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瑞珍
新课标积极倡导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简单来说它就是指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两大特点。自主性是指学生自行发现文本意义,而独特性是指由于学生自身的独特气质,而产生区别于他人的个人化感受和理解。
所以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营造一个有利于个性化活动的氛围,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专注地阅读并最大限度地尊重、利用、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让学生读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产生独特体验,使个性得以张扬,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观感,激起学生阅读本文的渴望和爱好,真正进入到文本的解读中去,成为阅读的“主人”。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上课伊始,我就播放宇航员在太空中拍摄到的地球图像,并配上轻松舒缓的音乐,很快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观感,接着我开始介绍地球的美丽壮观。正当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我话锋一转:“地球是美丽的,然而宇航员目睹地球却发出这样一句感叹:‘我们的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宇航员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寻找原因吧。”我的话音一落,同学们都积极地读了起来:有的专心默读,边读边画;有的还与同学进行合作研究……如此积极主动地阅读,相信他们一定会读出自己的见解。
二、自主选择,张扬个性
学生的自主性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一)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教师应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阅读中寻求兴趣。例如:“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来读一读。”“把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这些课堂常用语都有助于保证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
(二)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只加以适当的引导。例如,在学习《詹天佑》这课时,我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结果课堂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有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起了“勘测线路”部分,并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批注;有的同学采用边读边画的方式,画出开凿“八达岭”和“居庸关”的隧道方法的示意图;有的同学用边读边演的方法演示了“人字形线路”的走法。
三、尊重体验,树立信心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必须变成一个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心态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见解和感受。如:在教学《荔枝》一文时,我让学生谈谈学习这篇文章的体会或感受。大多数同学都谈到母亲对儿孙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孝顺,这时班上一位学习较差的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父爱更伟大!”不少同学一时感到不解。后来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说出了原因:由于他自小失去妈妈,爸爸既当爹又当娘无微不至地照顾他,文中的母亲让他想到了他的爸爸。如此独特的见解和体验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可见,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位出色的指挥家,不仅仅强调音符的准确,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引导学生用激情唱自己的歌。
四、和谐关系,互动学习
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而师生的互动学习更能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让其主动介入到当前的知识探究活动中。因而,教学中必须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阅读氛围,教师善于倾听,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在这样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个性思维得到解放和发展,个性品质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五、给予空间,深入文本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然而传统的教学却忽略了这点,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学生根本无法谈自己独特的感受。个性化阅读要打破这种局面,必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深入文本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一般来说,教学中可设计不同层次的“四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读”带着问题去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脉络;“三读”抓住重点词句段细细品读,读出自己感受;“四读”创造性地去读,读出感情,读出情趣。
六、培养习惯,拓展阅读
大量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呢?首先从课内阅读入手,推荐学生看相关内容的课外书。其次,要鼓励学生每天看书、看报并做好读书笔记。再是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带到课室进行交流,扩大阅读面。
责任编辑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