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峰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广东教育今后五年的重中之重。到2011年,我省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且要在普及中提高,这就给高中老师提出了新要求。高中化学老师如何适应新形势,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素养?
一、开展课堂综合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悬殊,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非智力因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诸多因素中,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理论联系实际,诱发学习兴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讲话。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学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环保、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化学在人类生活和新科技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挖掘教学内容与材料、能源、环保、生命、农业等科学的联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明白在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今天,不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不行的,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化学的情感和努力学习的动机。
2. 设计趣味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化学趣味实验以简单的操作、鲜明的现象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因此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化学科本身的特点,多做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如将氨气与氯化氢的化合反应改为“空瓶生烟”,将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改为“变色喷泉”,将氨气易溶于水改成红色喷泉。同时还根据教学需要增加趣味实验。如介绍浓硫酸的脱水性时增加“黑色面包”实验;在铁盐的教学中增加“自制墨水”实验;在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增加“吹气生火”和“滴水生火”的实验。实践证明,这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行之有效的。
3. 揭示化学之美,巩固学习兴趣。寓美于教,以化学所固有的和谐美去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使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兴趣。不少化学实验具有美的魅力,如氨气急剧溶于含有酚酞的水中会变成红色的喷泉;用硅酸钠溶液和盐酸制成软而透明的硅酸凝胶;铝热剂的反应火光四射,犹如钢花四溅……这些神奇美妙的化学现象能唤起学生探索化学美的求知欲望,强化他们萌动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兴趣沿着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二、教授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由于扩招,一部分学生基础相当差,如果学生不掌握学习方法,那么由于成绩差,他们也会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积极活动,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参与的本领。
1. 启发学生思考。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在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甚至大胆地去猜想。为了启发学生思考,笔者在上课的过程当中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关健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从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
2. 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争论,可使学生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如《离子反应》的教学中,笔者在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后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这些宏观现象与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的运动有什么关系等问题。同时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进行邻位间的讨论,再把离子反应的本质等关键性问题提到全班讨论,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得出结论。
3.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挖掘不同或相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如对钠、铝、铁及其化合物的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就能得出金属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