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教育研究述评

2009-09-30 06:18栾凤池
世界教育信息 2009年9期
关键词:留学生研究教育

栾凤池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教育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都受到普遍的关注。文章对留学,来华留学和来华留学教育的几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近年来学者对来华留学教育的研究状况加以综述与评析,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并更好地指导来华留学教育工作的实践。

[关键词] 来华留学研究 述评

一、留学和来华留学的几个概念

1. 留学及来华留学的涵义

据考证,汉语中的“留学”从“留学生”一词演变而来。“留学生”一词源于唐代,为日本人所创造。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日本政府多次派“遣唐使”研究和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但“遣唐使”是外交使节,停留时间有限,影响了对中国文化系统而深入的学习。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时起,同时派来了“留学生”或“还学生”。“留学生”在“遣唐使”返国时继续留在中国学习,“还学生”则和“遣唐使”同来同归,但以学习为主。“留学生”的原义其实专指来中国学习的日本学生。

近代以来,清政府将出国留学称之为“出洋游学”、“出洋肆业”、“游学”。这一时期,“游学”和“留学”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游学”一词专指出国留学,“留学”则专指在中国学习。随着清政府把赴日本留学定为国策,赴日人数逐渐增多,大量的日语词汇通过各种媒介涌入中国并成为汉语词汇的组成部分,“留学”一词也逐步取代“游学”一词并在民间广泛使用。

此后,由于中国的开放程度逐渐加大,国际交往越来越多,再加上部分留学生回国后对中国文化的改造,“留学”一词完全取代了“游学”。可以说,“留学”一词是因为近代留学的开展而古为今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留学”一词的涵义也由最初的专指在中国学习演变为既包含“来华留学”,也包含“出国留学”之义。为了强调某一方面或统计需要,我们往往将留学活动分为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

2. 来华留学生

按照国际惯例,留学生主要是指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但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接受的外国留学生主要是短期来华学习语言、文化、法律等专业的学生,因此我国来华留学生人数的统计数据不仅包括在正规学校里接受学历学位教育的学生,还包括来华进修、短期培训、合作研究的学生。为便于统一管理,我国对来华留学生(也称外国留学生)做了明确的界定。2000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发布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指出,外国留学生是指持外国护照在我国高等学校(系指经教育部批准的实施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注册接受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的外国公民。

按经费来源不同,来华留学生又可分为公费来华生和自费来华生,目前自费来华留学生是主体。所谓“自费生”是指外国留学生在华费用,包括学费、住宿费、伙食费、医疗费、教材费及教学计划之外的实验、实习、专业参观等费用均由留学生本人负担。自费来华学习可通过外国有关教育机构、民间团体向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还可以直接向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或中国的大学提出申请。

3. 来华留学教育

来华留学教育有四种类型。第一,短期教育,学习年限不限,分为汉语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高级进修生三种。作为汉语进修生来华学习者,须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学历;作为普通进修生来华学习者,须具有大学二年级以上学历;作为高级进修生来华研修者,须具有相当于硕士研究生毕业以上学力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第二,本科教育,学制4年~5年,来华学习本科专业者,须具有高中毕业以上学历。第三,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制2年~3年,来华攻读硕士学位者,须具有学士学位以上学历。第四,博士研究生教育,学制3年~5年,来华攻读博士学位者,须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

二、我国关于来华留学教育的研究综述

1. 对于吸引来华留学生的动因研究

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产品的输出,把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看成是国家利益的需要。他们从全球战略或地区战略的高度将其作为本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英法接受留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维系英法与原殖民地间的纽带关系的作用。吸引外国留学生,是德国对外科学与经济合作的投资,那些在德国留学之后回到自己国家承担决策作用的人是德国开启国外经济大门的钥匙。“日本政府也将‘有助于促进世界教育与研究的发展,提高日本教育机构及地区、企业的活力作为教育输出的三大意义之一”[1]美国一直把教育输出作为全球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人认为:文化和教育交流是实现美国全球影响力的有效手段。每年在美国学习的几十万留学生,受着“美国方式”的教育和影响,使美国不仅在经济、商业、贸易、科技等方面获益,而且在亲睦、意识形态以至于政治上都受益颇丰。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留学中国,并非完全出自个人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热爱。对此陈蒙瑶认为,来华留学渐受青睐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和支持来华留学工作,提供了坚定、稳定和连续性的政策鼓励以及专项的经费支持。近年来,教育部提出了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明确思路和发展目标,协调各地和高校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留学生教育工作者,使得来华留学的整体环境日益优化。这是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长的主要原因。其次,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和传统文化的吸引力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这是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增长的根本原因。再次,来华留学环境进一步优化。近两年来,有关部门相继出台政策,完善外国留学生教学与生活管理、服务制度。[2]

2. 关于来华留学生规模研究

学者王军指出:我国高校接收的留学生,不仅数量少,而且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也远远低于国外院校。据调查,国外院校,特别是世界名牌大学接收的外国留学生一般占学生总数的10%~20%,美国的哈佛大学为17.6%,麻省理工学院为23%,新加坡国立大学则高达60%。2003年,我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北京大学,其比例也只占到全部在校生人数的10%,清华大学还不到总人数的5%。[3]除此之外,留学生生源国过于局限和单调,与当今留学生发展的规模效应有较大差距,不利于对留学生进行科学管理。[4]张仕华认为:大规模的留学生来华以后,除了在主观上自我调节以适应我们的教育体制,在客观上,也会提出新的、合理的要求,或把他们国家不同的教育体制介绍给我们,包括多样化的办学形式,简单的招生程序、灵活的教育组织、合理的管理运作、科学的学分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等。面对这些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民族个性、思维方式不同的学生,面临国际人才的竞争,我们必须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从这一点看,能否扩大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标准之一。[5]

唐红春认为:为了扩大留学生规模,要狠抓生源,广开多种交流渠道,使办学层次从语言生发展为进修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高级研修生等多层次留学生教育结构。特别是抓住各种机遇,通过友好院校、热情接待来访者、广泛地同有关方面联络,增加留学生数量。对自费留学生采取严格审查入校资格、加强教学和管理的办法,鼓励他们继续深造,取得高学位。[6]

3. 关于来华留学生学科结构和层次的研究

近年来,虽然我国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但学科分布不均衡,文科专业所占比例过高。王军认为:目前,来华研究生在学科分布上很不均衡,文科专业占的比例偏高,达80%以上,其他学科均在10%,甚至5% 以下。来华留学研究生所学专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科专业(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经贸汉语专业等);一类是医学、经济、法律等其他专业。在韩国来华研究生中,绝大多数是学习文科(语言、文学)和医科(中医),而日本来华留学生多数是学习文科(语言、文学)。[7]从培养层次上看,发达国家已发展到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进修生为辅,而我国仍为接收语言生、进修生为主,长期留学生人数还较少,攻读学位的高层次留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留学生培养层次偏低。因此,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应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将接收留学生的重点放在本科生以上的学历教育上,更大限度地发挥高等教育的资源优势,将初级的语言教学放到社会上的语言学校、语言中心来进行,汉语合格以后再进入大学读专业课程。李仁真等认为: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重点大学接收大量的语言生无疑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应该将学习语言阶段的留学生和学习专业课程阶段的留学生区别对待,因为这两个阶段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性质和层次均不同。比如在日本申请就读大学时日语水平必须达到一级或二级,达不到者,先在日语学校学习一两年,这一阶段叫“就学生”,政府发给的签证也是“就学生”签证。日语通过以后再去考大学,考上大学以后才叫“留学生”,政府发给的签证也是留学签证。日本的大学几乎没有长期的语言生,最多是1~3个月的语言强化训练班。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也采取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果仅仅是为了学语言,就没有必要到大学去,在语言学校学习就行了。这样既可以挖掘社会的潜力,扩大留学生的规模,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学校在学历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提高留学生培养层次。[8]

4. 关于管理体制与来华留学生工作队伍智力结构的研究

合理的管理体制是创造优越学习环境的保证。大学在长期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探索和建立起“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即在“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原则下,建立起来的一种在学校党委和学校主要领导直接领导下的,将来华留学生的教学工作、接待工作、管理工作、服务工作等归口于一个管理部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集管理与服务于一体,能集中所管辖的各个部门的力量,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和人才资源的整体优势,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及可操作性。邓福庆认为:“一体化”管理体制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留学生的“招、学、吃、住、行”提供保障,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从而增加了学校的吸引力,推动了留学生事业的发展。[9]

王幼敏认为:来华留学生管理人员至少应该有三个方面的知识。第一,留学生教育工作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该熟悉自己所担任课程的有关知识;对于行政管理人员来说,则应熟悉国家有关留学生的政策、法令以及和留学生工作有关的财务制度、后勤服务等知识。第二,语言方面的知识,包括外语和汉语。这支队伍的每个成员都必须精通一门外语。对汉语教师来说,精通汉语本是题中之义,但有些非汉语专业出身的教师亟须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对行政管理人员来说,应该能得心应手地用汉语撰写各种文件,比如来往信函、调研报告、工作计划、招生广告等,不但要能撰写,还要写得词句优美得体,能吸引人。第三,世界上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一般知识。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思维方式都和中国人有很大差异。对于教师来说,只有了解留学生母语国的各方面情况,才能在课堂上举出众多例子,对照学生母语国的语言文化,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对于行政管理人员来说,只有了解留学生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管理工作,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10]

侯梅芳提出了来华留学生社会化管理即留学生居住到社会的基本条件包括:良好稳定的社会大环境;便利发达的交通;充足的房源;优良的社会服务网络;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管理办法。[11]

5. 留学生的分布与流向

从世界范围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发达国家是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国,发展中国家是留学生的主要派遣国。1980年发展中国家派遣留学生599 805人,1990年为757 040人;而1980年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为234 589人,1990年为334 036 人。发展中国家派遣的留学生比发达国家派遣的留学生多一倍以上。在1980年,发达国家接受的留学生约是发展中国家接受的留学生数量的6倍,1990年约为7倍。

李联明等人也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国际学生流向主要受制于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国际政治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留学政策、教育发达程度等多方面的因素。

郑向荣,陈昌贵认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后经济的稳步增长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动力;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是影响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因素。[12]

三、来华留学教育研究评析

综上所述,国内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其中对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对政策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关于规模的研究还主要停留在与国外进行比较,而没有根据我国的来华留学生特点提出我们的规模目标。学科层次的研究只发现我们的学科分布不合理,层次比较低,而没有分析深层次的影响因素,更没有提出系统的、可操作的办法和策略。

许多学者针对当前这一研究状况尖锐指出:国内教育国际化问题的研究特别是来华留学教育的研究是比较零散的,缺少从全球化视野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整体审视与把握。虽然成果数量不少,但除去重复、雷同的部分,真正有价值的并不多,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追逐“热点”式教育研究的“无根性”和“浮萍化”特点。此外,来华留学教育多关注被动探讨和应付,缺少深度的剖析。

另外学者们多从宏观视角来谈论,这些研究比较抽象,停留在认识论层面上,微观研究还比较少,研究还没深入,缺乏具体的实践研究,特别是针对来华留学教育实践课题进行的研究有限,对实践指导的可操作性不够强。这很可能是由于来华留学教育尚未形成一个可行的理论研究框架,缺乏厚实的理论和经验基础。因而目前国内来华留学教育的研究,一般只是以章节的形式出现,其结果既没有真正发现来华留学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更没有形成可操作的策略,这就需要进一步深挖和探究。另外,对于一些微观问题的研究还很少触及,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 熊文,沃国成.试论知识经济与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00(1).

[2] 陈梦瑶.来华留学生逐年增多[J].21世纪,2006(4):27.

[3][7] 王军.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6):21.

[4] 张晓郁.扩大留学生规模,提高办学层次[J].沈阳大学学报,2005(6):118.

[5] 张仕华.略论扩展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的意义[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69.

[6] 唐红春.新时期来华留学工作的新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24.

[8] 李仁真,陈学敏.研究型大学教育理念的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7):8.

[9] 邓福庆.切实做好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7.

[10]王幼敏.论留学生教育工作队伍的智力结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7):47.

[11] 侯梅芳.高校来华留学生社会化管理的实践和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1(6):52.

[12] 郑向荣, 陈昌贵.来华留学生教育及其发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31-132.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研究生,中国石油大学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 张 鹤

猜你喜欢
留学生研究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