.1 IC支持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是指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也就是说,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使学习者真正进入教学的真实情境。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索与分析探究,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发现规律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问题的探究,强调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协作学习活动,同时强调组织学习者运用语言和文字向他人进行表述、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对学习内容深刻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

IC的核心服务方式是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即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以及多媒体工作者在一个平台上联合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并允许用户获取硬件、软件、多媒体以及网络信息资源。从这一意义来看,IC可以很好地实现建构学习理论的理念,即以问题为主线,以探究为方式,以技术促研究,以交流求发展。

2.2 IC强调交流合作与信息共享,促进在线交互,以学生为中心的“协作”学习在线交互学习模式是网络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信息素养教育一个重要途径。随着blogs、wikis、MySpace等软件的出现,用户获取和使用信息不再是仅仅下载和消费,而是日益注重参与和创造,通过主体间内在的深度互联,实现信息的高效、有序、增值。

在线交互学习模式从学习者主体的需要出发,精心设计和组合教学客体要素,提示学术前沿内容,激发学习者网上学习的兴趣,并引导学习者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不断将问题探讨推向深入,从而提高信息交互能力,掌握自主学习的主动权。同时,学习者可根据网上信息的提示,提高联想、想象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选择网络学习路径,寻找、提取学习信息,然后要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参与网上实时交互讨论或在离线状态下进行非实时反馈,最后要小结学习收获,并通过思考和应用,检测学习者对所学习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否清楚,是否正确理解,是否具有知识迁移的能力。在这种学习环境中,询问是准则,解决问题是焦点,批判性思维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这种学习环境尤其需要信息素养能力作为基础。学生在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扩展知识、回答提问、增强自我指导性学习的思维能力的同时,逐渐获得了信息素养所需的技能并为拓展学习创造了条件。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来组织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者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学习者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营造创新思维的形成条件,培养协作精神,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进行协商和讨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这种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习者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的概念或思维活动的组织过程,学习者有更多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像国内最早的IC案例,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设有五间协作讨论工作室和一间多功能教室,为读者提供合作学习和研究讨论的空间,并且针对学科专业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展开各种形式的讨论,使图书馆从单纯的“静态”环境转变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图书馆员与读者互动的讨论交流场所,成为启发式教学的第二课堂[5]。

2.3 IC倡导信息素养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用户创造力开发离不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激发他们的创造动机;二是形成良好的创造环境。IC的环境设计注重人性化,适合不同个性的学习者和不同类型的学习模式、合理的功能布局、适宜的空间尺度和自由交往、平等交流的平台,并对功能区进行有机的组合,实现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从而使用户在无拘无束、无评价的前提下,心情完全放松,产生直觉、灵感,激发创造力。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关键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研究性学习过程可以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完成学习任务。IC所表现出来的在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方面的优势,可以参与到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它能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

3 结束语

信息素养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才能实现终身学习。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IC的平台,改革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让信息素养教育贯穿其中每个环节,推进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郝群,李梅.信息共享空间与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职能的实现[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8,(1):16-19.

[2]符绍宏,夏方,李宁.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动向[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68-72.

[3]孙瑾.国外Information Commons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6,(4):57-60.

[4]章云兰.北美地区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区建设与服务模式的调研及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6):78-81.

[5]上海师范大学信息共享空间[EB].http:∥202.121.63.18:8001,2008-12-03.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
图书馆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定位探析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论信息素养教育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社会性软件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面向大学生职业生涯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