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昕
近十年来,我国的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成果,涌现了一批专事于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学者。徐颖果对赵健秀的研究、石平萍对美国华裔妇女文学的研究、方红对汤亭亭小说的研究等,都以论著形式向学界展示了我国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新思维和新思考。活跃于学界的中青年学者,纷纷将眼光转向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王理行、关合凤、蒲若茜等,都将华裔美国文学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在这些学者的共同推动下,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亮点频现,形成了一道熠熠生辉的风景线。而这其中,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邹建军教授的研究成果《“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以下简称《“和”的正向与反向》),无疑是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一颗璀璨的新星。
《“和”的正向与反向》是国内第一部研究谭恩美长篇小说的学术专著。谭恩美出版了五部长篇小说,两部儿童文学作品,一部散文随笔集,以及一些其他文体的作品。在美国少数族裔作家群体中,作为华裔作家的谭恩美已经成为与汤亭亭、莫里森、辛格、纳博科夫齐名的人物,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国内对谭恩美作品的研究,主要以论文形式出现,论文数量不算少,但切入点却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以文化的视角探讨其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建构、文化身份的追寻;二是从结构主义理论出发,研究其小说的语言艺术、话语方式、叙事特征等。《“和”的正向与反向》一书独辟蹊径,采取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开创了谭恩美小说研究的新阶段。
文学伦理学批评,要求批评者进入作家和作品的历史,进入作家创作的具体历史语境,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和评价作品中存在的伦理价值,对作品做出新的阐释和评价,从而在结论上获得新的突破。邹建军先生不仅对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发表过《文学伦理学的独立品质与兼容品格》等多篇理论文章,而且在《“和”的正向与反向》一书中,将此方法付诸实践,以谭恩美的五部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从伦理的角度对小说进行了全面系统与深入的分析。邹建军先生立论的基点在于谭恩美是一个有着强烈道德感和崇高伦理追求的作家,她在所有的长篇小说中所探讨的,正是人类社会所存在的诸多道德问题;她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个建立自己的道德观的过程;她的小说之所以具有动人的魅力,主要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来自作家本人的道德思想以及在这种道德观制约下产生的大量道德现象与伦理现实。以此为出发点,邹建军先生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一个当代学者的洞察力,高屋建瓴地概括出“和”的伦理思想为谭恩美长篇小说伦理思想中的灵魂,也是其长篇小说伦理观察的制高点。邹先生认为,谭恩美小说关注的是“和”的正面与反面,以及由这种正面与反面所构成的独立而合理的艺术结构,而在“和”的正向与反向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结构,从而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和探索欲望。这正是其小说产生世界性影响的最为根本的原因。
在“和”的正向与反向两种维度上,邹建军先生分四章论述了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母女冲突、母女和解、性爱纠结以及母女关系中的战争事件。从这四章的内容看,邹先生抓住了人类所存在的基本伦理关系——母女关系和两性关系,并围绕伦理关系问题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探讨。特别是母女关系成为研究谭恩美小说的重要突破口。经过研究,邹建军先生发现,谭恩美的小说始终没有脱离母女关系的冲突与和解,母女之间的情感与思想总是成为小说中的主要故事情节。小说中无论是表现姐妹关系、夫妻关系还是族群关系、各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总也离不开母女关系这一总的框架,母女关系是谭恩美小说写作中的基本母题。邹建军先生提出母女关系、两性关系、姐妹关系三个序列,但以对母女关系的探讨为主,认为所有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谭恩美小说的伦理之网,反映了当今世界西方与东方社会里所存在的几种主要的伦理维度,透析了它们的外在构成形态与形成的内在原因。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角度相比,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创新。
邹著另一大亮点是深入的文本细读、深刻的文本分析和深度的文本特征归纳与概括。目前国内外国文学的研究有一股不好的风气,就是唯理论是从,把理论吹得玄乎其玄,而忽视文本的存在和文本内在意义的探寻。理论的确有其重要性,它提供研究者思维的方式和思考的方法;但是,理论价值的体现必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之中,就外国文学研究而言,就是作家作品的研究。邹建军先生对谭恩美长篇小说的研究,即体现了他深入文本的精神。在第一章“烦恼与忧伤: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母女冲突”中,作者着重对《喜福会》、《接骨师之女》和《通灵女孩》中的母女的对立与冲突进行细读式研究,归纳出谭恩美小说中母女关系的四种类型,提出了母女之间发生伦理冲突的原因在于两者之间所存在的“五种差异”。在研究母女关系中“和”的“反向”之后,第二章“记忆与共鸣: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母女和解”也是通过文本细读,在研究《喜福会》、《接骨师之女》和《灶神之妻》基础上,揭示出母女关系中“和”的正向的艺术现实。邹建军先生认为,“正是两种相反力量的对决,才产生严重的冲突;正是这种严重的冲突,才让小说具有了一种运动的幅度与流动的美感”,这无疑也是从审美的高度总结了谭恩美长篇小说的价值。在第三章“痛苦的记忆:谭恩美小说中的性爱纠结”中,作者结合《灶神之妻》和《接骨师之女》分析了文本语境中的“性虐待”、“性淫乱”以及作家笔下对性的寻求和性的和谐的探索。第四章“恐惧的记忆:母女关系中的战争事件”亦是通过文本分析,论述了战争环境下善与恶的冲突与对决,两性之间美与丑的对抗。作者认为,正是在一种对比式的艺术结构里,作家的审美趣味与伦理理想才得到全面与丰富的表达。
邹建军先生在对谭恩美长篇小说研究的过程中,还独创了一套富有张力的概念和范畴系统。从“和”的概念的提出,到“伦理纠葛”、“情感回旋”、“记忆之链”、“叙事定位”、“多元混生”、“阴阳凝视”、东西方时空一体化的“时空混合体”等一系列概念、术语的铺陈与展开,不仅使谭恩美小说中伦理思想的研究得以一步一步地深入,而且构成了谭恩美小说研究的独特的学术话语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这些概念术语解读着谭恩美小说内、外部关系的多个方面,如“伦理纠葛”、“情感回旋”用于研究人物关系,“叙事定位”和“阴阳凝视”用于伦理叙事研究,“多元混生”用于文化方面交流与融合等。一系列概念术语的提出,体现了邹建军教授作为当代成熟学者的气魄和深于思考、善于概括和发现规律学术风范。
最为重要的是,邹建军先生的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谭恩美长篇小说研究本身。《“和”的正向与反向》在结语部分的深入论述,让论著的主题得到极大的提升,强调了以“和”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之价值,回归了文学研究的要旨。邹建军先生认为,谭恩美的“和”的伦理思想在世界文学史上中具有相当的开创性,对文学审美与伦理观念之间关系的处理具有启示意义。谭恩美的道德感不仅体现于她独有的伦理观念与思想的表白,而主要是出于一种审美和情感的需要,在小说中展示生活化的伦理景观,是情感、心理、形象、意象、情节、语言等小说的艺术现实,所以,谭恩美的长篇小说树立了小说创作的审美样本。谭恩美“和”的伦理思想,还展现了对多元文化关系问题的思考以及对关乎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探索。谭恩美本人所拥有的悲切的人生体验,使她小说中的种种伦理关系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和”的伦理思想,往往上升到了一种哲学的高度,因而,邹建军先生认为,谭恩美“和”的伦理思想对于当今世界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把握了谭恩美长篇小说的主体内容、本质特征及其全部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将伦理批评与审美批评高度结合,从伦理角度对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母女关系进行深入解剖,不仅描绘了母亲们过去在中国大陆所经历的痛苦的两性关系、残酷的战争事件与神秘的东方文化,并且将两性、战争与文化三种要素作为母女冲突的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著作着重于文本中种种神奇现象的分析与新的理论阐释,论述深入浅出,饶有趣味。全书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突破,为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乃至其他作家作品研究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典范,不愧为我国当前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