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八荣八耻大家谈——南粤学子论荣辱》

2009-09-29 09:56伍金球
师道·教研 2009年8期
关键词:荣辱美德道德

伍金球

摘要:本文以教育影片《八荣八耻大家谈——南粤学子论荣辱》的拍摄为引导,阐述教育影片的策划特色: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辩论、现场解说将理论融入实践、采用鲜活的事例进行引导、重视学生的亲身实践,最后提出本片期望达到的以德育人、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社会实效。

关键词:教育出版德育八荣八耻

教育片《八荣八耻大家谈——南粤学子论荣辱》正式推出后,受到广泛好评。作为策划者,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份喜悦,更是一种教育出版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在此,本人仅就本片的策划思路,进行简要阐述。

一、策划的特点——贴近生活、注重实效

教育影片要收到引导、鼓励、鞭策的实效,就必须讲究方法,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和需求,以自己的风格特色吸引人。在本片的策划过程中,我们立意于变传统的训导式为诱导式,变灌输式为启发式,用通俗易懂的真理、令人信服的典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克服了公式化、概念化的说教。针对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编排内容,深入浅出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与传统教育系列片的制作不同,本案针对收视人群为中小学生,牢牢把握学生群体的收视习惯,运用不断变化的场景,正反故事的引导,学生与老师、家长、企业等人群的互动,并穿插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思考题,竭力使节目突显互动性、故事性、贴近性,有力地展现出新时代下中小学生的新风貌。

(一)主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辩论。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相互交织,使得过去较为分明的荣辱界线,如今常常难以一目了然;从学生个体思想活动的表现来看,其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亦明显增强。因此,在片段中围绕谁荣谁辱的辨识,主动提出“是不是”、“值不值”、“对不对”、“能不能”、“该不该”等问题,使学生经历了比较、辨析、评估、质疑、权衡等自主判断的思维活动,成为不可避免的过程。为此,我们在拍摄中编导最大可能调度现场的互动气氛,激发同学们的热情,打开同学们的思路,并制造矛盾点来引发悬念。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行为表现等活动设计,呈现和提炼“八荣八耻”的意义。

(二)现场解说,进而将理论融入实践。“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分两个步骤:一个是认知;另一个是体验。因此,在每个主题中,我们对概念进行必要的阐述和辨析,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荣辱观的基本内容,明确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再把这些放到日常生活中加以体验,以达到不断深化对正确价值观和是非观的理解的目的,再化为每一个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尽量采用日常化、生活化的事例进行引导。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用榜样的砖石一天天地铺砌起来的。”教育是一种行为哲学,德育文化是一种细节文化。在各个片段中,我们着力引导学生走进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使他们明白荣辱就在身边,在日常行为与生活细节中。学生排练、邻居买彩票、升国旗仪式等,都与学生的荣辱观念联系起来。

(四)重视学生的亲身实践。从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论断至今,关于“美德是否可教”和“美德该如何教”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美德可教但主要是意向之教、生活之教、间接之教、态度之教;美德可学但主要是情意之学、态度之学、榜样之学。美德与其说是“教”出来的,不如说是“学”出来的、“做”出来的。无论是美德课的教学,还是美德活动的开展,离开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离开学生的体验和“践行”,就难免于形式,也难以走出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沼泽。因此,在拍摄中,我们设计了竞赛、表演、家务劳动等各类场景,着力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把知识的获得和情感的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道德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我们要用我们的职业良知引领学生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用我们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和世界上一切优秀的道德文化成果,塑风骨、铸学魂、造民魂,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自主防御”的铜墙,承担起历史赋于我们的崇高使命。

二、预期的效果——以德育人,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充分发挥“八荣八耻”的道德教育作用

1. 道德具有认识作用,就是要让每个人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应担负的责任,认识到社会对个人的道德要求。对学生进行道德塑造,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提出的道德规范要求。“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道德观对每一个人的要求,是人们社会活动的道德准则参照物。通过本片,教育学生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的道德观和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作为每个人的道德准则。

2. 道德的最重要作用是调节作用。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交际关系和多种多样的利益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交往无外乎就是用什么态度和怎样的责任心去处理这些关系。通过“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教育作用,使每一名学生的行为更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使青年学生按道德感的社会属性去处理人际关系,能够正确进行道德行为,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更好为社会服务。

3. 在学生德育教育中贯穿对社会行为进行评价的内容。分清善恶,明辨是非,是青年人应具备的道德品质。而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道德准则有更高的评判要求,要求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社会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情进行善恶的道德评价。将“八荣八耻”树立为对社会行为进行评价的道德规范标准,教育每个人都来参与道德评价,逐渐形成强大的道德舆论力量,使社会道德规范更为完善,也充分地发挥出道德的评价作用。

(二)传承文化,规范言行

1. 帮助青少年,以“八荣八耻”的标谁,鉴别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鼓励青少年符合“八荣”要求的事努力去做,属于“八耻”范围的坚决不做。不轻觑“小事”,从点滴做起。懂得法纪是“他律”,而按照“八荣八耻”的标准自觉规范思想言行是“自律”,“自律”是“他律”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长期缺乏“自律”,最终难免要受到惩罚。

2.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善良的传统美德不可分割。“八荣八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升华与高度概括。通过本片,将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历史故事和精神,那些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告诉青少年;以大量的知荣明耻、从善弃恶的好人好事为生动事例,教导青少年。

(三)将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结合起来

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参与,结合思想品德工作的各项任务,把“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培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与学生的基础道德、文明修养和日常的行为结合起来,同时也要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把“八荣八耻”与开展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 认识得到深化,进一步把“八荣八耻”教育落到实处。

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中贯彻“八荣八耻”,不仅要有明确的现实对应性,还应从生活细节出发,以道德养成与自觉践行为归宿。教育出版领域要把宣传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出版战线应该推出一大批树正气、批歪风的优秀影视剧作品,社区、家庭和社会团体应该广泛开展参与性强、贴近青少年情感世界的主题活动,网络应该引导青少年追求美好与善良的人生境界。我们的社会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知理守法、惩恶扬善、是非分明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胡晓红,《切实增强践行“八荣八耻”荣辱观的使命感》,《理论学习》2006 年第8 期,45页。

覃晓光,《践行“八荣八耻” 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求是》,http://www.cnki.net

杨云生,《“八荣八耻”与学校德育文化建设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7 年第2 期,80-81页。

许金生,《“八荣八耻”: 新时期中职德育的主旋律》,《职教研究》,2006年11月号下旬刊,175-176页。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笔谈》,《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 年第5 期,7-9页。

邵权熙、贾麦娥、李惟,《文化传承是出版人的社会责任》,《中国出版》,2008年11月,37-38页。

吴海航,《未成年人社会责任能力培养模式探究》,《中国青年研究》,03/ 2009,31-33页。

付海燕、王海云,《出版企业社会责任构建分析》,《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 年2 月,22-24页。

责任编辑潘孟良

猜你喜欢
荣辱美德道德
诚实是美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无题(新韵)
沙漏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助人为乐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