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兰
作为语文教师,应有一种紧迫感,应站到一个为国家、为民族培养栋梁之才的高度上,努力在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中,从不同角度以及运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给学生以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充分利用阅读教学,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将对这个问题作粗浅的论述:
一、和谐课堂,诱发思维的创造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总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个性的发展受压抑的课堂氛围所束缚,不利于培养有主见、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为此,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与想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能力普遍存在于人类,尤其是对什么都感到好奇的学生,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疑,鼓励他们敢于超出书本,敢于超越教师,敢于用挑剔的眼光去思考并发现问题,使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比如在教《琵琶行》的时候,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的结尾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什么白居易流下的眼泪会比其他人多?”在教师的鼓励下,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同学说:“比起其他人,作为诗人的白居易,他的心灵特别敏感,他欣赏音乐的水平也特别高,他的感情也特别丰富,最容易受到感动,所以流下的眼泪就特别的多。”有的同学说:“因为白居易是以为最有良知的大诗人,他最有同情心,他极其同情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这两句实际上是表现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还有同学说:“白居易既深切地同情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也为自己被贬江州而伤感,故而他既为琵琶女流下深切同情的眼泪,也为自己流下悲伤的泪水,因此,他流下的感伤之泪最多。”如此一来,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把以上同学的观点集中起来,正是原因所在。最后的答案也正是这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带来的必然结果。
二、品味亮点,开拓思维的延展性
文章的闪光点就是文章中最精彩、最耐读的地方,不少闪光点是显而易见的。如《范进中举》中对范进中举发疯的一段人物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跃然纸上。范进发疯的过程,写得既有爆发力又有波澜。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品味多层次的细节描写,以及每一层中用词的精妙。一个“噫”字写出了他惊喜过望的心情,与他狂喜的心情合拍,语句短小,语气强烈。这一段中用语反复,但反复中又有变化,前一处用“好了”,后一处只用一个“好”字,冲动的劲儿又有区别,足见作者用词的细心,可以借此来开拓学生思维的延展性,让学生体味其中的语言特色。而有些亮点,粗看平淡无奇,细读则如饮甘醇,如品读《我的长生果》一课中“我的故园是浙东南的鱼米之乡。50年代初,解放了的家乡天地明媚”两句话,学生读后并无疑处,这说明学生缺乏对语言的品味意识。教师若对学生稍作启发,有一词形象鲜明,别具韵味……让学生注意到“天地明媚”。引导学生思考很多描写解放的场景常用“欢天喜地”等词语,而这里“天地明媚”却给人无限想象空间,充满了新鲜味,与解放前“灾难深重”“水深火热”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无限地遐想。这一处点拨无疑是开拓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三、挖掘教材,启发思维的创新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创造力往往就在对课文空白的大胆想象和描述中进发出来。可见,培养学生能够创造性学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善于创造尤为重要。如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的理解文章所抒写的深沉的母爱,请学生进行猜想:《我与地坛》的第二节,讲到母亲常常到园子里找儿子,却又常常找不到儿子。这时候,作为母亲,会有一种什么样的行为与心理活动出现?请学生们进行合理的猜想:一个学生发言:“在园子里来回找了一个钟头,结果还是找不到儿子,母亲不禁心里慌张起来了:‘铁生,铁生,你在哪里?你在哪里?这时候,园子里除了不断响起的各种虫鸣,以及风吹树叶发出的沙沙作响的声音,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难道他出了什么事了吗?难道他出了什么事了吗?母亲突然变得焦急起来,随着一分一秒地过去,母亲的心更加焦急了,焦急得就像油煎熬一般的难受。”还有学生发言说:“每走过一棵树,母亲都要停下来,东张西望一番,希望能快一点找到儿子,可是她走遍了整个园子,还是不见儿子的踪影,母亲的神色由迷茫转成了急迫。找着找着,母亲急得禁不住在心中祷告起来:‘天老爷啊,你保佑保佑我的儿子吧!他可不能出什么事啊!他要是出了什么事,我可怎么活下去啊!此时此刻,母亲的鼻子一酸,眼泪便无法抑制地流了出来……。”让学生大胆地对文章空白进行猜想,思维便活跃起来,创造性随之也体现了出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