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怀宁
开展小学科技教育活动必须结合社会实践、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
1. 结合社会实际开展小学科技教育活动。科学渗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要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社会问题,再用科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如近来石油紧缺,很多加油站短时内石油供应不上来。面对身边人的摩托车、小汽车加油困难,学生能近距离感受到能源紧张所带来的问题。为此我们在科学课上插入了“寻找新能源”的教学内容。课程分三部分:“石油是怎么来的”、“石油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寻找新的能源来代替石油”。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踊跃参与。有学生提出既然石油是由几十亿年前的树木埋到地底转化而成的,那能不能用科学的方法,直接从生长中的树木中收集能源;有学生想到利用地壳深处蕴含的热能;有学生想到利用海浪的冲击力来发电……学生把现实生活与科学幻想紧密结合起来,创作了《氧气收集站》《地热能蓄电站》《海浪冲击器》等一批美术作品。
2. 结合教材开展小学科技教育活动。小学科学课程包含了内容广泛的科技活动,应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教学。如在教学高年级的《环境和我们》一课时,结合学校开展的春游活动,让学生对比在闹市中呼吸的空气和在野外罗浮山中呼吸的空气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知道浑浊空气是怎样形成的,清新空气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再让学生讲讲在生活中怎样做一个环保小卫士,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到日常生活之中。
3. 结合社会活动开展小学科技教育活动。如结合世界环保日(6月5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的问卷调查等。又如结合植树节(3月12日),让学生认识森林对人类居住环境的保护作用,认真爱护花草树木,积极参加植树活动。
开展小学科技教育切忌采取呆板、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手段和方法,只有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重点,灵活多变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实践法。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知识的学习、思考与实践的综合探索,通过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通过动手做、用眼看,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运用。如在学习《植物的一生》时,组织学生参观花卉场,让他们对感兴趣的话题咨询技术人员。在参观过程中,许多学生不停地向场主问这问那,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产生试一试的念头。场主愉快地答应了孩子们的要求,不但送给我们很多花卉的种子,还送了一套种植花卉种子的资料。回到学校后,把种子分给两组学生,一组按场主赠送的种植资料进行种植,另一组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种植。然后两个组分别观察、记录种子从播种——发芽——出苗——开花——结果——形成种子的过程,看看哪种种植方法更科学,效果更好。
2. 交流法。即组织学生就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互相启发,引动联想,并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像“寻找自然空调”、“拟定野营计划”等活动。通过科技信息发布会,进行信息交流,把学生带进更广阔的科学世界里。
3. 观察法。指导学生自己获取真实、原始的自然信息。通过全面搜集材料、开拓思维,检测研究成果,使学生直接感受、获取知识。要求学生观察的内容要具备全面性、客观性、典型性。如“北门河的变化”这一活动,组织学生到现场观察,直接看到北门河附近有哪些污染源,是怎样污染河水的,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便于研究的条件,让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观察活动予以大力支持,使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4. 游戏法。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强,贪玩的特点,组织各种科技游戏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如在低年级的科技课中有《交通标志》这一内容,要求学生认识马路上出现的一些交通标志。只从字面上对每个交通标志的涵义进行讲解,那将是非常枯燥的。对于小学低年级这个年龄的儿童来说,更是不能为之接受的。因此,我将整节课设计成一个游戏,所有的标志、车辆、行人都由学生扮演,教室布置成为了一个十字路口,交通标志知识成为了游戏必须的规则,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在玩耍中。这样的安排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都在玩中认识并牢记了交通标志。
5. 竞赛法。近几年来,我们不但组织学生开展校级的各项科技竞赛活动,如风筝制作、放飞比赛、航模车模比赛等,而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省市级的各项科技竞赛活动,如省市的科技创新大赛。随着这些活动的广泛宣传与开展,我们学校已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参与,一些比赛项目已成为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传统项目。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