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在超市中常常可以看到这一现象:临近质保期的食品就算贱卖也鲜有人问津,哪怕是极昂贵的化妆品,一旦过期女士们也会皱着眉头将其扔掉。但对于我们的父辈而言,遍布起居室和厨卫、卧室的却总有些十数年来一直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忠臣良将。于是我们常常听到上了年纪的人不无自豪地相互宣讲自家的日立洗衣机用了15年,依旧运转如飞;乐声(松下)彩电20年后依然“歌舞升平”,虽然放在客厅里少了几分派头不过给小孙子玩游戏还是绰绰有余;厨房里的万宝电冰箱十几年一直保持“冷静思考”,蛋肉果蔬日日保鲜……在他们眉飞色舞的宣讲和交流中,似乎传递着一个理念—只要那些家电还能动,还会响,绝不轻言抛弃。
我们对此多半是鄙夷的。
无论这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另一种体现还是对老家电质优价廉的眷恋,我们都不得不狠心道出实情明正视听:这些以逾退休年龄的家电超龄服役完全不能给我们带来那些新兴家电可以实现的便利和享受。让他们继续服役,直至坏掉的老观念,就和老家电一样,过时了。况且还有可靠地研究报告指出,老家电能耗较高,而且存在安全隐患,父辈的老观念虽然短时间看似节约了购买新家电的开支,实则为日常生活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
是啊,这是一个快餐化的时代,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概莫能外。
我们年轻,我们需要努力工作,我们就要享受生活,老家电维系的生活,太苦行僧了。我们要堪称视听饕餮的大平板电视,我们要洗衣不伤衣的智能滚筒洗衣机,我们要可以装一个星期美食的对开门电冰箱,我们要最新的PS3、Xbox 360,我们要⋯⋯
至于这些应该淘汰的老家伙,该去哪去哪,反正不该呆在我家里。
老人们总说我们是败家的一代,不懂得生活的艰辛。学雷锋日刚刚走过不久,应该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苦奋斗作风警钟常鸣似地敲打着我们这些生活在物质富足时代的孩子们。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拥有一台9英寸黑白电视机,在四十年前可以让你家成为楼内每晚不散场的电影院;一台乐声(松下)18英寸彩电、一台双开门万宝冰箱、一台日立双缸洗衣机,使我们父辈们结婚那会儿绝对值得炫耀的三大件;一台正宗的三洋收录机,几乎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单身年轻人的全部家当⋯⋯家电产品高昂的价格和他们当时工资收入形成了天然之别。那是一个物质匮乏,尤其是消费类电子产品极度匮乏的时代,所以,他们很宝贝这些玩意,并形成根深蒂固的意识。
而现如今,国内相关制造业的产能过剩形势早已持续多年。家电的稀缺,就和当年肉蛋凭票购买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以2002年为分水岭,之前的产能过剩由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引发,但受到水、电短缺的制约一切都尚不明显。2002年之后,随着国家大力投资基础设施,给生产提供了充分支撑,家电生产过剩终于呈不可逆转之势。在国内购买力旺盛的一、二级城市,市场早已演变为消费者主导,连厂商都不得不屈从于买方的代表—零售商。同时,作为商务部、财政部联合主导的改善人民生活、拉动内需的项目,“家电下乡”正在红红火火地持续进行,这无疑也是为了消化过剩的产能。
另一方面,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居民年收入稳定增长,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两者相结合,于是家电作为消费品和终端用户的收入结构比值也在不断缩小,曾几何时那些畸形的比例,如今已经早已不复存在了。与此同时,各种方式的宣传都在告诉我们,厂商为我们设计、生产出了更美观、方便、实用的家电。购房、结婚、乔迁,有那么多人生中值得庆祝的生活坐标需要家电,我们为什么不用它们来改变生活?
家电的即用即抛,是现代工业化生产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我们不必再像父辈那般将“三大件”视为珍宝,小心谨慎使用,只要经济条件允许,我们可以享受到最新潮,最清晰,色彩最亮丽的高清电视,让最聪明的洗衣机为我们洗涤各类衣物,让高科技的自动吸尘器为我们打扫卫生,老家电完全应该统统送去回收站或者直接扔进垃圾箱⋯⋯
如果说父辈那种艰苦奋斗、节俭克己的对待家电会最终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危害的话,如今我们这种近似快餐式的家电消费观则无疑将这一切送上了快车道。在消费无罪、享乐有理的今天,让我们回到父辈那种生活方式似乎是不可能的,但当我们看到上述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环境灾难时,是否应该意识到,我们消费习惯正在推动这座可怕的多米诺骨牌?改变,势在必行。
如今在这个星球上,尤其是受到电子垃圾毒害严重的国家和地区,网络的发达加上环保主义的抬头让曾经炙手可热人见人爱的消费电子产品几乎成了过街老鼠。不管是依靠这些无所不能的产品,壮大起来的公司还是希望百姓安居乐业的政府都意识到,需要作点什么了。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环保人士大规模游行和惨烈的生态现状已经容不得未雨绸缪期的等待和规划了,一切都显得那么迫在眉睫。
政府层面的法律法规制订,消费习惯导向;企业层面的无污染生产、责任回收固然在这场战役中担纲主力军。而作为消费主力的我们,也应该从自身做起,降低对环境带来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自己对新潮电器过剩的消费欲望,发挥旧有家电的“余热”,规范使用行为,遵守国家强制报废、控制回收等方法是我们对消灭污染隐患能尽的绵薄之力。
我们期待着官方和民间的力度不断加大,形成新的家电研发、生产、使用、报废等一整套管控体系。届时,我们也就无需担心被这些五光十色、功能强大的剧毒物质影响了。风雨之后,总见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