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贵
1985年张孝纯在《教育研究》上发表了《“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从此“大语文教育”便作为一种全新的观念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发展。“大语文作文”教学观,以“大语文教育”思想为母体。并通过延伸拓展,从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翼作文方面,丰富了“大语文教育”思想,使“大语文教育”思想更具有价值和魅力。
无论是传统的写作理论,还是现代写作理论,其针对的对象大都是作品和作家,而不是针对中学生的“作文“和中学生这一写作群体。而中学阶段是人生的最关键期,是写作兴趣、写作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写作研究却忽视了这一重要的起点。其实写作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写作已提升到确认自己、发展自己、自我实现的高度。而现代写作理论在我看来还根本没有从中学生的实际着眼,它的结论只有认识上的意义。目前中小学教师的作文指导观念大部分还停留在传统写作理论的层次上。
如果说愿写是写作教学的源头,乐写就是写作教学的追求。只有愿写、乐写才能达到通过写作促人发展的目的,只有愿写、乐写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从这个方向来说,没有着眼于学生愿写这一写作起点的理论,是脱离实际的理论,也是忽视人的发展的理论。当然,写作教学没有有效地促使“人”的发展,不仅仅指理论层面的缺失,也指我们不当的操作行为。
“大语文作文”教学是指向“人”的
发展的教育观
写作作为一种精神活动,正是由于它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精神过滤,通过精神符号的流泻而促使新因素的渗入,生命境界的提升,视野的扩大。并通过生活和自我的互动,表达与思考的相融,而感受心灵的力量和精神的张力,也因此便促使人的发展。写作的边界。就是生命的边界;写作的提升,就是生命境界的提升。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无论写作能力多么有用,多么重要。如果他们没有写的意愿。一切的言说都是无用的。
因此,能促使人发展的作文教学应有以下着眼点:
写作教学首要的着眼点,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写。而现在偏偏是不少学生不愿意写作、不乐意写作,或是被迫写作,“不愿”“不乐”“被迫”不仅消弱了写作的功用,而且丧失了学生通过写作提高自身生命的活力,丧失了学生真正观察自然、感悟世界、丰富心灵、提升境界的自觉。
生活是基点。作文由于高考的误导,由于写作技术主义的盛行,作文教学极其悲哀。所谓的悲哀,写作本来是抒发心灵的东西,而现在成了流水线上的拼装物;作文本来是自然表达的需要,现在竟成了纸上的作秀;作文本来要培养人的优秀品格,现在竟成了对优秀品格的扼杀。写假得高分,作秀受推崇。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作文教学脱离生活所致。我们根本没有以生活为基点,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研究、表达来抒发其对生活的认识、感悟。从而促使自我的成长。作文教学如果脱离生活,就不会有学生主体意识的产生,就没有思想、情感的生成,也就不可能促使学生的发展。
求真是前提。我们要求学生写作的求真,就是坚持一种正道,就是培养学生一种顶天立地的人格精神。我们说只有善者才能求享,只有纯者才能为真,只有美者才能成真。求真说白了是一种品质,一种生命状态,一种人生境界。而“虚假”是一种生命本真的丧失。是一种恶德。人间的一切灾难、件件卑污大都从虚假起。作文教学是提升心灵境界的精神活动,而我们如果离开了这个前提,人的发展又是什么呢?
自由是根本。在解决如何让学生愿写的问题中,不少老师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往往有限。其实写作是人的自然天性:今天数以千万计的“博客”,就是证明。人有情感需要宣泄,有苦闷需要倾诉,有困惑需要发问,有寂寞需要排遣,有乐事需要分享,有痛苦需要抚慰。有新知需要教喻,有无聊需要自娱。有感悟需要炫示。这些是每个人的需要,也是每个学生的需要。而学生为什么经过教师的指导,又不愿意写作了呢?就是因为教师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表达的自由。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诲太繁,规训太重,要求太苛。泯灭了学生写作动机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当一个学生有了写作的冲动,而以自己的方式言说的时候,教师如果不能发现他们这种精神进取、生命蓬勃的自然需要,而指手划脚;当学生开始有写作的欲望、行为。经过教师的指导而泯灭了这种欲望。停止了这种精神行为时。从写作对学生发展意义上来说,教师实在是“误尽苍生”。在实施“大语文作文”教学观的过程中,有不少老师诘问,让学生“自由”写,所谓的“写作内容无禁区,写学形式无禁地、写作语言无禁忌”,老师做什么?我的问答是发现、鼓励。在写中提高,或者说写就是提高。当然“自由”不仅是解决学生愿写、能写的关键,促发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追求。
鼓励为中心。不少同仁问我作文教学的重点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发现和鼓励。“发现”是“鼓励”的前提,鼓励是促进、固化、推动学生写作优点的手段。有的老师还问,鼓励优点,学生作文中的缺陷怎么办?缺陷当然要指出,但应是在不伤及写作积极性的前提下,如果没有优点,只有缺点又怎么办?这样极端的情况是很少的,就是有这样的学生,那更需要我们“挖地三尺”也要找出优点来,绝不能只指缺点。开展作文评议最好的策略是放大优点,缩小缺点,有时甚至是不言缺点,而通过写去使缺点消失,因为作文是在学生反复的历练中通过自悟才能提高的一种实践能力。如果教师以指责学生写作的缺陷为要务,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很快就会丧失,写作的任务就不能完成,通过写作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将是一句空话。
“大语文教育”与“大语文作文”
“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特级教师张孝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具有前瞻性、全面性的教育思想。从张孝纯老师1985年发表的《“大语文教育”刍议》开始,二十多年来,“大语文教育”思想便影响着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并展现着它生机勃勃的活力。不少地区依据“大语文教育”思想,进行了有效的教改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如同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一样,将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有四个方面的要素: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保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
其基本特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发展语文能力同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能动的、网络式的和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它的模式是一体两冀,“一体”即课堂教学这一主体:“两翼”即语文课外活动,语文学习环境。而大语文教学的精髓是“语文和生活的联系”。
纵观“大语文教育”思想,它的特征有三个:
一是语文学习的生活性;
二是语文学习的整体性;
三是语文学习的开放性。
这是语文学习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的。但从其模式的操作来看,它主要着眼的是阅读教学,对于作文教学只有少量的涉及,即习作教学的五项重点:“重积累、写真实、开思路、讲序列、求自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对写作要求的提高,“大语文教育”本应有它的发展。因此,本世纪初依据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客观要求,“大语文教育观”,动力学理论,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自主、合作、探究、唤醒的理念,我提出了“以生活为基点,写作内容无禁区、写作形式无禁地、写作语言无禁忌,求真求实为双翼”的“大语文作文”教学观。
“大语文作文”教学观和“大语文教育”的本质联系,是“联系生活”这一精髓。“大语文教育”的生活观,是“大语文作文”的基础支撑。“大语文教育”的开放性、整体性特点是“大语文作文”的基础追求。
但“大语文作文”无论在思想和操作层面上都丰富了“大语文教育”思想。
“大语文作文”拓展了“大语文教育”的内容,使“大语文思想”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大语文教育”思想,通过“大语文作文”而更趋丰富和完善。
“大语文作文”的目的性更具时代性和前瞻性,“大语文作文”着眼于“人的发展”,着力通过作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写作素质,成就完美人生。
,
引入“自由”因素,并强调“自由”是实现写作目标的根本,自由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是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强调作文教学的激励作用。“大语文作文”教学强调激励,并把它作为作文教学的中心,以期达到学生愿写、乐写、能写的教学新境界。
在作文教学着眼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中,把“求真”作为写作的前提,不能突破的底线,从而给作文教学整体的育人功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