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地图在校园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2009-09-29 08:58肖万娟
绿色科技 2009年6期
关键词:植物配置

肖万娟

摘 要:从认知地图的内涵及其组成要素出发,结合学院校园绿化现状,分析了认知地图在校园植物配置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反映了人们对校园环境植物景观的认知特点,为营造和谐的校园植物景观提供借鉴。

关键词:认知地图;环境意象;校园绿地;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41-03

1 引言

校园绿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环境基础设施之一[1]。校园绿化为美化校园环境,改善校园环境小气候,满足师生闲暇时间休闲、小憩、交谈、静思、观赏等营造了良好的条件。那么怎样的植物景观才能更好地美化校园?既理想又印象深刻的校园植物景观意向是什么样的?笔者认为,用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从认知地图角度出发来分析这些问题,可以获得更明确的答案。

2 认知地图的内涵及组成要素

2.1 认知地图的内涵

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之中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也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又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都是不可回避、不会过时的问题。为了能在物质环境中生产和生活,人必须能在环境中定方位和寻址,并能在付诸行动之前理解环境所包含的意义,这是生存的基本需要之一。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能识别和理解环境,关键在于能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可见,一个环境是否易于记忆,在于空间环境在意识中形成的可被回忆的形象,这种形象叫作环境意象。凯文·林奇(K·Lynch)在《城市的意象》中把它称为“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概念的提出,其目的主要在于强调环境特征的易识别性[2~4]。

2.2 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

林奇认为,城市认知地图由路径、标志、节点、区域、边界等5个基本要素组成[2]。尽管不同人对于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要素会形成不同的认识从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但是环境意象总是按照人们易于识别的实际需要在头脑中逐步形成,并带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即使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环境意象也不会轻易改变[3]。

2.2.1路径

路径是人们在环境中所使用的行进通道,如街道、河流、公路、铁路、步行道等连续而带有方向性的交通通道,其它要素沿路径分布。

2.2.2节点

节点是观察者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如交叉路口、道路的起点和终点、广场、车站、码头等行人集散处。行人在这些地点必须集中注意,清楚地感知周围环境,然后作出行动选择。因此,好的节点应该有方向感强的醒目标志。

2.2.3 区域

区域是认知地图中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空间范围,这一共同特征在区域内是共性,但相对于这一空间范围之外来说就成为与众不同的特性,从而使观察者易于把这一空间中的要素看作是一个整体。对要素的空间布局、造型、质感、色彩等特征加以合理组织,都可以形成这种整体感,从而建立起足以引起人们注意的区域的整体同一性。

2.2.4 标志

标志是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可见的定向参照物,环境中的标志一定是引人注意的目标和醒目的图形。在没有路径、路径不明和路径混乱的环境中标志尤其重要——因为无法看到或了解环境全局,只有依靠标志识别环境。标志可以是日月星辰、自然山川、岛屿、大树,也可以是人工建筑物或构筑物。

2.2.5边界

边界是不同区域的分界线,包括河岸、路堑、围墙等不可穿越的障碍,也包括树篱、台阶、地面质感等示意性的可穿越的界线。路径有时也起到边界的作用。

3 各要素在校园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环境心理学家指出,当校园中的不同空间类型作为某种环境类型被人们感知之后,就会以环境意象的形式留在人们的脑海中并形成回忆。植物作为校园景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与路径、节点、区域、标志、边界等环境意象的形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植物本身可以作为主景构成标志、节点或作为区域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这几大要素的配景或辅助部分,帮助形成结构更为清晰、层次更为分明的环境意象。因此,在校园的路径、节点、区域、标志、边界等环境中加强植物景观营造可增强空间环境的易识别性。认知地图各要素在校园植物配置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路径的应用

路径在校园环境中表达为四通八达的道路。道路是整个校园环境意象的框架,是校内外交通要道和联系各个分区的绿色通道,也常是不同功能分区的分界线。校园道路应该特征明确,贯通顺达,具有强烈的引导性和方向感。

在校园道路两旁种植单行或双行行道树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对于校园中处于重要地段的干道,如大门至教学楼或行政办公楼的道路,还要着重加强植物的形态美和色彩美,比如学院大门入口道路,栽植的蝴蝶果高大挺拔、绿树成荫,形成了整齐划一的景观意象,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如图1所示。在人行道绿化带足够大的道路两侧,可根据实际情况,搭配成乔、灌、草的复层绿化模式,这样不但丰富景观层次,而且还可以创造季相变化,做到四时有景,加强视觉冲击力。总之,校园道路的绿化设计力求达到简洁大方、整齐有序、富于内涵、方便识别和记忆的目的。

3.2 节点的应用

节点的重要特征就是集中,特别是功能的集中。在校园空间中,包括校园出入口、道路起终点、区域与道路的交叉节点、区域与区域的交叉节点、小游园和小广场的出入口等。节点也往往是人群驻留的地方。如校园中的入口,是划分内外、转换空间的过渡地带。入口人流汇集,信息丰富,人们进入到校园,最先就是通过入口接受到环境信息的。如果入口不能输导人流,不能吸引视线,引导视线,反而阻断视线,则不仅难于建立入口环境意象,甚至使人产生心里焦虑和失望。因此在入口植物配置的布局形式上不宜过于分散复杂,宜集中简洁,视野通畅。植物品种上应选择形姿优美、观赏性强的景观树种,给人明朗、醒目、兴奋的入口意象。如学院入口的大鹏鸟景观,运用苏铁、南天竹、棕竹、洒金柏等植物进行配景,形成了高低错落、色彩丰富、姿态优美、引人入胜的植物景观,如图2所示。

3.3区域的应用

这里的区域在校园中是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占有较大空间范围的区域,如行政管理区、教学区、学生宿舍区、教工宿舍区、体育活动区等。区域的类型很多,与之对应的植物景观意象也就丰富多样。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出发,植物景观的设计应遵循统一而又和谐的原则。比如教学区的绿化设计,植物意象特征应满足师生的心理需求。教学区以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为主体,是老师和学生上课、做实验的场所,既要安静、卫生、优美,又要满足学生课间休息活动的需要,在短短的休息时间里能够欣赏到优美的植物景观,呼吸新鲜空气,调节大脑活动,消除上课时的紧张和疲劳。因此,植物配置时应以常绿树木为主,花灌木、地被植物为辅,在其周围还应多种植一些香花植物,花开时能释放出令人感到心情舒畅的香味,使师生紧张的情绪得到调节和放松。

再如体育活动区的绿化设计,植物景观意象应充分考虑运动性质、活动场地类型及其周边环境的特点。在足球场、篮球场旁应栽植高大挺拔、冠大整齐的常绿或落叶乔木,以利运动员们休息时遮荫,不宜栽植带有刺激性臭味的落花落果或茸毛易飞扬的树种。体育馆周围的绿化可布置得精细一些,应设置花坛或花带,种植观赏价值较高的花灌木和一、二年生草花,以鲜艳的花卉色彩衬托出体育运动的热烈气氛,在我院体育馆旁,配置了马缨丹、观赏石榴等花灌木,达到了烘托气氛的目的,如图3所示。

猜你喜欢
植物配置
重庆山地植被在园林环境中的配置模式初探
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探讨
城市园艺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思考与探讨
自然和生态理念在扬中市郊区城南公园建设中的应用实践
论述适用性原则在植物配置中的重要性
城市园艺设计中植物配置的思考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