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兰 徐登浩
摘 要:结合滨海县的地理环境及生态状况,分析了生态农业在该县取得成就的原因。在新时期的农业发展中,该县秉承生态农业开发的理念,因地制宜设计出林下养禽的农业发展新模式,为当地18万亩绿色生态空间找到了合适的发展项目,对农民增收及地方经济总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滨海县;林下养殖;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 S18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8-0013-03
1 引言
滨海县位于苏北北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沿海农业大县,境内海岸线全长44.6km。全县版图东临黄海、南接射阳河、西隔中山河,北为废黄河故道入海口,中间横贯苏北灌溉总渠。总落水面积1880km2,其中农业用地72130hm2,林业用地23450hm2;年家禽养殖均万只,15个乡镇,270个行政村,109.04万人口。
其地方特征,农业区划为苏北里下河水网区与徐淮高亢平原。特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农业资源的多样性、复杂性,为农业的不断发展创造了独特条件;自然因素突出三多,即风多、水多、盐碱多。治理灾害最终体现为树多,唯有栽树抗风减灾,唯有栽树种草才能治盐压碱,唯有栽树才能固沙护坡,降低水位,使河渠流畅;区域经济农业成了主体经济,2006年度全县GDP总产值802亿元中,农业产值占到60%以上。人们会问,为什么环境条件如此恶劣的贫困县,能成为农业大县、农业强县,答案是生态农业的效果,是林业发展的贡献,如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该县依然做生态农业的文章,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成效。
2分析数据发现生态农业优点
2.1生态建设让农业减灾
据史料记载,1955年6月,滨海滨淮区刮了一次大台风,2000亩小麦损失10万kg,1956年农场遭受风灾使棉损失68.5%,象这样灾害性情况时有发生,并不为所震憾。建国后的前30年,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林业按照政府的规划实施,发展国营、集体林业,群众只是护房在房前屋后栽植一点自留树。该县为了治风治海,大造海防、公路林;为了治盐选择耐盐、抗盐、吸盐的乡土树种,来治盐压碱;为了治水,在水利工程的河堤大力造林。因为林业的大发展,起到稳农效果的同时,农业一步步地得到发展,1978年一个统计资料表明,同20年前相比,棉花减灾幅度达65%,小麦减灾达38%,玉米减灾47%。那时科普的缺乏,农民并不知道农业的进步得益于林业生态功效的发挥。
2.2 小林网提高粮食产量
改革开放之后,提倡科学种田。大搞资源开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村庄条田化,大中小沟配套,随之带来林业又一个发展高峰。群众大搞四旁植树,村庄绿化、河堆绿化、路边绿化、水边绿化,在此推动之下,多半网格只有150亩左右,达到小规格林网标准。在栽树的过程中,虽遇到胁地的矛盾,也听到粮食增产的喜讯,林业科技人员为解决矛盾揭开谜底,对200亩以内和400亩以上面积的网格进行对比调查,结果发现小网格小麦千粒重增产8.3%,玉米增产21.5%,棉花增产24.5%,桃增产17.6%。为剖析原因,对自然环境因子进行测定:结论是林带对20倍树高范围内的风力平均减速15%,降低地下水位40cm,提高土温1~3℃,提高空气湿度2~3%,夏季降温1.3~3.5℃,春季升温0.5~1.4℃,是因为稳定了田间小气候、改善了田间小环境,适宜农作的生长要求,才出现大幅增产。此举既解决了矛盾。又为发展林业,消除思想障碍让广大干部知道了生态农业,理解这么多年滨海农业的稳定发展源于林业生态功效的支撑,生态是我们沿海农业的基石。事实上,高效林网一下子让全县粮食增产超亿斤,广大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3进行林下养禽试验
近些年广为宣传的绿色生态产品消费,启发了滨海县林牧渔业局的干部联工,大家尝试林下养殖,2000年该县林牧渔业局设计了一套全新模式进行试验。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空前发展,“三高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主题,该县却对生态农业开发的情有独衷。
3.1林下养禽(鸡、鸭类)的依据
其理论依据,林下空气高氧低二氧化碳,白天林木呼吸放出O2吸收CO2的比例为73∶100;林木能吸毒,吸收解毒率为25%;同时林木代谢及分泌物具有杀菌作用。另外堆堤空气交换快有利于动物需要的新鲜空气。
初试:通过堆顶林下放养试验,对各主要因子进行关注,监测结果发展树禽共生之间无排异现象,互为有益。
3.2林下大棚规模养鸡试验
选址:选择4m×6m株行距的意杨林,堆宽100m以上,有电源且交通方便。
具体施工:简易鸡舍的规格,宽6m,高2.2~2.5m,内二层,养殖区与外界网栏隔断,内又分为夜宿区与栖息两部,舍为宿区,舍外场地为栖息区。
光源:每天应用林下的太阳散射光替代灯光。
养殖密度:按1万只给5亩间隙的比例,一年四季养殖蛋鸡或肉鸡。
通过多次重复,就蛋鸡的林下与大田养殖作了对比调查
这一组数据告诉我们,鸡的成活率、生病率、产蛋率等均优于大田传统鸡舍规模养鸡法。
个体产量高于其它养鸡方法。一只鸡年生蛋在7.4kg以上,正常物价水平,一只鸡年利润在13元以上。按60%折率,一亩面积的年均利润在1万元以上。对于肉鸡,快速生长期比家庭养鸡长1个月,重量多0.5kg以上,羽毛色彩鲜艳,换毛的间隔期长,商品价值好于传统方法。
4 设试验区推广林下养禽模式
对于新模式在生产实际中推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不简单。从主观上说,已成意识的东西不会轻易改变,因为人们的思想对新东西存在许多疑问和种种顾虑,特别是失败的风险。从客观上,新生事物,有其先进性、积极性的一面,但也存在不成熟的因素,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因此我们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以保证初推到位。
4.1从三方面扫除养殖障碍
乡镇政府负责硬件设施建设以及矛盾的调处。大型堆堤往往缺少动力源和交通路道,这类问题都由试点的镇政府负责解决,同时还帮助解决林地纠纷、树木损害赔偿和外居养殖户的交通、生活等。部门主要负责用少量的项目资金作为初始养殖种苗,这样可以消除广大养殖专业户的思想顾虑。技术部门无偿提供技术服务,主动上门帮助规划、防疫、治病等。通过3条渠道来解决农民的各种顾虑,试点工作因此顺利展开。
4.2试养一年大见成效
1亩林下养鸡利润万元左右。2003年东坎试验区的养殖户肖同志,1万只鸡给他10亩林地,当年年终在老鸡未卖的情况下,就获得7万元纯利,他本人高兴不已,该县将他的喜讯广泛宣传,促动了许多养殖户,纷纷主动要求上堆搞养殖。
4.3三招解决污染问题
大棚养鸡,鸡的排泄物、变质物、病死躯体、脏水等形成环境的污染源。林下富有动力源,地势高风力大,水的流动致污染物远距离的传播。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将养殖区、人员居住区、物资存放区、废物堆放区、污水处理区科学分开。其次慎重处理,排泄物放在安全区进行堆放。以防造成活禽的伤害,污水不能直接排入到活水之中,直接排入农田。例如中八滩试验区的排泄物和脏水直接处理给路北的农田;第三是切断病源的传播途径,做到及时处理,及时搬迁,远离风口,远离水边,对死禽一律采用火烧、深埋。卫生监督部门严查死管,不留余地,在控制污染的问题上收到良好效果。
通过试推的实践,该县验证了新模式的经济效果,获得了一批实际工作经验,同时也发现了新的问题,为今后的推广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5 林下养禽模式的展望
5.1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率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农业集中体现真科学性、经济性、前瞻性。科学发展观要求农业超常发展,有着必然性。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未来人口将不断增加,农业要解决吃饭问题,不是件容易事。就滨海而言近10年,人口净增4万多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争地,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运输河道、行洪河道都占用了大量粮田地。滨海的陈李公路、沿海高速、入海道、204国道、通榆河等工程用去了大量农田,人均耕地持速下降。工业建设和城市扩建也慢慢吞噬粮田,15个建制镇扩建,各乡镇工业园区也要用地,都说明这个问题,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从经济需求角度看,农业的生产追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农业自身发展同样需要经济作后盾;从市场需求角度看,农产品的需求量,特别是绿色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有许多农副产品来自进口补充。
5.2沿海生态农业空间巨大
沿海地区特定的地理位置,特定的环境条件,决定了生态农业存在及其发展的客观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丰富的林业资源,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开发载体。滨海境内目前受海水海风影响的面积不到5%。95%以上的区域经过几十年的改良,目前PH值在7.5~8.0,均适宜栽意杨,2.3万hm2的林业用地中,意杨速丰林就占有1.2万hm2,折算为18万亩的绿色生态空间,相当于4个中等乡镇的耕地面积;为1.4万户禽类养殖专业户提供新的舞台,可以增长上亿的农业产值,幅射到整个沿海农业区。
5.3林养家禽,影响深远
1亩绿色空间养禽效益是1亩农田产值的10倍,这样一个超长效益模式,是滨海将现代农业向前推进的成功之举,是一个循环经济好模型,树木生产木材带来经济收获,满足社会需要,同时绿色空间为养殖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带来机遇,综合循环利用。进一步拉近了林农关系,为大农业赋予新的解释,为林业大发展,带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