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2009-10-13 03:29
黑河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美育意境美的

关 琦

语文阅读应该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心智去理解、欣赏、评价文中的人与事、景与物。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它能帮助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发展思维,使学生提高认识,受到美的熏陶。小学语文教材的题材十分广泛,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美

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由于小学生想象力不够丰富,所以单凭课文的叙述,很难建立形象、唤起美感。这就要根据美育形象性的特点,以电影、图画、幻灯、录音等教具创设悦目、悦心的情境。如《桂林山水》中学生对桂林的山“奇、秀、险”和水“静、清、绿”的特点难以想象,单靠语言描述难以形成鲜明的意象。这时,教师可以用电视录像辅文,使学生通过对录像《桂林山水》的欣赏,获得形象的感知,内心升腾起热爱祖国山河的真挚感情。

悦耳的音乐也能帮助学生感知课文。《月光曲》是一篇具有诗一般意境的文章。教学时,教师可以用音乐配文,让学生静听钢琴曲《月光曲》,然后教师随着音乐朗读课文。优美的乐曲便于学生入境、知情,受到美的感染。

二、析词品句,引导学生理解美

语言审美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对表情达意比较深刻的词句要析词品句,理解美的意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课文《赵州桥》中有一段内容是描写桥栏板上雕刻的龙,可谓文情并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中心词“精美”,并结合挂图上龙的形象,品味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特点。“回首遥望”“相互缠绕”“前抓相抵”“嘴吐水花”等词语把桥栏上雕刻的龙勾画得形象逼真,还有那两龙的“飞”,双龙的“戏”,用得更是绝妙。通过析词品句学生对赵州桥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展开想象,引导学生获得美

培养学生获得美的想象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课本插图,可以想象画外之画,可以根据语言引发想象,可以创设情境,可以设计提问等等。但是启发美的想象必须以教材为凭借,找准想象的诱发点。教学中我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有这样两句话:“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两个写景的诗句,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意境。为了拓展学生的想象,我首先要求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然后具体提出三个问题:①烟花三月的长江是一派怎样的景色?②你是怎样目送朋友远离的?朋友的船是怎样消失的?③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经过点拨,不少学生想象出了形象的意境来:晚春小草碧绿碧绿的,百花散发着芳香,彩蝶轻轻地飞舞,然而这美丽的一切我都无心欣赏。我站在江边,任凭春风拂面,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远方,江中的船越来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遥远的天边。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着,一个浪花推着另一个浪花,哗哗地滚向远方。朋友啊,此次分别又要等到何时相见?……学生在美妙的想象中融入了对美的理解和创造。

四、重视实践,引导学生创造美

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将美育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只要教师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多进行尝试和历练,就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比如:①画一画,在画中创造美。学完有些课文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作画,再现课文意境。小学生特别喜爱这种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②编故事,在讲中创造美。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之后,可让学生依据课文中“美”的人和事进行故事续编,训练学生在想象中体现美。③写一写,在写中创造美。自制精美的读书笔记、开展作文活动是学生创造美的常用表现形式。山美水美,景美人美,在学生眼中如此,在学生笔下也应如此。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认为好的文章发送到网上,与人交流,或向作家讨教,提高写作技能,在写作实践中尝试创造美。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营造审美氛围,让学生在审美的心态下求知,发掘文章中蕴含的美的因素,有机地渗透美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美育意境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