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这个词这两天突然炙手可热,直接原因是,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前往祖国宝岛台湾发表演讲时,谈了谈他对“物联网”的看法。这一谈不要紧,“物联网”迅速蹿红街头巷尾。老大就是老大,中国移动的影响力确实非凡。
据报道,王建宙为了向听众阐释清楚何谓物联网,举了许多例子。有的比较好理解,比如手机植入RFID(无线射频识别)芯片,就可以用做移动支付。据说,中国移动员工已经在开展这类业务的测试了,他们用一部手机就可以在公司刷门禁、就餐等。但有的例子,又比较生涩,比如用手机查询看上去非常专业的“动物溯源系统”,就可以跟踪一头生下来就被二维码赋予了身份信息的羊,是如何在羊圈中健康成长,又如何变成餐桌上可以放心食用的美味。这个例子,估计那些搞食品安全监督的同志最容易接受理解并为之鼓掌欢呼。
王建宙在演讲末了,归纳出建立有效的物联网,必须具备两大要素:一为规模性;二为流动性。即构造一个物联网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智能系统(如RFID芯片)随处可及,二是有移动通信的需要。说到此处,方显出中国移动的真实意图,那就是凭借移动通信技术网络运营优势,创新并推动无处不在的移动应用。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未来语音通信的比重只会越来越低。而最具发展空间的业务,将是数不胜数的与物联网概念相关的移动应用。这也暗合了通信业内日渐广为认同的“移动即杀手”的战略判断。
收集了一下互联网上的资料,对于“物联网”定义,个人以为比较恰当的描述是: 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国际电信联盟(ITU)早在2005年的专题报告中就描绘过“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物联网描绘的是充满智能化的世界。蓝色巨人IBM在2008年底提出的“智慧的地球”,就与“物联网”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管中国移动自身对于物联网愿景有着怎样的战略图谋,推动科技和应用创新,总是令人尊敬。毕竟,只有伟大的创新,才能担当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终极引擎。在政府担忧重复建设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当下,企业家们应该肩负起推动科技创新和应用创新的责任。因此,中国的企业家们不妨多向王建宙学习,多在公众场合讲讲科技创新。这对于加速科技普及和鼓励科技创业、扩内需调结构,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