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纪军
儿童是一个天生的哲学家,他们的脑海里充满着问号和好奇;儿童是一个天生的创造者,他们对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充满着探究的欲望,在儿童的天性里,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创造基因。然而,我们的现行教育,过于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涵蓄和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和创造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全面发展受损,素质结构失衡。尤其是当前在建设书香校园的活动中,只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和文化经典,淡化科普类读物的阅读。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走近科普读物,通过科普读物的阅读,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一、引导学生徜徉于科学世界,领略科学技术的神奇与奥妙
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孩子们总是很好奇的,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市地震局、市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市科技馆等科技场馆。一些奇妙的科学现象,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树叶为什么会变黄、飘落?水果的种子在哪里?蚯蚓为什么会在雨天出现在路面?衣服为什么会有火花?……在这儿都找到了答案,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还有许多令人迷惑不解的问题:从沙尘暴到水体的富营养化,从爱滋病到疯牛病,从克隆羊到人类基因组计划……世界人口剧增、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心血管疾病、癌症等,也严重地威胁着我们人类的健康。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
通过与先进科学技术的近距离接触,同学们认识到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新变化。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科技在其中都发挥着重大作用。科技不仅为人类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也同样丰富着人类的精神生活。
二、阅读科学普及读物,积累和掌握科学知识,逐步形成科学素养
生活中奇妙的科学现象吸引着孩子的视线;细致的观察,催动着孩子的好奇,他们迫不及待地要探询这些神奇现象背后的奥秘。阅读科普书籍,无疑是最便捷的途径。
低年级我们要求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培养学生爱提问题、会提问题的能力。中年级要求学生阅读《科学大众》《我们爱科学》等杂志,让学生了解各种有趣的科学知识。高年级要求学生阅读有关小制作、小发明方面的书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还要指导与组织学生阅读科普读物。如《大师的智慧——15位杰出电脑科学家的生平与发现》《数字化生存》《自私的基因》《神秘的克隆》《伪科学——肌体上的癌细胞》《神奇的南极》等。促使学生从科普读物中汲取科学素养。
开展科普活动,积累科学知识。开展办科普小报、科普知识竞赛、科普小擂台、科普小发明、小创造等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获得满足,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科学教育和影响,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升学生的科学创新实践能力。
三、感受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养成热爱科学的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从了解科学家的故事开始,广泛阅读有关科学家的书籍。有很多科学家身上具有相当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令人称颂的高尚品德,这些不仅仅对学生的科学爱好有作用,而且对教他们为人处事,也有很大影响。如细菌学家欧立希为了医治欧洲的“昏睡病”,发现了一种叫“阿托什尔”的化学药品。但是这种药物有很大的副作用,会给人带来双目失明。欧立希和他的助手坚韧不拔,经过606次试验,终于成功地制造出了一种新药,既能挽救昏睡病人,又不损害病人的视觉,为了纪念这种药物的来之不易,给它取名为“六○六”。
竺可桢是对新中国气象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气象专家。他为了研究自然变化规律,从青年时代起,每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观测并记录气温、气压、风向、温度等气象数据。从未间断,直至逝世。就是这种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和持之以恒的执着精神,使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有1000多项发明创造。他的每一项发明创造,都经历了艰苦的过程,他发明电灯用了将近2年的时间,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为了寻找一种合适的灯丝,他先后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最后选定用竹子烧成碳丝作灯丝,于1876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只电灯泡……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明白了,一项发明创造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他们感受到这些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的态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