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英 张社国
[摘要]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得到普遍的应用。但多数院校在学生考评模式方面还沿用传统的试卷考评模式,这显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改革的深入发展。文章结合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园林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出“过程+成果”考评模式,并进行了5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认为值得推广。
[关键词]高职教育 “过程+成果”考评模式
[作者简介]张淑英(1964- ),女,陕西渭南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张社国(1962- ),男,陕西杨凌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写作。(陕西咸阳7121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158-03
目前,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进一步深入,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得到普遍应用。但在学生成绩的评定方式上,多数仍然沿用传统的试卷考试模式,以试卷成绩为主要依据评定学生,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的达成。因此,有必要对传统考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和改革,提出新的思路和模式,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笔者结合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园林工程制图”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过程+成果”考评模式(见159页图)。
一、“过程+成果”考评模式的内涵
“过程+成果”考评模式就是课程考评由学习过程考评和学习成果考评两部分组成。学习过程评价重在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能力、思想品德等的变化过程,以学生的思想观点、品行、态度为主要依据。学习成果评价重在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技能水平,以学生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和完成任务的质量等级为依据。这种考评模式与“任务驱动教学法”或“项目教学法”相匹配。
二、“过程+成果”考评模式的基本思路
1.考评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考评的目的是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因此,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即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作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之一的学生成绩考评也应该与之相一致,考评应把技能和素质作为重点。
技能是完成某项技术任务的能力。对技能考评,显然要关注学生完成某项技术任务的结果,即技能的质量等级。比如,运动员跳高,给三次机会,记录最好成绩,这是很科学的。“完成某项技术任务”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动手去操作、去实践、去参与“完成某项技术任务”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观点、品行、态度和心理素质都会表现出来。技能考评必须关注“过程”和“结果”。由此,笔者提出“过程+成果”考评模式,目的在于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一个学生的素质与技能水平。
2.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考评的目的、方法、内容,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如果考评过程能使学生不断得到鼓励,那么考评就成为控制和调整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重要措施,就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考评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考评不仅要体现鉴定作用,更要体现导向和激励功能。恰当的考评方式,不仅能真正检验学生的水平,还能大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质量。这就是考评对教学的“指挥棒”作用。
3.克服传统试卷考评模式的弊端。考核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试卷模式是最便捷的方式。但是传统的闭卷考试模式,受试题量、试题类型、考试时间的制约,很难完全反映出真实水平,即所谓“学得好不一定考得好”。另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也难以表现,即可能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因此,“过程+成果”考评模式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过程+成果”模式能够克服传统模式“考前突击复习,考后全部忘记”的弊端,也避免了笔试形式中因命题不当而造成的片面性。
三、具体做法及作用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很发达,他们认为:职业能力=知识(K)+能力(S)+态度(A)。即“会不会”“能不能”“愿不愿”,这种理念已经被我国职业教育广泛应用,也能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考评模式建立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如表1)。(1)“学习笔记”不是“课堂笔记”,整理“学习笔记”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主动汲取知识的过程,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方法,常言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因此这个过程既是学生对基本理论消化、理解、记忆的过程,也是理清重点、难点的过程,更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还能为技能训练奠定基础。严格要求,及时检查和指导学生做好学习笔记,能收到理想的效果。(2)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战场,因此课堂出勤和课堂活动是考核学习过程的重要方面。任务驱动法的特点是边讲边做。对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活动与课堂作业情况,教师可以随时记录成绩。(3)实训项目成绩。识图和绘图技能是学生就业上岗必备的专业技能,是“园林工程制图”课程的主要目标。训练学生绘图与识图能力是园林工程制图课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理论知识的目的所在。因此,在“园林工程制图”课程中,笔者研发技能训练项目有工程字体练习、绘制线型及材料图例、描绘线型及材料图例、平面图绘制、绘制纪念碑模型的三视图并标注尺寸、绘制花池坐椅的剖视图并标注尺寸等17个。这些项目从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以任务书形式下达,并明确学习目标、绘图要求、操作指导、注意事项等内容,每一个项目都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定标准。这17个实践训练项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基本项目(所有学生做)和扩充项目(优秀学生做)。对于基本项目,根据每个学生完成的成果质量等级给出单项成绩。每个项目均按国家制图标准规定的内容定出质量等级评分标准。(4)期末考试成绩。由学校随机从试卷库中抽取试卷按传统方法进行。为此,本课程建立了有20套试题的试卷库,内容涵盖了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点。
2.依据“过程+结果”分项目进行成绩记录。学生按具体项目要求实施操作,教师依据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成果”综合考查给出成绩。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例如,“平面图绘制”项目的成果要求是:格式规范,图面整洁,图线粗细分明,线宽一致,图面布置均匀,尺寸标注准确。评分标准是:六个方面都达到要求即为“优秀”;五个方面达到即为“良好”;四个方面达到即为“中等”;三个方面达到即为“及格”;四个方面未达到即为“不及格”。(见160页表2)
一张图绘制的质量等级应按照国家制图标准规范的内容进行评定,尤其是专业图纸,否则就很难对学生绘图成绩做出客观、公正、合理、全面的评定,不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对学生绘图中出现的问题不加细致评审,不利于提高学生绘图能力,为此在评定学生的绘图成果时采用标准化评定,把影响成绩的内容因子用评语卡的形式列出来(见表3)。这样,相当于每个学生都接受了教师的单独指导。这种多因子综合评定出来的成绩更加合理。学生从评语卡上对制图存在的问题也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及时改正,并进一步养成遵守国家制图标准的良好习惯。教师通过审核图纸,可以了解每位学生掌握制图知识、绘图技能的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指导。教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能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3.反馈与促进作用。一个项目任务完成后,记录一次成绩,分析优点和问题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在向学生反馈这些评估信息时,鼓励学生针对同一技能训练项目做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更多。让学生相信自己后一遍会比前一遍做得更好,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把几次成绩当中的最佳成绩作为这个技能训练项目的成绩。假如在第一遍后,学生成绩甲是优秀,乙是良好,丙是及格,但是丙上进心强,做了第二遍并将成绩提升为良好,甚至又做了第三遍将成绩提升为优秀,那么丙最后的成绩和甲一样是优秀。学生在明白了学习成绩的来源与评定方式后,都会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以及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会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考前突击复习上。即使基础差一些的同学,看到平时一点一滴的努力,都能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学习及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1)这个过程发挥了考评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练”与“用”的过程中掌握了必要的知识点,具备了得心应手的绘图技能。也许,学生丙没有学生甲、乙的基础好,或者学生丙没有学生甲、乙聪明,但是只要积极、勤奋、努力、下工夫,学生丙是可以赶上学生甲、乙的。(2)培养了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体现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精湛技能的获得是一个长期体悟的过程,不可能凭空产生。实践技能的获取途径只有一条,就是反复练习,勤练、多练、苦练、精练。在一次又一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踏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奋进精神,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严格要求的良好习惯。(3)发挥了控制和调节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无论学生的起点是高还是低,都能在良好的心态中提高自己。事实上,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吸收知识的数量更为重要,综合素质的发展比专业技能的掌握更为重要。只有具备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人,才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把握新的挑战和机遇。(4)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了职业责任感。由于任务书设置的综合实训项目是绘制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所用的正式图件或图件中的部分内容,学生通过项目训练参与了未来工作中的任务,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年下来,学生也有了几十张不同种类的制图成果,显示了绘图的基本功,也显示了学生的成就和能力,在学生就业自荐书中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材料。
四、结论与建议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过程+成果”考评模式,体现了德育为先、技能为根、创新为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对于专业课和大部分专业基础课是适合应用的。在具体实施时,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规定任务数量。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任务数量。任务要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单一向综合逐步过渡。
2.任务要求。任务设计要符合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教师所设计的每一任务项目都应包括题目、目的、成果要求、操作指导、评价标准、完成时间。
3.分项目记录成绩。一般分为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
4.及时反馈。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次“学习成果”的成绩都要及时反馈,还要指出优缺点,便于学生改进与提高。这一点非常重要。
总之,“过程+成果”考评模式,能够突出德育为先、技能为根的教育思想。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广和应用这种考评模式,必将发挥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阳,张晨.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的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2]龙卫平.改革职教考试制度,推进素质教育[DB/OL]. http://www.ymzz.net/
Zhijiao/class202/200508/20050821133500.html,2005-08-21.
[3]张淑英.园林工程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