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隽美

2009-10-12 00:00添芬芳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箜篌文章生活

添芬芳

揭秘人:徐桦君老师

(浙江省特级教师、功勋教师,长期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小组组长)

作文题

人生如歌,每一首歌讲述的是不一样的故事,也有着不同的曲调跟韵味。这些歌儿听来也许是欣慰的,也许是遗憾的,也许是幸福的,也许是悲伤的。人生如歌,不同的人谱写不一样的歌,不同的歌唱出不一样的人生。

请以“人生如歌”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生活·箜篌曲

金华汤溪高级中学 刘独秀

生活犹如一管洞箫,只能“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有时生活又如一把琵琶,只能“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是,生活在大多数时候,会像一把箜篌,既能够“昆山玉碎凤凰叫”,又能够“石破天惊逗秋雨”。充满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啼竹·愁

生活有时候不一定会美好,就像箜篌曲,尽管演奏技艺高超得令人沉醉,但高超音技中的音色却让人如此感伤。

生活中的苦与愁,有时候就像一杯苦咖啡,虽然已经将它吞入腹中,但仍然会感到苦涩。有时候就像一次雪崩,毫无预警,却来势汹汹,使人措手不及,只能暗自挣扎,独自垂泪。有时候就像是电闪雷鸣,转瞬即逝,却足以令人抱憾终生,心存余悸。

愁有时如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般地沉郁顿挫;有时又如同《殇》般地嘶声呜呜,不绝如缕;有时又如《长生殿》般地凄美缠绵,痛不欲生。

生活有如箜篌曲般地愁绪绵绵,却是一首完美的曲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泣露·笑

常想一二,有时就会发现,生活亦如箜篌曲那样给人带来新的希望,使人会心一笑,有时生活中也会有“芙蓉泣露香兰笑”的片断,给人生增添一抹艳丽的色彩。

“老鱼跳波瘦蛟舞”,无论曾经的生活多么的凄苦,但当生活为我们送来欢乐时,我们就不必顾虑太多。我们可以举杯庆祝,大声欢笑,为生活喝彩,也为我们自己喝彩,为生活增添活力。

“露脚斜飞湿寒兔”,雷霆雨露,是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值得我们会心一笑;殷殷叮嘱,是母亲无边的关爱,值得我们幸福一笑;窃窃私语,是朋友的信任与托付,值得我们快乐一笑。

生活的幸福犹如箜篌曲般气势磅礴,为生活创造新的高潮。

有时让人正襟危坐,却也会举酒属客;有时候会“江州司马青衫湿”,却也会“客喜而笑”。这就是生活,犹如一支箜篌曲,无论是悲是喜,都能够“二十三丝动紫皇”,既能让我们放声痛哭,也能让我们尽兴欢笑。

进化论

本文是一篇颇具特色的佳作。特色一:想象空灵奇特,将生活巧妙地化作一支箜篌曲,愁也如歌,笑亦如歌,非常切题。特色二:文脉清晰,首段总起扣题,以三种乐器作比喻,总写对生活的感受;文章主体部分运用并列式结构,从愁与笑两方面来抒写对生活的感悟,对比映衬;结尾总括全文,呼应开头,深化主旨。特色三:巧妙引用语文课本里的名言警句,既使文章内容丰厚蕴藉,又使语言隽美靓丽,读来诗意芬芳,独具魅力。总之,文章表现出了作者扎实的写作功底和一定的人文知识积淀,称得上是一篇优秀的作文。

如歌岁月

金华汤溪高级中学 戴丹英

一个人,一支笔,一张纸,一块黑色的巧克力,一杯橙色的“心情”,一只蓝色的耳麦。一曲终了,吹散那紫色的焚香,吞下一口“心情”,为那如画的生活,为那如歌的岁月……

——题记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叽叽喳喳叫着夏天……”小时候,总爱听着《童年》,走在街上,看着干干的柳叶无力地拍打着蛰伏了一个秋冬的知了,听着它们为朝阳合唱。一丝润滑,如品味着黑色巧克力,记忆里是黑色的。还记得儿时,家是唯一的城堡,温暖,安全。下午时分,闻着稻香,顺着河流一路奔跑,嘴角的微笑回应着溪中鱼儿的问候,河滩上的脚印表达着我的印象派风格。不管自己走了多远,随便!一副无赖模样。微微笑,呷一口橙色的果汁,小时候的梦我知道。记忆是橙色的。

不择路地奔跑。终于,迷路了。夜的黑色被拉成一张床,而我却不敢入睡。不要哭,因为萤火虫飞过来带着我逃跑,借着月光,独自旋转,跟着大自然的节奏,让委屈的泪水化作满天的星星,为我陪伴。数着星星,一直到天明。岁月如歌,带着欢快的曲调。

歌曲并不是只有欢快的,也有忧伤的,打着青春的烙印。

从题海中走出,背后的教室依旧沉寂。曾经相互鼓励的朋友,相望的眼神中也只剩疲惫。只能独自再一次步入大自然。在充满稻香的田野,拾起一份童年的金黄。光着脚丫在河滩留下现实主义的风格,在夕阳来临之前,重新拾起沉重的笔,为未来而奋斗。因为欢快的稻香,因为,小时候的梦我知道。

在如歌的生活中,我们有过迷惘。我们被唾弃,被失望拖进坟墓,被挫折打得体无完肤,被失败搞得心力交瘁。但我们依然在大大的失望中小小地努力着、奋斗着。因为我们在如歌的岁月中,是如诗般的一代,是骄傲的“90后”。因为,小时候的梦我们知道。

放下手中的笔,望向窗外。丝丝晨雾,优雅舞动,如紫色的焚香,袅袅托起希望的朝阳。如火一般的青春,燃烧在如歌一般的岁月里,火焰舞动,永远,永远……

进化论

本文作者通过对欢乐童年、感伤少年、奋斗青春这三个不同人生阶段的回味,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愿为梦想而打拼的志气,主题鲜明,情感真切。语言清新,充满音乐的律动感,读来富有生活气息且耐人寻味,是本文的一大亮点。

本文的欠缺之处在于:一、题记没有写好,除去文字拖沓,也没有起到本该具有的作用(即引出文章主旨),有为写而写之嫌。如果能把这段题记稍作改动,放到文章开头,似乎更恰当,还能使全文形成首尾呼应之势。二、第二段、第四段的表述没有充分展开,致使文章内容略显单薄。三、文章字数略不足,值得注意。

[读者来文选登]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庄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孔子的精神让人佩服,庄子的态度也未必没有道理。其实,就个人来说,“为之”还是“安之”,最终还是要看具体的情境,看各自的选择。

请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或“知其不可而安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可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可以阐明你的观点态度。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知其不可而为之

嘉兴第一中学 小怡

“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以说是对孔子的一种概括。在那个纷乱的年代里,很多人选择隐逸,他们对孔子的行为表示出了不理解甚至轻视。而孔子却仍坚持原则,秉持理想,行走于各国之间,只为一个“礼义”的世界。

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现代意义,我的解读是:明知自己将做的事可能在常人眼中是不可理喻的,但仍坚持自己的信念,努力去完成它。

其实,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中国社会,我们仍然能看到许多“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昨天的《报刊文摘》讲了这样一个人物:他叫阮文发,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导致右腿萎缩,只能用左脚支撑自己。正是这样一个独腿的人,在福建一个偏远的渔村,当了30多年的教师,培养了整整两代人。当年初中毕业后,作为村里唯一有文化的人,村长希望他能留下当村里的会计或者是老师。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他选择了当老师,要知道,村里的小学在山上,他每天要跳100多级的台阶才能到。阮文发的回答是:“我深深了解村里人吃的没文化的苦,只有教育才能让下一代摆脱贫困。”事实上,像阮文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2008年“感动中国”中的那对悬崖小学的李桂芬夫妇,坚持照顾瘫痪的初恋女友34年的苏州市民韩惠民……他们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典型。正是他们所做的“不可思议”的事,为他人撑起了知识的大伞,为他人编织了爱的毛衣。他们能够“感动中国”,因为他们身上具有太多我们已缺失的东西。正是这些“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注入了最为强劲的动力。

当然,“知其不可而为之”不仅发生在中国,在国外也可以找到类似的例子。著名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为了患白血病的儿子,征战体操赛场20年。她的年纪也许比有些选手的妈妈还大,但她的表现依然不俗。是什么让她在别人20多岁就退役的情况下,仍然选择继续征战?是那份母爱,是那份对体操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执著,是那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让她迎难而上,告诉人们:“一切皆有可能。”

再看看自己,在离高考不到120天的日子里,我们面对困难是该选择“知其不可而为之”还是“知其不可而安之”呢?答案显然是前者。面对理科中的“压轴题”,你可能内心恐慌,甚至惧怕,但无论如何,不妨先“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许结果就会是“可以”。到那时,增长的恐怕就不只是知识,还有信心了吧。只有逆水行舟,坚信自己,坚持原则,坚定决心,发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相信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内心终会是坦然的。

两千多年前,孔夫子教人们“知其不可而为之”;两千多年后,我们依然可以施行“知其不可而为之”,去实现自身的理想。

进化论

文章立论鲜明,结构完整。开头两段提出观点,第三、第四段借用具体事例展开论述,第五段联系自身进行论证,第六段总结全文。所举事例注意到了角度的变换与详略的处理,并且能对事例作出较为深入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论点实质。看得出来,作者具备比较扎实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但是,全文论证方法单一(仅有例证一法),论证力度显得不足。文章从整体上看缺乏文采,尤其是缺少振聋发聩的哲言警句,致使语言的精彩度不够。结尾也没能承接前文的论述气势,显得平乏无力。

PS: 想请徐老师给你的文章打分,并为你量身打造进化方法吗?赶快发电子邮件(ztc@zjjybkzs.com)或寄信至本刊编辑部吧!署笔名、真名均可。也许,下期杂志上就有你的位置了!

猜你喜欢
箜篌文章生活
箜篌城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生活感悟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竖琴与箜篌之关系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