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晓
“老师,明明抢我的图书。”“爸爸,他抢了我的玩具。”“老师,小清和兰兰打架了。”每当有两个以上的幼儿聚在一起的时候,这样的争执现象经常会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作为教师或父母,又应如何处理幼儿间的冲突呢?
一、分析幼儿冲突的原因
当前家庭结构趋于缩小,居住环境趋向封闭型,大部分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长辈们的溺爱,娇生惯养,部分自私、任性、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等。当他们与其他同伴交往时,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很少采纳别人的意见,因而在他们相互交往或游戏中常常由于动作或观点的不同而发生争执或冲突。但这些冲突大都是非故意的,是幼儿实践交往、学习遵从交往规则、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必须经历的社会化过程。
幼儿间发生冲突或争执的常见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点:好争夺玩具、物品,与同伴冲突;认为他人的行为是造成自己痛苦或不愉快的原因;出于竞争、嫉妒或维护荣誉;出于同情和正义感;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不一致。
不少成年人都认为幼儿间发生冲突不好,是不良的行为,最好不要发生。幼儿发生冲突时,部分教师害怕学校的责备、家长的责骂,部分家长害怕自己的子女吃亏,毫无根据地强行阻止,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批评或及时平息。教师或家长这种急于干预、急于施加教育的行为,实际上是剥夺孩子从另一个角度学习与人相处的机会,不利于孩子与同伴建立和谐的伙伴关系。也有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孩子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现象,他们是三分钟闹、五分钟好。所以当孩子发生冲突时,这些教师或家长则采取回避的消极态度,任其自生自灭。这种过分依赖孩子的自主性,忽视成人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也不利于孩子们的社会认知升华到更深层的境界。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二、解决幼儿冲突的方法
教师或家长在解决冲突时要尽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要使双方当事者都获得积极的体验和认识,使幼儿在冲突中获得认知、人格、社会性等方面的最大发展。
1. 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注重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
宽松的环境会让幼儿身心放松,可增加幼儿身体和心理的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之间融洽关系的发展,避免紧张关系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努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并尽可能提供充足的游戏空间、丰富的玩具或游戏材料,力求减少和避免交往中的冲突。教师不要过多地限制、压抑幼儿,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预,避免对生活细节管得太严、管得太死,否则容易造成幼儿神经紧张,做事束手束脚,思维不活跃。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创设一个爱的环境,引导幼儿更多地关注别人的优点,要宽容对待别人存在的不足。教师还要多鼓励幼儿,在鼓励中捎带提要求。
家庭的温馨氛围、家长的民主态度和家长的社交能力等潜在的环境因素,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亲子关系融洽,家长注意提供情感支持,鼓励交往,则有效作用于幼儿在行为规范的内化方面。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交往中吃了亏,如没得到想要的玩具或挨了同伴的打,家长就打骂自己的孩子,说孩子没用。时间一长,孩子遇到交往困难时,把问题或不良情绪闷在心里,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发展是不利的。实际上,在父母的温情下,孩子会乐于与同伴交往,且在交往失败时能接受家长的建议和帮助。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家长可作暂时的冷静处理,切忌从孩子的得失出发处理问题,使孩子产生对立,由于交往压力而回避交往。一般而言,父母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幼儿也会在交往中表现出一定的交往策略。如果父母参与幼儿的交往活动,能使儿童形成安全感,有助于幼儿被同伴接纳,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2. 教给幼儿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技巧,给予必要的技能指导。
语言是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工具,但幼儿往往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感受,往往因此造成冲突。教师和家长要从多方面提高幼儿的语言沟通能力,要有意识地教幼儿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教正确的沟通方法,学会分享、轮流、协商、合作、谦让,并学会礼貌用语,幼儿若能熟练运用这些语言技能,则可以避免一些冲突,也能使他们自己尝试解决冲突。
指导时宜将社会认知、具体的行为指导和体验结合起来,单方面的指导,教育效果不大。如果只进行社会认知方面的教育,幼儿能说出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去做,但是到了真实的情景中,却不知所措,或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从提高幼儿的社会认知入手,示范教授幼儿解决冲突的社会技能,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把社会认知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结合起来。
3. 设计冲突教育课程,提供解决同伴冲突的机会。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教育活动,模拟现实中幼儿经常发生的一些冲突情境,让幼儿观看并进行讨论,让幼儿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发生冲突,如何解决。这些活动可以促使幼儿自我反省、自我判断,知道谦让的好处,更重要的是从中受到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互相关心、加强团结等良好的品德教育。
面对冲突,有些家长把教育重心放在“避免”上,如,买玩具时,同样的玩具会买双份或多份,冲突发生时立即分开一起玩的孩子。家长不能不加筛选地将成人解决问题的标准原原本本地摆在孩子面前,更不能因为怕麻烦而快速地解决问题。对幼儿来说,具体的体验比抽象的说理更能发展他们的社交能力,幼儿独立解决问题后的成功感是言语教育和行为指导无法取代的。当面临幼儿同伴间冲突时,家长首先应该考虑到的是我能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获得哪些经验,而不是考虑尽快地结束冲突。
4. 让幼儿自己解决冲突,利用冲突促进幼儿成长。
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家长和教师应信任幼儿自己有能力处理好,并冷静、客观地观察与了解,不动声色地观察他们的言行,或从侧面了解他们发生冲突的原因,不要急于介入和干预,要试着让幼儿自己去解决矛盾。做到既关注幼儿的冲突,又尽量不进行干预,而是让冲突自然地发展,自然地解决。如果幼儿自己自主解决了,成人可以不过问,有的则需事后问清他们是如何协商解决的,对他们做得对的地方予以肯定和表扬,同时积极诱导他们遵从交往的规则,掌握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幼儿年龄小,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冲突虽然解决了,幼儿的道德认识未必得到提高,需要成人适时加以点拨。当幼儿自己不能解决冲突而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时,成人应稍加干预,并设法引导幼儿去思考和解决矛盾。
幼儿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冲突中,彼此间必然会阐述自己的立场与观点,或坚持,或放弃,最终达到与同伴协调。这实际上是一种练习过程,日积月累,就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协商解决问题。所以说,对幼儿间的冲突,一般情况下,成人不必过早地出面干预,最好让幼儿自主解决。经过冲突及冲突的解决后,幼儿会逐渐发现不用争执也能解决许多问题。这样,幼儿间不必要的冲突也就会愈来愈少,同伴之间的关系也会愈来愈和谐。
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孩子们的冲突不是坏事而是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可通过孩子的述说、观察孩子的交往行为、调节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培养。
5. 适时介入,帮助幼儿正确对待冲突,习得解决冲突的策略,增强幼儿解决冲突的能力。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冲突时有发生,事实上,由于幼儿间的冲突没有多少利害关系,幼儿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为此教师要敢于放手并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教师还可以设立一个“小法庭”,让幼儿自己去评判那些事事非非。每次有幼儿发生冲突而告状时,就选出一个幼儿当“小法官”,让告状的幼儿当“原告”,另一个幼儿当“被告”,再找来几个知情的幼儿当“证人”,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由“小法官”评判谁对谁错。这样,孩子们脑子里的是非观念就越来越清楚,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责任感。
当幼儿自己解决不了冲突而又有可能导致局面恶化,或幼儿间发生较大问题的冲突,且主动要求家长或教师介入时,成人应适当地以平等的身份介入,以同伴的角色调解。不能单纯地禁止,而应使双方平静下来,先让他们说说各自的理由,再让幼儿互换角色想一想,如果你是××,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从中引导幼儿理解双方,懂得与同伴交往不能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要体察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慢慢明白在同伴交往时应该怎样照顾他人的利益和需要。或提出建议,让幼儿把自己的行为同某一行为准则或其他小朋友的表现进行比较,让幼儿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对还是错、这样做行不行。然后引导讨论该怎么办、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让幼儿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最后使他们既互相谅解,又学习、掌握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策略。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