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先 王嗣杰
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美国汽车的三巨头: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也陷入了破产的危机,不得不向美国政府请求救济。诚然,导致汽车三巨头的没落有很多原因,但其中最为引人注意的莫过于三巨头高额的人力成本。
据美国密歇根州的汽车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通用汽车工人的小时工资(包括福利在内)为70-78美元,比丰田和本田等日本企业美国工厂的人力成本高出近30美元。来自美国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通用每辆车上分担的医疗保险成本为1500美元,大众为418美元,丰田只有97美元。在通用工作的工人们每年的薪金有固定涨幅,享受着优厚的退休金和医疗福利,雇员的家属也包括在公司支付的医疗福利范围之内,工人们在工作中也颇为自由,可以在流水线上吸烟,可以为没有干活的“加班”领取加班费,不能轻易地被解雇……。
工人们能够有如此“过分”的优厚待遇与一个组织密切相关,这就是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nited Automobile Workers),美国最大的独立工会,简称UAW。
一、 UAW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
UAW成立于1936年,目的是将汽车工人联合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1936-1937年间,UAW组织了一系列罢工、静坐、破坏以及其他的一些手段,最终迫使三大汽车公司承认其代表工人谈判的合法地位,成为汽车工人利益的代言人。UAW也因此被称为“世界上最具战斗力的工会”。UAW在其高峰时期,在整个北美多达150万人。1948年,VAW与通用汽车公司达成协议,公司承诺每年都要增加工人的工资,时至今日;通用汽车公司工人年薪平均达17万美元,而美国一般的教授、工程师也只有10万美元;同时,工人被解雇可以得到95%的工资,而且可以无限期待业。由于工人捧着“铁饭碗”,生产效率低下就成为通用的致命伤,这也是通用汽车公司这次不得不选择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谈判,UAW不断为工人争取了一系列的权力,如加班工资、带薪假期、申诉程序、医疗保险等。20世纪50年代三大汽车公司的慷慨解囊,使工会工人们享受着丰厚的福利待遇,也为三巨头沉重的人力负担埋下了伏笔。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三大汽车公司热衷的大车型失去吸引力,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外车型占据了美国国内汽车市场的50%,三大汽车公司业绩迅速滑坡,汽车工人们工资和福利待遇的提高与美国汽车制造商的财富和收益的下降产生了矛盾。而且,劳动成本问题也使三大公司与外国品牌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大多数外国品牌的美国工厂成功抵制了UAW的侵蚀,有助于保持较低的人工成本。
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为了设法爬出这个成本黑洞,在与UAW谈判妥协的同时,又不得不进行艰难的抗争。尽管采取的员工买断、建立医疗信托基金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UAW做出的一些让步并不能使三大汽车公司发生根本的改变,历史的沉积使三大公司距离轻装上阵依然遥远。三大汽车巨头正被UAW这个被称为“最霸道的工会”慢慢消耗和吞噬。
二、 美国工会扮演的角色
除了UAW,在美国还有很多其他的工会组织。劳工联合会和产业组织联合会(AFL-CIO)是美国最大的劳工组织,它是美国约100个全国工会和国际工会自愿的联合组织。美国工会是美国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它的角色可以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
1.工人利益的代言人。工会代表雇员的利益在一些重大的企业决策问题上出面与资方进行谈判。工会为吸引更多的会员就要为员工谋利益,一旦工会认为员工利益受损,就会采取行动对资方,甚至政府施加压力。罢工是美国工会达到目的主要手段,也是要挟资方的有利武器。通过与三大汽车公司的谈判,UAW为工人争取了一系列的权力,并努力保住工人的饭碗。不过,从UAW与美国汽车公司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工会的战斗力会如此强大,甚至会拼命地扩大自己的利益而将工厂吞噬。
2.政治活动的热心人。美国工会十分清楚,在美国这样一个法制社会,要争取利益就需要一定的政党在议会中充当其代言人,以影响立法和政治决策。每次美国大选,美国的劳工组织都会投入大量的金钱和人力来支持民主党,据统计在2008年的选举中,各个工会组织在本次选举中的投入加起来,有可能达到4亿。可以说,奥巴马的上台,美国工会功不可没。多年以来,美国的劳工组织一直在试图冲破《塔夫脱一哈特莱法案》设下的限制,奥巴马的上台能否为美国劳工组织的发展带来机遇,还要拭目以待。
3.财大气粗的投资人。能够加入到政治活动中,必然要有强大经济实力的支持。鲜为人知的是,超过一半的2006年美国《财富》500强企业中,工会养老基金是最大股东。工会养老基金已取代投资银行和共同基金成为最大的机构投资人。工会拥有的巨额养老金完全能够冲击投资市场以及工大企业的经营决策。工会养老基金可以通过股东身份,要求公司管理层改变公司的劳资关系和海外采购策略,要求公司的行为满足SA8000等劳工标准。如果公司拒绝改变,工会养老基金可能威胁抛售公司股票或提起股东诉讼,对公司管理层造成压力。在金融危机中,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和华盛顿互惠银行等多家银行都受到工会类型的机构投资者冲击。
4.经济政策的影响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国工会的财大气粗使得它成为美国社会重要的利益集团之一,它可以用自己的强势地位为自己的集团谋福利,最主要的就体现在对经济政策的影响上。在奥巴马的对外贸易政策中,即可以看到工会的影响。例如,美国工会组织认为哥伦比亚在确保工会领导人免受暴力威胁方面做得不够,哥美贸易协定就会在国会面临阻力。而奥巴马政府对中美贸易的强硬立场,也部分来源于美国工会的支持,因为美国工会始终视中国为“头号劲敌”,把美国制造业萎缩归咎于美国企业到中国设厂及中国制造对美国市场的巨大威胁。
三、 美国工会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在历史上,美国最大的劳工组织劳联-产联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称不与“官办工会”发生关系,对中国颇为仇视。而且,随着中国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试图走进美国,无论是通过商品出口还是海外直接投资设厂的方式,都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美国工会的影响。
1999年,中美之间在西雅图就中国加入WTO展开关键性谈判期间,美国劳联-产联组织大批产业工人前往会场示威游行,并采取说服,甚至恐吓的手段要求议员们反对中国加入世贸。而在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中,工会是促使政府出台纺织品贸易保护政策的主要力量。美国工会认为大量中国纺织品的进口造成了纺织品工人的失业而给政府施压。在2009年初,北美钢铁工人联合会(USWA)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出请愿书,要求限制从中国进口轮胎。他们认为近年中国进口轮胎数量的增加,使得原本萎缩的轮胎市场正面临崩溃,是美国制造业裁员的主要原因。现阶段,工会的阻挠成为贸易保护的武器。
美国工会不但为中国商品进口美国设置种种障碍,频发的工人罢工也会给中国的
企业带来巨大影响。如2006年美国西海岸港口工人长达10多天的罢工就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中远集团的7艘船滞留在西海岸,每船每日的费用共计24000美元,而船只滞留又延误了下一班货物的运输,不但影响了运输收入,大量货物的积压又增加了保管费用。受影响的不但是航运公司,外贸企业由于货物无法运出造成损失,国内的企业由于原材料无法运达而造成了停工。这场罢工给中国企业上了沉重一课,在全球化背景下,哪怕是国内企业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国外政治环境的影响,这是商务决策中必须要考虑的。
对于并购或直接投资美国公司的中国企业来说,更要考虑美国工会这一重要的利益相关人。工会因素成为影响并购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上世纪90年代,海尔集团投资美国选择制造基地时,曾考虑过美国北方的工业重镇,但是鉴于那里工会力量强大,最后将工厂设在工会力量比较薄弱的南卡罗来那州,因为该州法律并无企业必须成立工会的规定。2005年,海尔曾参与美国老牌家电巨头美泰的竞购,除了要得到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许可,美泰的任何买家都必须和其工会达成一致意见,否则任何并购交易都很难成功。2007年3月,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出于战略考虑曾意欲收购处于困境中的克莱斯勒公司,然而,最终这个计划还是没有实施,主要原因并不在钱上,而在于缺乏应对强大的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的经验。从三大汽车巨头的遭遇来看,终止这项并购计划是明智的。
四、 应对美国工会的建议
1.充分调研。首先要了解美国的法律框架,关注和研究美国工会知识和运行模式。如前分析,国外工会与中国的工会是截然不同的,计划体制下的工会是企业和员工联系的纽带,能促进企业的和谐;而市场经济下的工会,是企业的对手,完全代表工人的利益。沿用看待我国工会的惯用思维对待美国工会,必然是“水土不服”的。中国企业的前期调研往往很草率,或依赖国外中介,或迷信蜻蜓点水式的“商务考察团”,这无疑增加了海外投资的风险。而日、美公司在进入境外市场之前,会组织人力、邀请学者对市场趋势、投资国文化和政治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甚至邀请国际问题专家、国际观察家的咨询或全程参与,这是中国企业很需要学习借鉴的。
2.策略应对。对于已在外设厂的中国企业,当遭遇劳工麻烦时,要采取策略性的应对方式,而不是“硬碰硬”。这点经验来自于中国企业在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当年首钢秘鲁公司的劳资纠纷让首钢痛苦不堪。由于缺乏对秘鲁工会状况的了解,中方沿用了国内工会思维对待秘鲁工人,使得秘鲁工人“得寸进尺”,要求不断升级。而面对工人罢工,刚开始派去的中方管理层,处理方式“特别强硬”,与工会水火不容,不但激化了矛盾,而且给工厂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首钢于2006年才最终结束了这项不堪回首的合作。而上汽集团自从2005年斥资5亿美元收购韩国双龙汽车以来,也遭遇了双龙工会的挑战。在工会罢工初期,上汽管理人员采取了单方面强硬态度,在裁员等实质性问题上并没有与工会做充分沟通而采取了冻结工资、税金等方式以牙还牙。这加剧了罢工的激烈性和双方矛盾,从而使罢工造成的损失不断扩大。后来,上汽集团改变了策略,邀请双龙工会代表参观上海总部以增加他们的信心,并与工会代表反复沟通交流,最终,双方都做出了让步并达成了协议。不过,在今年年初,韩国双龙工会以“技术外泄”为名扣押中方技术人员,并到中国驻韩大使馆示威,双方的冲突又显,看来上汽要彻底解决工会劳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诸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要修炼的基本功之一。
此番经济危机激发了中国企业的并购热情,尤其最近中国民企收购美国“悍马”,更引发了国人的大讨论。而对于寻求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来说,国外劳资关系早已成为他们前行的一个重要障碍。对于要走进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中国公司来讲,仅仅在资金、技术方面准备好是不够的,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东道国的工会打交道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