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世界走进真实生活

2009-09-30 06:18
今日科苑 2009年11期
关键词:网民

张 瑾

21年前,当中国首封电子邮件发出去的时候,中国互联网由此发端。

今天中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2.5亿。传统商业价值链被重新解构,注意力的流向全然颠覆。

2008年6月20日上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和网友在线交流。宁长云也和其他众多普通人一样,是胡锦涛总书记的网友。

触网

淘宝商铺页面上弹出一个对话框,是有人询问一款沙发罩的价格。宁长云敲击键盘,很快做了回复,顺手还发给对方一个笑脸表情。

45岁的宁长云是百万淘宝大军中的一个。在位于颐和园东路的家中,她在电脑屏幕上同时打开两个对话框,向供货商打听价格,也应对买主的讨价还价。她的网上商铺主打家居系列。虽然接触网络时间不长,但是她把铺面打理得有模有样,看起来很温馨。

身体微有残疾,此前的20多年中,宁长云打零工、做推销,但都干得“人家不满意,自己更不满意”。她最初的工作,是在宣武区一处胡同口的裁缝店里,帮人缝裤边,生活在有一搭没一搭的活计中。

那年是1987年,宁长云不知道,在这一年,距离她裁缝店十几公里外,科技领域发生了一件大事,关乎她20多年后的生存与梦想。这是目前可据查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起点。

当年9月20日,地处海淀区的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研究所内,一封内容为“AcrosstheGreat Wal l we canreach every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经过德国学术机构的“中转”,成功发送。后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确认,那是中国首封电子邮件。

那次中外成功对话,被认为是攻克了一个重要的国际合作课题,对于推广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与国际计算机网络连接成功后,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研究所成为当时中国进入国际科技网的唯一入口。通过这个入口,北京大学等20多家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都曾登录国际科技网,交流学术信息。

但由于功用有限,加之费用太过昂贵——发一封邮件要花去当时中国教授半个月的薪水,因此,所谓的“连接”远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功能。转折出现在7年之后,原国家计委开通64k国际专线,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这是国际上正式承认中国是拥有互联网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拨号上网一说,从那时起开始风行。

许多人会记得,ISP(互联网接入提供商)成为了1994年至1996年计算机领域的主导名词。中国也进入互联网的商业化时代。

但对普通人而言,网络俨然是精英们热衷的“编织袋”。于是,1996年早春的一天,当中关村南大门零公里处突然竖起了一块硕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时,目睹者大多愕然不解。

那是被认为中国互联网“先烈”的瀛海威的广告。

“我是凭直觉撞入因特网的,当时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感觉到我们这群人要想获得很好的商业机会,一定要做一件迎合经济变化的事情。”瀛海威领军人物张树新后来回忆说。

客观地说,在当时很少有人能准确定义互联网的情况下,瀛海威的确给了人们对未知世界诸多遐想。在互联网的“荒野”上,能够有4万网民浏览,已经是个不小的奇迹了。

由于中国社会整体对互联网缺乏认识,瀛海威的发展面临障碍,像是早产儿一样先天不足。张树新曾描述说,瀛海威遭遇了互联网在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她当时去邮电部申请从事互联网服务时,没有人知道该将它放在哪一类目录下,也没有人知道该如何收费。

勉强支撑一年多后,几乎全体瀛海威中高级管理人员集体辞职。时值北京的流星雨之夜,史称“流星雨夜大逃亡”。

梦断互联网的张树新总结,创业有赖于产业环境本身的支撑。惜乎当年产业环境未臻成熟,企业发展中一再遭遇政策壁垒。

一“网”打尽

面对互联网的发展,政府层面也在积极跟进。国务院在《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将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邮电部投资70个亿的169全国多媒体通信网启动。

搜狐、网易、四通利方(新浪前身)接棒并迅速崛起,新闻和BBS逐渐成为互联网的核心。截至1998年年底,中国网民的人数上升至210万。

这一数字中,不包括宁长云。那时候,电脑对于她而言,就像左支右绌的生活一样,充满未知。她学了录入,渐渐可以用五笔字型敲完一页字,她的想法是开个打字复印店,但丈夫失业孩子上学,资金成了大问题,只好作罢。

互联网急匆匆的步履却从未有过丝毫放缓,它集聚的人气越来越旺。一张似乎无处不在的巨网,像是枝枝蔓蔓、丝丝缕缕的血管方阵,集结生活细微。

张朝阳如何拿到第一笔风险投资来创办搜狐网,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媒体和大众也宁可相信,如果你有一份完美的商业计划书,就足以获得投资商成千上万的美钞。

膨胀的岁月就此到来,北京每天平均有两家网站诞生。早晨,浩浩荡荡的人群汗流浃背地挤上两块钱一位的小公共,然后西装笔挺地步入国贸办公楼,拿着高薪,怀着一个无边无际的发财梦想。当然,这个梦以互联网为背景。

网络经济的超高期许,幻化出无数缥缈的泡泡。产生于千禧之年的互联网泡沫,最终以一种残酷而理性的方式,宣告了喧嚣的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终结。

在整个业界沉寂的冬日,传统产业反倒有了一个更为适宜的视角来考量这个新生事物,有人无所适从,有人跃跃欲试。

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是:在某地经济高层会议上,谈到网络经济时,某领导摇摇头说,网站不就是两三杆枪,东抄西抄吗?成不了气候,还奢谈什么经济。在座的一位学者打断:“怎么是闹着玩呢?按市场价值看,中华网可以轻松地买下整个首钢。该领导一下子哑口无言,半天回不过神儿来。

总有人率先醒来,马云就是其中之一。在杭州,他率众成立阿里巴巴电子商务网站。在杭州城郊一间用报纸糊墙的简陋房子里,马云对员工发表创业演讲,他要建立一家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

电子商务被认为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天作之合,网络的赢利模式渐趋清晰。尽管这个名词随即演绎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称谓,但是核心未脱离“供需”二字。有人说,这并不比去菜市场买大白菜复杂多少,只不过,方式和途径已全然不同。

2002年开始,互联网开始加速向传统产业和个人应用领域渗透。

随后出现的淘宝网,亦呈席卷之势。在“个人创业”等口号

的感召下,上网“淘宝”者如过江之鲫,人数从十几万、几十万到数百万递增。统计数据显示,网商九成来自草根阶层。个人电子商务,也被看作互联网最具“草根性”的应用。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2007年夏天,宁长云在网友的帮助下入驻“淘宝”。

每天早晨把电脑打开,挂上QQ,到网上商铺看留言,然后不耽误整理家务,“该干啥干啥”。音箱每次“叮叮”一响,她跑过去看看,应答客户的询价。现在,她平均每天可以谈成几笔生意,尽管数额不大,宁长云说自己挺开心的,“你把它当作一份工作也行,当作新的梦想开始也可以。”

官方的最新数据显示,互联网产业目前在中国GDP中所占比重约为7%。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负责人说,随着电子商务越来越流行,这一比重应升至目前水准的两倍以上。

民主社区

除了经营自己的“店铺”,宁长云也会上论坛,同商户们交流,顶顶别人的帖子。

有消息说国家可能要对网上商铺征税,这是宁长云关心的话题。论坛里,大家七嘴八舌地聊开了。话头一起,有些收拢不住,他们甚至讨论到了现行个税起征点的是与非。最终,大多数人觉得有必要呼吁一下——如果要征税,也应该考虑为生活困难的网商实行减免。

“论坛上说话,不会觉得拘束。”宁长云说,虽然大家彼此看不到对方,但是看得见的是心气儿。

不独宁长云有这样的感觉。论坛,正成为最打动人心的网络形态。

2008年的互联网研究年会上,有人做了一个事实比对。汶川地震发生后不到一分钟,天涯社区就出现网友留言:“非常紧急!哪里发生了大地震?”紧接着,武汉、成都等地网友纷纷回应,半小时内,新华网就发布了震中震级的消息。数百个偏僻乡镇的名称一夜之间为全国所熟知,网络救援迅速而有效地进行着。

这是30多年前的唐山无法想象的。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有效信息极度匮缺。甘肃的知识青年住了整整半年防震棚,四川的人到北京避难。很少有人确切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还会发生什么。

没有比这样的迥异更能映照网络论坛的成色了。

论坛,因一个足球帖成名,而后便几乎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同步。1997年的萧瑟秋风中,痴迷足球的福州男人老榕携同样痴爱足球的9岁儿子飞到大连金卅『看世界杯预选赛。中国足球不争气,兴高采烈的他们最终以失望收场。老榕随后写了一篇几乎让所有球迷落泪的文章《大连金州没有眼泪》,贴到了当时四通利方的论坛上,这篇帖子旋即传遍了体育界和网络界。

这让众人第一次感到论坛巨大的力量和传播效应。之后的几年,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力挺论坛,天涯、西祠胡同以及猫扑等后起之秀逐渐兴起,近年甚至连搜索巨头百度也建立了“贴吧”,加入互联网社区行列。后来兴起的博客,则与论坛一脉相承,皆具社会属性。

人人都可以在网络社区激扬文字,可以书写博客,他们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记者或者“议员”。或许正是看到这一改天换地的变革,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将“网民”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自然,渴望表达的中国网民也被包括在内。

但网民质量的反差也造成了泛娱乐化和庸俗内容大量充斥互联网,而缺乏成熟的舆论领袖更使得整个群体容易冲动,这一问题在论坛中尤为明显,并间接影响到现实社会。2006年发生在猫扑社区的“铜须门事件”,众网民声讨婚姻出轨,但又突破道德底线,大揭当事人隐私。与之相关的“人肉搜索”,一度游走在群情激愤和个人隐私之间。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院士更乐见公共舆论力量在网上的崛起。她说,随着网民数量增长和网民结构的渐变,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是日益走向成熟,其主要用途正从娱乐休闲转向对社会生活更具重大影响的方面,尤其是,“中国的网民似乎与生俱来喜欢在网上谈论国家大事。”

实际上,仅在被称为“公共事件元年”的2007年,多起公共事件的解决,互联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年初重庆沙坪坝那幢孤独的房子和房顶上挥动的国旗,到山西黑砖窑床上那些伤残的童工,直至年底的呆板“华南虎”照片,无不是发端于网络舆情。

由此,普通民众探寻真相和表达意见的能力呈增强之势。借助网络有意无意间营造的这一公共社区,网民成为中国社会与政治生活中正在出现的新生力量。

猜你喜欢
网民
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 在线教育用户占34.6%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从运动式清网到常态化治理下的网民政治参与
微博舆论中网民信息互动的扩散模式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