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

2009-09-30 05:25杨建国
新课程·上旬 2009年24期
关键词:师德竞争老师

杨建国

一、提高师德修养和老师人格魅力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育部要求教师师德纳入绩效考核,师德确实重要。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佩服老师,从而喜欢老师所上的课,导致学生对这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自然乐学,能力和素质都会得到显著提高。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学识丰富,授课有方,平易近人。这就要求老师提高师德修养。

二、更新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师要确立以下新的教学观:(1)帮助学生确立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2)教学方式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学就怎样教;(3)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教学内容与生活世界结缘;(4)教师要鼓励学生,努力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5)及时反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6)让学生自由地思考,充分发展,给他们想象思考的空间和自由;(7)帮助学生去发现学会知识对个人的意义;(8)注重让学生理解、探究,而不是让学生记忆现成的结论;(9)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学习课程的能力;(10)师生平等共处。

三、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赞赏一个人的杰作比赞赏一个人的本身更有效。因为这种间接性的赞赏,满足的是人自我实现的最高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怀、爱护、肯定和赞赏。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更要尊重学生,是师生真正的民主平等。多采用激励性词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团结协作。

四、培养学生多种能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1.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目标定位不高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要只定位在考上大学,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

2.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未来的社会充满了竞争,有竞争才能发展。要时时处处事事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要使学生产生一种奋发向上拼搏的动力,时时都要加入到竞争行列。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和根本,学生只有学会了独立思考,才能有发展和创新。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解决好问题的保证。

4.培养学生坚强的个人意志。前进的道路上总会有挫折,不可能一帆风顺,未来的生活更会遇到诸多问题,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5.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关心他人,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思想品德,这是现代社会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起码的素质,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为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6.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精神。课堂中要调动学生善于合作和协作,这样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和他人合作,因为现在和未来很多工作不是一个人单独能完成的,而是多人合作的结果。

五、强化教科研工作

教育教学要真正达到一种高水准,需要教科研领头才行。教师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获得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

六、教学反思

反思是回顾、总结、探索的过程,是教学再上新台阶的过程,是从教书匠走进教育专家的必经之路。反思一次会有一次收获,多次反思就会不断地进步。反思到一定阶段就会升华为一种教育教学思想。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棉花中学

猜你喜欢
师德竞争老师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六·一放假么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