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雷
谭晓波,一个视绘画为生命,特立独行孤独的男人。他坚守在自己的油画世界里,用灰色和黑色取代浓妆艳抹的绚丽,在画布上大象无形,精心勾绘心中的那份执著与追求。
苦涩与忧郁是谭晓波画板上的主色调。在他眼里,故乡是自己艺术生命的源泉,在他那略显灰暗的油画中,有一种浓郁的巴楚文化气息,朴素、神秘、苍凉、忧郁。这些元素在油画中交替闪现,独特且不失其形,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与激荡。可以说,谭晓波是一个来自大山里的跋涉者,他一直行走在路上,他把沿途所看所感幻化进自己的油画中,用生命构筑起一个属于自己的油画世界。
从涂鸦到画连环画幼耳萌发出画家梦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远安县,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嫘祖文化、道教文化、楚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在这里交织汇融,构成了远安古城特有的文化。浩荡两百多里的沮河蜿蜒流淌,给这座拥有近两千年历史的老城,增添了几分灵秀。谭晓波就出生在这里。
当时,谭晓波的家离县里的文化馆很近。在他的记忆里,文化馆总有几个先生在无遮无挡的院子里画画。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先生们都是从大地方来的画家,因为出了问题才被发落到这个偏远的小县城。年幼的谭晓波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他们。先是站在一旁看他们画画,再后来就偷偷去捡先生剩掉的颜料,然后学着大人在纸上涂鸦。那时,先生们画得很认真,先在画样上画上很多小格子,按比例在大画布上弹线,画素描稿,铺色彩底子,慢慢深入,十来天才画完一幅画。对谭晓波来说这是最早的关于美术的启蒙。
从涂鸦到开始画人物,幼年的谭晓波渐渐迷上了画画,有一年的清明节,谭晓波所在的学校组织学生给烈士扫墓,一位少年英雄的事迹让谭晓波记忆深刻,在老师的提议和鼓励下,谭晓波开始画起了连环画。白天要上课,他就晚上点着煤油灯,照着其他连环画里的人物一笔一笔地画。就这样一直画了几个月,终于画完了第一本属于自己的连环画《少年英雄吴永德》。第二天,谭晓波欣喜地拿给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看,心中涌起了小小的成就感。从那时起,谭晓波的心中便有了一个想法:成为一名画家,去画自己喜欢的东西。
拜师学画踏上绘画艺术之路
学画画、当画家,没有老师的指导与点拨,很多有艺术天赋的孩子会在其成长过程中被埋没。在老家远安县城,一个叫蒋光文的农民影响了谭晓波的一生。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美术爱好者,谭晓波称他为博学多识,知人善教的好老师。
那时,蒋光文教画不要钱,晚上时,谭晓波走一段土路,再沿池塘走上一段路就能到蒋先生的家。至今,谭晓波还忘不了学画时的情景:池塘边蒋先生困在逼仄的小屋里作画,带玻璃罩子的煤油灯下反射着蒋先生青黄的脑门。那一段时间里,谭晓波总是听他神采飞扬地讲着列宾、苏里柯夫、罗丹、米勒的故事,讲他们的构图、色彩、笔触……以及那些著名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近卫军临刑的早晨》
临摹列宁的线描头像让谭晓波记忆深刻。那宽阔的额,坚毅的下巴,要求用笔必须道劲有力。蒋先生只让谭晓波重复地画这张,在耐心地画了几百张之后,谭晓波终于忍耐不住,抱怨地问:“为什么总是重复画一张画,能不能换一张别的?”蒋先生看出了谭晓波的困惑,于是,坐下来给他讲起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达芬奇学画时不厌其烦地画鸡蛋,最终画出的鸡蛋形态各异、富于变化,达芬奇从中悟出很多道理,成为世界著名的大画家。听完这个故事,谭晓波明白了先生的用心,看着那张列宁头像画用力地点了点头。
1980年,谭晓波来到宜昌,遇到了生命中的又一贵人——画家郑万锬先生。当时,郑万锬先生在宜昌群众艺术馆工作,带了许多学画画的学生,但是在自己的学生中,他最看重的是谭晓波,总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在画画上能弄出点明堂。因此,对谭晓波也是格外的严厉,甚至都动了手。
有一次,郑万锬先生带着谭晓波去张家界写生,在一片蓊郁的河边,郑万锬先生支起画板开始写生,谭晓波把画架支在他后面跟着画。天气炎热,蚊子和一些小飞虫不时在他们身边飞过。谭晓波感觉身上痒痒地难受,于是匆匆画了几笔,便要收架回去。郑万锬先生看了看谭晓波画的画,竟然把最精彩的地方漏掉没画,看着谭晓波不愿意重画坚持回去休息,顿时气上心头,一脚把谭晓波的画架踢倒在地。晚上谭晓波边修补被踢坏的画架,一边委屈地抹眼泪。
中央工艺美院进修圆梦路上的里程碑
时间跳转到1987年。这一年,谭晓波经省里保送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这也是谭晓波艺术人生中重要的一段经历。汇集当时国内著名工艺美术设计家、教育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谭晓波能够去圆他的美梦,敞开了一扇大门。
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各种艺术思潮纷纷涌入中国,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则成为美术界各种思潮的汇集地,偏重于工艺美术理论研究和介绍研究国外先进设计思想。在开学的一堂课上,著名教授辛华泉先生告诉他们:“在地方上你们都很优秀,地方上也有一流的老师,为什么还要把你们送到北京?就是要给你们换观念、换理论!”
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随着学习的深入,谭晓波心中充满了好奇与求知的渴望:为什么中国的陶瓷在欧美国家没人买,而日本仿造的却大受欢迎?为什么二战中英国的飞机因为设计落后频频被击落?为什么外国书上写的平面、立体、色彩的构成,画出来的东西效果这么好?
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在谭晓波身上渐渐起了作用,他明白了艺术创作不仅需要技术手法,更重要的是画家的修养以及创作理念,只有不断地探索艺术的真谛和内涵,画家才不至于陷入迷茫与困惑,失去个人的性情风格。离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后,谭晓波带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对艺术执著精神,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理想。
丹青润出凌云志艺术之路跋涉人
在谭晓波心中,老家远安县城还是童年时的那座城,清一色的青石板铺道,木砖结构的店铺林立,一片一片有天井的四合院。城里人口稀少,窗外就是老城根,残墙断塬。荒芜的城墙上到处是萋萋的野草,外面大片荒芜的农田藏卧其间。远安老城弥漫着一种忧郁、苍凉的意境,这一切都深深地定格在了谭晓波的心底,同时也赋予了他难以名状的忧郁气质,以至于他总喜欢用忧郁、苍凉的色调去画一些作品,然而这些作品在大多数人眼里显得灰暗难看。
在漫长的艺术之路上,谭晓波在静静地思考、探寻自己油画作品的突围之路。他曾尝试画一些“红光亮”的作品,尽量避免用灰色和黑色。但是,对于这些作品,谭晓波不满意。他觉得“红光亮”无法表达自己的内心的精神世界,而灰和黑所渲染的那些与忧郁、苍凉有关的才是自己想要表达的,作品没有了精神等于失去了生命,没有任何的艺术价值。
而谭晓波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其实,每个人的眼睛都在用自己的审美情趣,对过眼的污渍作出合理的诠释,艺术家们根据艺术的脉络去发现美、梳理美,让思想长出翅膀遨游在自由的王国里,这才是真正的美。谭晓波想要的就是用画笔描绘巴楚文化的忧郁和苍凉,用灰和黑的色调把那些精神融进油画中,让精神通过这些稍显灰暗的画面去震撼看画人的心灵。
路漫漫其修远,艺术的创作永无止境,谭晓波在不停地求索着,在为用精神构筑的油画世界里,他艰辛的跋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