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愿原
虽然说,对学生的教育应以表扬、鼓励为主,但是,批评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重要手段,它甚至可以说是一门艺术。要想使批评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关键在于教师是否了解把握学生犯错后的心理,对症下药,然后对学生采取具体恰当的批评方式。
学生犯错误后的心理
1. 自卑心理。平时比较听话但性格内向的学生犯错误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成绩不佳的学生平日常受同学讥笑、父母训斥、邻里轻视,本身就存在自卑心理,犯错后由于害怕批评,自卑的消极反应更为明显。
2. 侥幸心理。学生把自己的错误行为同其他未被批评的错误行为融合在一起,并把它们等同起来,以侥幸的心理希望借助未被批评的错误行为来逃过批评。如:“某学生旷课去看球赛是不对的,可是班上其他旷课看球赛的同学多着呢,还有班干部也去了,老师干嘛只盯着我一个,要批评也先批评班干部。”“这么多同学都去了,总不会批评这么多人吧!”
3. 逆反心理。当教师提出批评时,有的学生对教师缺乏了解或信任产生逆反心理,因而对教师抱有戒备心理,怀疑教师的诚意,不肯轻易接受教师的批评意见。这一类型的学生往往不愿意正面回答发问,或小心翼翼地探析批评的意图,有时甚至会借口推脱或敷衍搪塞。后进生较容易产生这种心理。由于这类学生成绩欠佳,平时缺点错误多,经常受批评,久而久之便形成对谁也不信任的戒备心理,“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你愈要禁止,我愈要做,你能把我怎么样”,大有“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气概。
4. 悔恨心理。有些学生平时学习刻苦认真,对自己要求严格,组织纪律性强,认识水平也比较高。对自己偶然的错误行为,他们能迅速意识到危害,懊悔不已,并自我谴责。
5. 无所谓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是成绩不太好也不太差,受关注程度不高,却不时犯一些不太严重的错误,多表现为纪律散漫,上课开小差,缺乏上进心等。他们认为,反正考不上什么好的学校,我又不想当班干,老师能把我怎么样?
准确推测学生心理,合理运用批评技巧
1. 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教师的批评应结合鼓励。这类学生十分敏感,疑忌心理重。一有错误,心理就特别紧张,压力加重,害怕别人提及他的错误,总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针对这种心理,教师首先应尽量避免公开批评,要以勉励的口气与学生谈话,肯定学生某方面的优点,再提出错误的方面,分析问题的利害,消除其心理压力,这样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同时又受到了勉励,增强改正缺点、完善自己的决心,使他们从鼓励中发现不足,看到希望,增强信心。我班的一名班干部工作一直积极主动,学生工作做得很不错,但一次组织全校性的班级活动时,搞得很糟,部分同学对此表示不满,该同学就背上了思想包袱,工作不再像原来那样积极主动热情了。我找他谈话:“你以前的工作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不能因一时的失误就失去信心,你只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认真、细致,就会取得更好的成绩。”这名学生又开始积极主动进行班级工作,成效一直不错。
2. 对有侥幸心理的学生,教师不能够操之过急,可以从他感兴趣或对他有利害关系的话题入手,引导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进行批评。教师表情应自然,态度要温和,说理要充分,使学生在轻松的交谈中产生信任感。可尝试这样一种批评方式:先要求他写一则不少于300字的违纪心理报告(是心理报告而非保证书更不是检讨书),描述违纪时和违纪后的心理,然后根据他的认识再批评他行为的错误。这样有利于矫正学生心态,提高他们认识水平。
3. 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可采用冷处理法。这是暂时缓冲师生矛盾的做法,如果教师使用震慑式批评,或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极易激发他们的攻击性心理,学生不但不接受批评,而且态度生硬,甚至指责教师态度粗暴,形成僵局。因此,教师在批评前应做好准备,不妨设法创造轻松环境,以真诚的态度进行批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逐步表达自己的诚意,并在平时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做好心灵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唤起学生对教师的真挚感、亲切感,逐渐消除其内心疑惑和戒备。
4. 对有悔恨心理的学生,教师应批评后再安慰。要以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照顾其自尊心,不使其无地自容,丧失改过进取的勇气。所以不必一针见血地指出他的错误,更不必对他的错误进行分析和指责,批评尽可能委婉一点,点到即止。
5. 对有无所谓心理的学生,教师的批评应该一针见血,使学生感到震惊。突如其来的强烈批评可使学生加深印象,待其猛醒过来后,再耐心地晓之以理,使其进一步加深认识。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