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静钧
美国众议院在今年6月通过了对从新兴市场国家进口的商品征收碳关税的法案,此法案的第一个修改版本于9月30日由参议院公布。在参议院10月下旬正式表决前,法案还会有数度修改。可以预料,虽然美国极力掩饰碳关税的负面作用,但碳关税推出基本上铁板钉钉。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中国有必要早日开征碳税来应对美国的碳关税。
目前,除了碳税(如在加州)以新税种出现增加企业成本,美国还竭力在国内推行减排目标,给美国企业带来新的负担,降低了企业竞争力。为转嫁成本,美国向外征收碳关税顺理成章。与此同时,欧洲虽尚未向外征收碳关税,但未来也有可能借“绿色道德”之名,对部分国家征收碳关税,削弱对手。
在欧美国家酝酿构筑这种隐性贸易壁垒的风潮中,刚刚略超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中国,将面临严峻的形势。一旦各国高筑碳关税壁垒,德国人可以继续大量出口精密仪器,日本的数码产品、家用电器仍然可以畅“销”无阻,而长期依靠机电、建材、化工、钢铁等高碳产业产品出口的中国企业遭遇的经济损失将难以设想,甚至刚刚获得的出口冠军头衔也会因此而黯然失色。据报道,一名广东陶瓷业主不久前在出口一批陶瓷卫浴产品到国外时,被对方问及产品单位能耗是多少。和大多数的中国企业主一样,这位老板从未想过计算自己产品的能耗,无法回答。可以想见,习惯于高污染、高能耗的一些中国出口商原有的出口战略、合作伙伴、出口目的地将在碳关税出台后面临剧烈变化。
更让人忧虑的是,随着气候问题日益敏感,低碳经济正在成为潮流,世贸组织对碳税和碳关税的态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即便明知碳关税的反贸易及贸易歧视主义因素存在,也会支持碳关税合法。因此,在碳关税引发的贸易摩擦中,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作为受害方可能会得不到相应的救济机会。也就是说,只要生态话语权掌握在西方国家手里,一旦它们感受到竞争压力,就会启动美丽外衣包裹下的保护主义政策。对此,我们不能抱有幻想,不要以为猛批对方搞保护主义,别人的保护主义就会自动消失。
与其等别人来征收碳关税,不如率先启动碳税,用对内碳税来回应别人的对外碳关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能源储备上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不能永远做世界的“烟雾工厂”,也不能一直依靠高耗能产品获取顺差。因此,早日征收碳税就能促使企业提前进行生产模式转变,降低出口产品的单位能耗,让西方国家的壁垒失效。当然,这来日方长,但做得越早,就越能把握住主动权,在节能减排上后发制人是没有说服力的。何况,对企业而言,碳税促进企业技术更新换代,即使以新的额外负担形式出现,也不会使企业长期感受压力,在短期付出代价后,长期收益十分可观。
另外,世贸规则并不允许双重征税。中国开征碳税可以稀释碳关税预设的西方话语权优势,把财富留存在自己国家之内,更可以在未来双边谈判中,如奥巴马年底访华之际,在涉及减排问题的双边谈判中获得主动。而且,在我国多个高能耗行业中,不少属于外资企业。例如进入中国十多年的拉法基集团在中国境内经营的就是水泥、石膏板、骨料与混凝土等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这些企业虽然为中国经济发展、就业提供了便利,却也给中国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加重了负担。早日开征碳税将会让这些外资企业为既往的环境欠账埋单,也会阻挡那些不负责任的投资者进入高能耗产业。▲ (作者是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