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酩
随着一系列数据的公布和分析报告的出炉,国际舆论又把主要关注点转移动到了中国。近些天可谓“好评如潮”。路透社断言“中国经济可能已开始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华尔街日报》蛊赞“中国政府在刺激投资方面成果斐然”,并认为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企业从中国内需市场的复苏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在逐步扩大。
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说:“中国政府2008年¨月推行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已开始发挥作用,因此,很多经济分析家都在上调对中国经济的预测”,并据此分析说,中国政府实现“保八”目标没有问题。
中国经济出现好转迹象,这是事实,但是否已经触底反弹、开始全面复苏,恐怕现在还很难做出确切的结论。
其一,投资依旧呈加速增长态势,并继续充当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角色,外需依然疲弱,进出口连续6个月下滑,其中4月出口同比降幅扩大至22.6%,进口下降23%:价格指数下降表明,希望承担拉动经济向上重任的内需增长存在着相当大的不确定性,4月份内需虽有增加,但增幅却保持着2008年7月以来的下降态势。
其二,实体经济受外部环境和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运行尚未完全恢复常态。国家电网公司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发电量同比减少3.55%,比上月的减幅2%又有较大扩大。主要畜产品生猪的生产出现较为剧烈的波动,猪肉销售价跌量减,猪粮比价已经逼近盈亏临界点。由于盲目扩能、增产,钢铁出现明显供求失衡问题。为此政府罕见地发出了紧急“限产令”。
其三,四万亿一揽子刺激经济措施的落实,使一季度金融市场呈现供求两旺局面,总共新增贷款4.58万亿元人民币,但4月份出现大幅度下降,新增贷款减至不足6000亿。这显示了经济增长受需求瓶颈制约的实际情况。而投入的增减则直接关系着发展的后力。当然,这些都是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部分领域产能过剩等深层问题密切相关的。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调整经济结构和压缩过剩产能没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前,都不能轻易做出经济“触底反弹”的结论。更何况对中国经济依然影响巨大的欧美国家经济直至目前还没有扭转衰退的趋势,主要依靠外需拉动的增长方式,不可能在几个月中就完成向“内外需并举”轨道的转变。
不可否认,相对多数仍在危机中苦苦挣扎的国家来说,中国毫无疑问是全球经济中的一大“亮点”,在多国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尽管也困难,但还保持着相当平稳的发展速度。因此,众多国家和机构认为“中国可能最早复苏”、“有能力拉动全球经济走出衰退,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的观点,并非全是“客气话”。当然,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大斤两,不会因别人的恭维而飘飘然。而会更清醒地面对现实的各种问题,并努力解决。
虽然在世界经济总量中,中国所占比重还不大,但近年来事实表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给全球经济带来越来越明显的积极影响,亚洲国家更是深受其益。国际社会高度评价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时,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顾全大局举动:对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以来,中国采取的扩大内需、主动合作等一系列积极措施,也都给予充分肯定。众多亚洲国家寄厚望于中国,希望中国能够继续担当“火车头”,带动亚洲尽早走出经济危机。
中国人口众多,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这不仅是中国一贯坚持的立场,而且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赢来了经济回暖的好迹象,却被扣上“威胁他人”的罪名!这不是颠倒黑白吗?难道中国经济长久陷于“低迷”,亚洲国家经济才能健康发展?世界经济才能快步复苏?实在荒谬!
好在中国已经被非议习惯了,这几年,诸如“崩溃论”、“军事威胁论”、“环境威胁论”等等,一直就没断过,都让人听烦了,再加一个“中国经济复苏威胁论”也没什么了不起。权作西方媒体在经济困顿时期一次低劣的“创新”吧。说好也罢、说坏也罢,中国不会跟着别人的毁誉起舞,更不会因此停止自己的努力,中国经济也不会因此迟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