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送礼风全球都在刮 “礼轻情义重”别是违心话
●本报驻英国、日本、法国、韩国记者 纪双城 萨苏 姚蒙 陈远●本报记者 魏莱 刘扬
“一份心意,不成敬意。”英国小伙子史蒂夫·普斯在伦敦一家以宣传中国文化为宗旨的网站“点心”工作,当《环球时报》记者问他是否知道在中国该怎么送礼时,他毫不犹豫地说出了这八个字。不过,在中国留学多年的普斯接着说,他明白“虽然嘴上要说得很客气,但递出去的礼物绝不能寒酸”。如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被称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人的送礼风俗透露出中国人的处世哲学。送礼除了体现中国人尊敬长辈、诚意待客的传统外,现在的许多中国人似乎越来越看重礼物之外和背后的东西,尤其是这些礼品“值多少钱”!一名在北京生活多年的外国专家感慨说,“中国何时能摆脱送礼风,这些礼物以及中国礼仪文化何时才能真正找回它本身的价值。”
中国人攀比心加重送礼风
渡边是日本兵库县市民福祉科的一名公务员,一贯循规蹈矩,近来却碰上了没法应付的事情:有一名新来的中国侨民找到渡边,送给他一份包括酒和香烟的礼物。渡边按照工作条例拒绝以后,过了几天,那位同胞又送来一份更加丰厚的礼品……如此几次往复,渡边感到那个侨民的态度明显变得生硬起来。由于担心语言不通导致交流误解,渡边特意找到《环球时报》记者,希望和这名侨民交流一下,看看中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作为在日工作多年的“老中”,还没有去交流,记者已经基本猜到了事情的根源——问题肯定出在双方对“送礼”的不同理解上。果然,了解到的情况是这样的:日本政府每年都会通过报名和抽选,向社会低收入阶层提供廉价住宅,这位新来的同胞也提出了申请,但是没有中选。打听到渡边是具体负责这一工作的,他认为这是没有向渡边送礼的缘故。而渡边几次拒绝,则被他理解为礼不够重,只好不断加码,同时不自觉地开始鄙视渡边的人品。
“礼尚往来”在英国一样被视为一种礼节。许多英国人出国度假,都会想着寄一张明信片或带点小礼物给亲朋好友。普斯说,不像中国,英国人一年四季送礼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多数只是在圣诞节前送上一些简单包装的小礼物。相比之下,他感觉中国人似乎天天都有庆祝活动。他在北京和上海生活期间,经常能看到身边的中国朋友彼此送礼。“中国人有送高档移动电话的,很贵的法国红酒,还有精心包装的各地特产,每件礼物在商店里买的话都不便宜。”普斯说,“尽管这样,大家在递送礼物时都不忘说句,礼物不值什么钱。我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告诉对方,自己是花了很多钱和很大精力才买到这份礼物的呢?”
更让普斯感到惊异的是,在中国一些医院,病人要给医生送了礼才能安心;许多中国学生家长给老师送很贵重的礼物,在中国甚至连幼儿园的小孩和小学生们小小年纪就明白“送礼讨老师欢心的重要性”,而在英国,学生们更多只是被鼓励自己亲手给老师画上一张图画来表达爱心。中国许多学校曾公开贴出通告称不接受礼物,但许多中国家长却认为,“不送礼,老师对学生不太重视”,还有家长甚至认为这种通知实际上是学校要求家长送礼的提醒。普斯感慨地说,中国人的攀比心使得这种送礼风越来越盛,让自己和收礼者的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纯正的个人感情也被扭曲了。
“八成腐败从节日送礼开始”
中国的送礼风带动各类天价礼品层出不穷。最近,一种穿上“金马甲”的龙凤蟹在中国现身,包装共花费纯金300多克,礼盒中还有作为赠品的纯银蟹8件,这对礼品螃蟹要价9.9万元,这种“附件”价值远远超过正品的礼物再次吸引了公众的注意。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报道称,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两年前曾对月饼包装进行规定,“附件”价值不能超过月饼的25%。这篇文章写道,“在中国,送礼不仅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流行传统,也是商业接触的传统,不过也为贿赂提供了理想的借口。谁会质疑节日的送礼呢?”文章还称,中国超过八成的腐败事件首先是从节日期间送礼开始的。因为即使一些平时较谨慎的官员在愉快的气氛中也会放松警觉,接受礼物,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滑入罪恶的深渊。
关于送礼,法国词典里这么定义:这是通过赠与使受礼人高兴的行为,一种善意地表示心意或道歉的行为。法国一家驻华企业管理人员费拉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人送礼似乎对礼物本身要看重得多。一开始我以为是礼节礼仪,但后来发现送礼常常是要达到某种目的的第一步,这和法国的习惯不同。中国人经常送礼反映了中国社会人情之重要,但许多用正常方法或途径无法达到的事要靠送礼来先交流。”
日本企业在一般对外经济商业来往中给人感觉比较“抠门”。不过,上海某知名日本金融企业的日籍高管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面对重量级的商业利益客户,日本公司也是懂得中国“人情”的,有意思的礼物该“表示”的还是要“表示”。
各国严整送礼风
在亚洲,也有一些和中国一样重视和热衷于送礼的国家。韩国就是其中一个。《环球时报》记者很少听韩国朋友抱怨中国人送礼风气或对此感到惊异的。在韩国,中秋节和春节是送礼的主要日子,其他时候送礼并不多。在这两个节日,不送礼被视为“没有人情味”,一些不宽裕的韩国家庭不得不忍痛掏腰包。韩国《朝鲜日报》不久前甚至有报道称,首尔一家殡仪馆还专门设置数台类似ATM自动提款机的礼金自动支付机,专门为那些参加葬礼时忘记带礼金的人准备,据称还可以分期付款。
对此,韩国政府积极立法整治送礼风,特别是教育界的送礼风气。韩国首尔市教育厅日前公布“腐败行为举报奖励金支付相关条例”立法草案,举报首尔地区教师和教育厅公务员接受贿赂,将最高获得3000万韩元(约合15万元人民币)的奖励。此前,韩国政府规定,收受红包严重的教师不仅会被解雇,退休金也会大受影响;韩国所有私立、公立中小学教师,均须遵守规定。
日本也曾有过送礼问题盛行的时代。曾被称为“日本最优秀的检察官”的田中森一,在所著《反转》一书中详细地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自己的生活:一次为了祝贺某个事务所开业,回来的时候觉得装土产的纸袋子有点儿重,打开一看,竟然是一万日元纸币扎成的捆包,一百万元一包,一共10包……认识到“送礼”已经成为社会问题的日本政府,近年来通过严厉的立法和严格的审查,逐渐改变了这样的局面。此外,日本通过一些技术性手段降低了“送礼”可能发生作用的机会。比如,日本的廉价住宅全是由计算机随机抽选的。在这个过程中,像渡边这样的公务员根本无从插手,所以,即便他收了礼,也无法帮上忙。久而久之,公务员们对没人送礼已经习惯,遇到像那位中国侨民这样送礼不断升格的现象,几乎不知道该怎样处理了。
美国AES电力公司中国区公关部经理海伦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美国公司现在非常注重海外反贿赂法的执行,公司内部是三番五次强调并严格遵守。对于这家在纽约交易所上市的电力公司巨头而言,他们就非常注意各方面的小节。对于礼物的价值、形式、赠送的理由、赠送的人员都有很严格和详细的规定。礼物基本是公司集体订购的、印有公司图标的小礼品。这些礼品还必须详细登记送给什么客户,在什么场合及原因,需要提前报送给公司督导部内审批准。
过度送礼文化伤害社会
法国社会学家J·巴歇莱说,法国人上市政府或镇政府部门办事或和主管部门打交道,从来不会送礼。如果公务员不好好办事,他们就会马上进行批评和投诉,他们觉得自己是纳税人,理应受到好的接待,“我想不出有什么必须送礼才能办好的事情。”巴歇莱分析说,法国公法和私法分得很清:公共权力部门对公民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很少有干预权,人们没有什么人情债要还。巴歇莱说,中国可能资源紧张,一些部门的权力颇大,这样送礼就成为一种人情和公关手段,越来越被人看重。
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上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是一个人际关系连接的社会,人与人之间送一些小礼物体现了社会文化中温厚有情义的一面,不能像西方那样将其简单化。同时,也要看到任何过度的送礼行为都是对社会的伤害,要坚决打击那些借送礼物之名行贿赂之实的行为。这种送礼文化并不是只在中国才有,在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都有这样的文化传统。比如这样的情况在日本是很普遍的,邻居会给新搬来的住户送一些小礼物,表示互相关照之意。西方并不是不送礼,只是他们制度化了,比如西方的筹款晚宴实际上就是制度允许下的送礼。
张颐武说,同时还要看到,随着人们经济上逐渐变得宽裕,送的东西的价值也在随着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变化。这是一种人情往来,是一种互相回馈的关系。就像AA制在中国很难推行一样,送一些礼节性的小礼物表达的是惦记着对方,你送我,我也会回送你,虽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则,但是大家总体上都会遵守。中国这种文化的运转总体上还是起到了很多作用,华人社会在海外关系那么紧密就与这种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张颐武说,中国今后在这方面要将规则和制度更加明晰,礼物价值超过多少金额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就要受到严厉打击和惩罚。同时,也要将人情往来和收受贿赂的界限明确区分,要承认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客观性,不能将这个问题极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