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地的诗意怀乡者

2009-10-10 09:18冯毓云汪树东
文艺争鸣 2009年9期
关键词:阿成文学院迟子建

冯毓云 汪树东

迟子建、阿成是东北大地上的诗意怀乡者,他们的文学创作已经持续二三十年,著作等身,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也频频摘得国内文学大奖,声誉远播海外。为了进一步推动迟子建、阿成文学创作的学术研究,活跃黑龙江地方文学,促进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审美文化与龙江文学研究中心于2009年6月30日至7月1日在哈尔滨举办了“迟子建、阿成文学创作研讨会”,国内共有40余位专家莅会,就迟子建、阿成文学创作乃至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许多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现综述如下:

一、拓展边地叙事的审美空间

从文学史宏观角度来把握迟子建创作的特殊性是此次研讨会的一大亮点。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吴义勤教授指出,迟子建的文学创作更多的是源于生命本能对文学的感受,她有恒定的世界观、文学观,不是为了歌颂什么、批判什么而写作,而是基于温暖人情、人性希望而写作。从1980年代以来,迟子建几乎是唯一一个不需要通过文学潮流来证明自己价值的作家,她在纷纭变幻的文学潮流之外保持着独立、纯净的文学姿态。当然,迟子建也存在着局限,例如她的长篇小说《伪满洲国》对历史的叙述还不太成功,而包含着局限的迟子建才真实的迟子建。《文艺争鸣》杂志社张未民主编也高屋建瓴地指出,若从文学潮流角度考察当代文学史,就必然会遮蔽迟子建的重要性。迟子建的意义主要表现于,在时间性的潮流之外开拓出了独特的空间向度。在主流文学、中心文学趋于腐朽时,非主流文学、边地文学将为其注入新的生命活力。迟子建小说的边地叙事,给中国中心的主流文明提供了最好的参照,为现代文明的自我反思提供了文学资源。

针对迟子建频频摘得多项国家级文学大奖、在读者中产生极大影响的现实,《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李云雷副编审认为迟子建小说获得成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学现象,暗示了这个时代中国文学的奥秘。他指出,迟子建小说恰好处于主流意识形态关注的主旋律文学和学院派关注的纯文学的交汇点上,可以得到双方的赞同。迟子建不跟风,不追逐潮流,又有恒定的创作追求,她不是追求“真”,而是追求“美”。迟子建小说特别展示的苦难中的温暖、人性之美恰好迎合了主旋律文学和纯文学的双重要求。当然,迟子建单纯地追求美,也许会陷入不切实际。

迟子建作品之艺术美耐人寻味,黑龙江省文联主席傅道彬教授生动地谈了他阅读迟子建文学作品的印象和感受。他指出,迟子建对文学艺术极为执著,对大兴安岭那片土地的精心描摹,展示了她对生活的信念,带有难得的亮色。她的作品风格婉约、淡泊、玲珑,善于写小人物、寻常事物,充满想象力,具有难能可贵的浪漫气质。武汉大学文学院於可训教授认为,阅读《伪满洲国》,必须要具有耐心,沉下心去阅读,自然会读出悠长韵味。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崔修建副教授对迟子建散文之美进行了解读,指出迟子建散文风格是细腻而柔婉、平和而从容的,充溢其间的是温情、忧伤而不绝望的真情告白,是穿越时空的深刻的心灵感悟。她特别关注个体生命独特的心理感受和生命体验,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写人叙事,她常常会在对周遭世界的细致关照中,展示出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波澜。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郭力教授认为迟子建创作在荒寒与温暖中游走,既清纯灵动又忧郁沉静,这与她对生命迷津中的死亡现象的探询密切相关。迟子建作品的独特韵味同样表现于她小说人物之中。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李华教授主要分析了迟子建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她指出,迟子建具有博大的人道情怀,特别关注处于边缘、弱势和底层的小人物,尤以妇女和农民工形象为代表。迟子建以平等的目光来打量这些边缘人,显示了她的精神高度。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周丽明讲师指出,迟子建小说的基本写作立场是回归生活世界,主要通过简淡庸常的生活细部的直觉把握、矛盾抵触的生活处境的冷峻展现以及融合对称的生活本质的温情描摹等多个层面予以体现。

从中外文艺理论来打量迟子建的小说,自然可以发现若干新特质。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冯毓云教授从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高度肯定了迟子建小说对诗意栖居理想的书写。她认为,迟子建对自然的崇拜是一种对人的存在的深深忧虑,是一种对生命存在根基的守护。迟子建回望自然家园,打破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鞭策了人类中心主义。迟子建小说展现的世界充满男欢女爱、人情世故、风土人情、人间亲情,诞生与死亡、灾难与祝福、胜利与家耻、忍耐与衰退相处一堂,展示了本真的生存世界。迟子建小说中一个分外耀眼的亮点是她以作家的天职始终行走在诗意的追问之途,即把存在诗化,建构诗意的栖居。迟子建作品追求诗意价值,是本真的,不粉饰的,超越了海德格尔。哈尔滨师范大学宋扬讲师以中国古代的“性灵说”关照迟子建的创作,认为迟子建的小说得益于中国小说诗骚传统的影响,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性灵说”的文本实践。迟子建坚持做“真”人,写“真”诗文;坚持“趣”,各抒其志;珍视“童心”,珍视作品内在的、统一的、整体的美。因此,迟子建小说的意境是古典的,意味是现代的,语言是中国的,悲悯的情怀是人类的。

此次对迟子建小说研讨的另一个亮点是对迟子建小说的细读。辽宁大学文学院王纯菲教授主要分析迟子建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她认为该小说融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于一炉,展示了人如何面对苦难,如何自我救赎的宏大主题。苦难必然是人生的常态,关键在于个体怎样认识它,沉浸于苦难中不可自拔是没有意义的,苦难中要有温暖,要从苦难中超脱出来。河北廊坊师范学院王咏梅副教授则对迟子建的短篇小说《采浆果的人》进行了细读。她认为,迟子建在小说中对那些贪图眼前利益舍本求末的人提出了警告,对人性中贪念奢欲、自以为是、怨天尤人等弱点进行了温和的批评,同时也引发了对本真人性的追问和思考。迟子建在《采浆果的人》中所运用的寓言化叙述方式并非她的独创,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也不具有率先垂范的意义。然而,将寓言化叙述与诗意性叙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诗化寓言”的叙述方式,则不仅是迟子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独特贡献,也是她自我超越的努力所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文艺报》文艺评论部主任刘颋女士主要谈了对迟子建的长篇小说《越过云层的晴朗》的阅读感受。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尹传兰副教授以《北国一片苍茫》等作品为例透视了迟子建儿童视角下的生死观。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车红梅副教授以《福翩翩》为例分析了迟子建的温情叙事。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金哲讲师主要谈了关于《白银娜》结尾方式的合理性问题。牡丹江师范学院学中文系黄大军讲师主要解读了迟子建的短篇小说新作《解冻》。

迟子建的成绩大家谈得很多,也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汪树东副教授主要是从超越精神层面来看迟子建小说的可能。他认为,若想取得更大的成绩,创造出令人心安的大作品,迟子建就必须慢慢地摆脱对人生的古典式理解,对所谓的温情、畸异人物、庸常人生、回归自然等采取十足的反思立场,重新发现人性的复杂性、两难性、悖论性,展示出人物的精神深度,寻找主体人格建立的可能性。她不能太沉迷于生活表面的小优雅和小情调,更不能总是处理那些没有多少精神深度的人物和事件。她需要去把握人生许多更严峻的瞬间,展开内在灵魂的自我对话,展示出重浊、宽广、深邃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灵性世界。

二、回望家园的哀婉忧伤

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无疑获得特殊的关注,独特的少数民族题材、鲜明的现代文明反思意识、绵密流畅诗意盎然的叙述语言、精巧宏阔的艺术构思等都引人注目。此次会议对这部长篇小说的研讨也甚为热烈。

该小说的现代文明反思意识得到多位与会专家的关注。复旦大学中文系栾梅健教授认为在日益工业化、城市化的当下,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给读者留下了一去不复返的、最后传统游牧民族的生活画卷,从而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地位。迟子建对鄂温克族的游牧文明持平等、同情的态度,那种游牧文明对于现代人治疗都市文明病具有启示意义。但是他也指出,《额尔古纳河右岸》存在着过度神秘主义的局限。厦门大学中文系郑国庆副教授认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迟子建以小说保留下来了鄂温克族那些自然之子朴素的生存方式与价值,这些朴素而优美的价值与现代文明的物欲、发展、贪婪、勾心斗角形成了另一种参照性的人文景观,从而提示着我们现代文明的盲点。它展现的鄂温克族的生活智慧与生命态度,仍然是后现代的今天可以汲取的资源。黑河学院中文系贾鲁华助教也指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独特意义在于超越了嘈杂混乱的现代社会语境展示出边地民族的诗意风情。

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最彻底的路径无疑是生态文明意识,扬州大学文学院孙德喜副教授就独辟蹊径地探索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在生态文化制导下的小说叙述语言和描写语言的独特魅力,鄂温克族人的万物有灵论和萨满教的神秘主义倾向在迟子建汩汩流淌的诗意语言中得到很好的表现。山东师范大学张丽军副教授指出,《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从人类文化学角度来思考人类文明历史,思考现代文明和前现代文明的对峙。它不仅是一部东北土地上的少数民族的心灵史,而且是具有深刻的东方民族生态智慧的思想史。该小说里的人物形象是非常鲜明的,尤其是妮浩萨满这个形象始终有基督的感觉,而依莲娜的塑造则有着深刻的艺术内涵,体现了一种现代性的生存焦虑。

现代文明不断摧毁了作家心目中的理想世界,因此作家的叙述都是以回望姿态来展开的。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陈爱中副教授指出,迟子建小说,如《伪满洲国》和《额尔古纳河右岸》等小说热衷于书写往昔的时间意象,把理解寄托在过去,反思现代文明。此外,作为往昔时间意象的延续,迟子建还喜欢书写黄昏、夜晚等时间意象,这暗示生命的结束,并从中体味生命的多重况味。深圳大学文学院曹清华副教授比较分析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指出这两部小说都是对河流的书写,是对流逝时间的反抗,承接并延续着现代乡土抒情小说传统,拓展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在现实世界之外提供了别一种精神和情感维度。而《额尔古纳河右岸》记录了一个行将消失的文明,这也是迟子建的独特贡献。

针对《额尔古纳右岸》的少数民族题材,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贵良副教授主要谈及迟子建的非汉族书写。他认为无论是短篇小说《微风入林》中的鄂伦春人,还是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鄂温克人,都展示了与自然更加亲近、排斥现代化生活的生命形态。迟子建的非汉族书写延续了沈从文《边城》那些优秀的非汉族书写传统,继续为中国乡土文学开辟着新空间。

三、城市守望与东北印象的再书写

毋庸讳言,相对于国内专家对迟子建文学创作的研究,对阿成文学创作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刘绍信教授较为系统地评介了近二十多年来中国批评界对阿成小说的批评状况。他指出,至今为止,国内知名的批评家李洁非、何镇邦、洪治纲、陈思和、汪政等人都写过关于阿成小说的批评文章,但是富有学术性、广泛影响的论文尚不多,刘绍信的《胡地天籁——阿成论》是阿成研究的唯一一部学术专著。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阿成小说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笔记小说、诗意描绘、平民立场等方面。他还展望了阿成小说的研究前景,认为今后阿成小说研究应该特别关注阿成短篇小说的叙事形式,发掘阿成小说恒定的、成功的文学经验。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乔焕江副教授也认为阿成的文学创作显示出一种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宽容和呵护,这在当代文坛弥足珍贵。这种对生活的肯定性态度发自龙江文化和龙江人顽强而隐忍的生命力,而又通过对具体而微的“凡事风景”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空间的日常书写,彰显出东北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阿成站在平民立场着力发掘日常生活的智慧和诗情,其厚实、朴直却耐人寻味的写作,在整个大文化格局向日常生活转向的当下,具有典范性的意义。

阿成创作与东北大地的关系特别密切。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张景超教授认为阿成没有受到批评界的足够重视,其实阿成是个很有个性、很有风格的作家。他的风格就是淳朴、宽厚而博大。他的风格体现了北方人的文化精神。他写的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历过、见到过、听说过的事,还常常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他的作品让人感到真实、亲切,并且浸润着人文主义的关怀,让人感到醉人的温热。阿成作品流淌着一种博大的文化精神,这种博大的文化精神一是来自北方地域所形成的粗犷豪放的性格,一是来自欧洲现代文化的濡染。关于阿成的独特风格,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丛坤研究员把小说家阿成称作哈尔滨城市灵魂的守望者。他指出阿成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单篇看似平淡,难见精彩;将其连缀起来加以阅读,那种易为读者所忽略的精巧、细致,匠心独运,跃然纸上。这才体味到阿成创作的良苦用心。或可以说阿成作品整体上是幅《清明上河图》,而构成这幅图的就是那一篇篇短篇作品,微观与宏观、小巧与大气的微妙组合正是阿成的独特之处。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良丛讲师指出,阿成的小说带有浓郁的东北地域文化色彩,在我们面前编织了一副风俗画。虽然阿成的小说源于东北文化,但并不是单纯展现,在其中还充满了对本地文化的反思和批评,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人文关怀。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孙玉生教授主要分析了阿成作品《胡地风流》中的狂欢化色彩,指出其主要表现于狂欢化时空、民间化饮食和戏谑幽默的语言三方面。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士军讲师指出,《胡地风流》就文体而言,使用散文书写的零星琐碎随笔,是文人的逸趣,也是作者精神放轻松的一种表达方式。

阿成对哈尔滨这个现代都市的书写是较为充分的。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徐志伟副教授对阿成所呈现的都市空间比较感兴趣。他认为,阿成非常关注那些被“摩登”和“霓虹光影”代表着的现代化叙事所遮蔽或篡改的空间,如《年关六赋》中对南岗区、道里区和道外区的书写。在阿成作品里,哈尔滨这座城市既擅长隐藏自己的秘密,又擅长以最琐碎敏感甚至戏谑的方式来揭示这些秘密。这或许正是阿成的都市空间的深刻与独异之处。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金钢博士认为哈尔滨是阿成近三十年的创作所描摹的主要地域,在这一地域曾经生活着大量的来自俄罗斯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流亡者,对这些流亡者的关注和考察给阿成的作品增添了浓郁的异域情调,阿成作品中的异域情调不仅表现出一种异国文化的美感,更反映出了生活于此处的人们的生存状态与他们宽广博大、相互包容的胸怀。

迟子建、阿成都是当代黑龙江作家,《绥化学院学报》林超然主编把迟子建和阿成小说进行了别出心裁的对读。他指出,道德仍是黑龙江文学最大的母题,迟子建与阿成也不例外,他们大多数作品中人物的成功都是道德的成功,失败也是道德的失败。在以文学方式具体介入和干预当代社会时,迟子建强调的是商品因素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入侵和重大损伤;阿成则热衷写市民的俗变,写雅文化在城市的尴尬境遇。他们都是以道德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忠实捍卫者。其次,迟子建与阿成都是相同的文学怀乡者,而且这种怀乡已被精神化、理念化、艺术化。再次,环境本身也能成为小说的主体,小说的语言也是小说的目的,这是迟子建与阿成的创作共识,他们的小说就是语言、人物诗化的同构。

如何看待迟子建、阿成与东北作家群之间的文学史关系?武汉大学文学院於可训教授认为,1930年代由萧红、萧军、舒群、白朗、骆宾基、端木蕻良等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对东北的文学书写奠定了人们对东北的印象,那就是黑土地、蛮荒、原始、充满苦难、具有反抗精神。但是迟子建、阿成等人的出现,有可能颠覆东北作家群给人的东北印象。相对于萧红笔下的平民百姓的愚昧和苦难,迟子建更关注平民百姓的苦难中的温暖和温情。迟子建的神秘主义、泛灵论倾向比萧红更为明显。像《伪满洲国》这样的小说显示出的气象和格局都比萧红小说更大。阿成小说对哈尔滨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的市井细民的书写也丰富了东北作家群的人物画廊,尤其是对那些流亡者的塑造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迟子建、阿成的写作与北欧国家的文学有一种隐秘的呼应,例如那种神秘主义、童话风格,都是世界性因素的明证。

此次研讨会对迟子建、阿成文学创作中的各种问题都有所涉及,许多观点非常富有启发性。张未民主编就认为研讨会收获较大,使他对黑龙江文学的认识有了一个转变。他说,想到有萧红这样的黑龙江作家,来到黑龙江就有一种朝圣的感觉。萧红在新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重要性已经日渐显现,也许我们将会说萧红是中国叙事文学中的李清照。谈迟子建、阿成,就应该谈到萧红。他们所体现的东北文学精神是中国文学精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更进一步把迟子建、阿成放在近三十年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背景上来考察他们的普遍性和独特性,尤其是要注意他们创作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要注意边地文明与中原文明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强调地方性知识对于理解像萧红、迟子建、阿成这样作家的重要性。此次研讨会对于推动迟子建、阿成文学创作的研究必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阿成文学院迟子建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文学院学人新作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咏 河 大
相爱,是婚姻里最好的暖
试论迟子建新作《群山之巅》的诗性呼唤
迟子建:为何能长期保持高水准的创作?
谦卑一笑
春天的来信(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