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舒涵
一、动因分析
1.瑞典福利国家教育模式的特点
众所周知,瑞典是一个福利国家,其择校制度直观地体现了国家福利的普及。自1992年起,瑞典政府为家长们提供的择校券就等价于75%的地方公立学校中每个学生所需的教育费用,这些钱足够提供学生就读任何私立学校,无论是非营利性的还是营利性的抑或是宗教性质的学校,只要学校获得瑞典国家教育署的批准就能进入被选择的范围,而批准与否的关键在于私立学校是否面向所有学生而且支持使用择校券。① 这意味着择校学生的教育几乎是完全免费的,而家长们的选择范围不仅可以是跨地区的公立学校之间,也包括获得批准的私立学校。与美国的择校制度不同的是,后者的选择范围一般限制在固定的区域内。此举直接体现了瑞典作为福利国家的全民福利政策。
2.市场竞争与就业压力
20世纪80年代末,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英格兰德 (T. Englund)等瑞典教育家认为国家的教育应做出相应的变革,呼吁教育的侧重点应从“促进社会发展”转向“促进个体发展”。在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教育被看做一种促进社会流动的资源,教育内容是科学进步的浓缩,课程要适应由于技术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科学研究的需求,教育需要兼顾公平与效率。②个性化教育因此受到了学校方面更多的关注,尤其是私立学校。瑞典大多数私立学校都开始设置信息技术类的课程,既引发学生兴趣、丰富学校课程,也得到企业雇主的良好反馈,因此获得了家长的好评,学生们愈益倾向于选择有特色的私立学校。
3.学生与家长的多元需求
喜欢独立思考的学生极力反对公立学校中一贯的教师权威和要求服从并一致的教育模式;来自不同群体家庭的学生希望上学能有广阔的选择空间,不受经济条件或地域的限制。
家长们则认为学校课程的要求太低,低到让每一个人不用努力都能成功,或者批评课程的内容太简单,缺少挑战性。许多家长提出学校的课程应重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要使孩子们在课程学习上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做出自己的选择,同时也要使家长们拥有更多的权利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学校,选择课程与学习计划。③
二、效果与影响
1.私立学校数量保持上升态势
瑞典的私立学校大多数由民办教育实体或者教育公司经营,申请材料交学校所在地的社区征求意见,经国家教育署批准后方可运行。学校经费由国家拨付,学生享有与公立学校学生同等的福利待遇,如免收学费等。公司有经营、管理权,可自行筹措资金。有的教育公司将学校上市,作为吸引资金的一种方式,引起社会关注。④
长期以来,瑞典的公立学校数量远远超过私立学校。自从1991年择校券推行以来,后者的数量大幅上升。据统计,从1992年到2004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独立学校新增469所,增幅高达438%。2006年,瑞典全国选择私立学校的适龄学生比例已经从当初不足1%上升至6.8%。⑤ 这些变化直接源于家长们对择校制度的支持。早在1993年,瑞典国家教育机构的民意调查显示,“85%的瑞典人重视他们新的择校权”,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择校制度的建立与推广。
瑞典国家教育机构对开办新学校的审核制度严格,学校资信程度很高,只要有生源一般不会破产,因而学校不会承担很大的经济风险,而且还能盈利,例如,斯德哥尔摩郊区Kunskapsskolan公司所经营的22所学校在第5个年头都开始盈利。⑥ 虽然审核十分严格,瑞典企业申请办学的热情仍不断高涨,国家教育机构接收到希望在2003-2004学年开办新学校的申请就有316份,私立学校数量的增幅平均每年都保持在10%左右。⑦
2.私立学校的个性化定位
瑞典的私立学校在办学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而学校的定位决定了学校的特色与吸引力甚至成败。例如,Botkyrka Friskola是首批获得国家教育署批准建立的私立学校之一,该校刻意提出不同于传统公立学校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个体的责任感、家庭参与和有效地应用技术。瑞典择校的原则是“先到先得,额满即止”,而这个学校凭借独具一格的定位,在开办之初就吸引了2000多个学生心甘情愿地等待每年仅仅240个入学名额,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境况,其成功经验得到很多同行的纷纷效仿。⑧
不过,有的个性化目标实在难以达成。同样以Botkyrka Friskola为例,该校曾希望为了吸引移民家庭的孩子打造充满挑战、 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但随着学校良好的声誉口口相传,选择前来就读并排在靠前位置的学生多数是在校学生的邻居或者兄弟姐妹,瑞典择校坚持“先到先得,额满即止”的原则,为了保证入学机会的公平性,学校无权挑选或者拒绝学生,所以多元文化的学校特色最终也不得不成为空想。
3.促使公立学校进行教育改革
尽管私立学校不断增多,但因其所占市场份额较小⑨,暂时无法对公立学校造成巨大的冲击,不过彼此间的潜在竞争和生源不断流失促使公立学校不得不开始考虑实行小班教学,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多种学习方式。1993年瑞典的民意调查显示,“59%的父母认为老师工作努力是自己选择该学校的原因”。公立学校的老师在原有的教学体制下很难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往往受到家长们的指责,导致生源持续地转向私立学校。公立学校的教育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4.评价发展中私立学校成难题
如何评价私立学校如今成为了瑞典教育署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尽管对每一份申请都严格把关,却无法有效地评估学校获得申请后的发展状况。一方面,由于多数私立学校的建校时间短,因此很难做出可靠的定量或定性的评价。另一方面,虽然瑞典政府已经将权力下放,但是所有学校依然受中央政府的集中控制,无论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的课程必须遵循政府标准,所有在校学生在其就读期间都必须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4次测试,可测试结果既不是以国家标准为准绳,也不公布给社区,而仅仅是为家长择校提供一个依据。⑩ 换言之,这样的测试结果对学生本身的意义微乎其微,对私立学校的评价机制也没有实际的贡献。
5.政府调控兼顾需求与公平
事实上,瑞典曾对择校券的等值额进行过两次改革,第一次是1992年由85%降至75%,毕竟实行择校制度的初衷只是为了解决少数人的需求,然而在1997年又升到100%,{11} 这主要是因为中学阶段对独立学校的需求越来越大,原来的数额实在难以满足家长与学生的需求。
另外,瑞典政府在择校制度推行前就出台了一项禁止私立学校收费的规定。之前政府允许私立学校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私立学校一般向父母收取的费用也非常少,政府支付的费用基本够用。但当私立学校在理论上获得与公立学校同样的平均教育成本时,政府就禁止私立学校收取任何费用。这种平均主义有效地防止了父母们为帮助自己的孩子择校付出额外的教育投资,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择校券的效能。
三、结 语
瑞典的择校制度是北欧国家典型的“第三条道路”{12},它通过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入学机会的公平,政府支付学生受教育的所有费用,杜绝了私立学校通过择校牟取暴利的可能,从而不担心私立教育机构会分化国家的公共服务。瑞典的择校制度施行以后,政府的福利普及首先解决了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这尤其是弱势人群子女的福音。然而,单纯增加教育投入不可能消除受教育者的文化差异,也无法有效地针对弱势群体实施有效的个性化教育,更难以应对市场竞争与就业形势的需求。私立学校正是从此处入手,坚持个性化的学校定位,创设特色教学风格,并间接推动公立学校的反思与改革,从而切实帮助了瑞典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总体来说,瑞典择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为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和学校改革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瑞典的择校制度过多地关注教育机会的公平,而弱化了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控与评价。这不利于考察教育结果公平与否,更不利于择校制度的长远发展,如何在把好入口关的同时有效地评估学校的后续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注释
① Brian Doherty. Vouching for vouchers: school choice in Sweden-Citings-evaluation of voucher program in Sweden-Brief Article[EB/OL],http://www.thefreelibrary.com/Vouching+for+vouchers:+school+choice+in+Sweden.+(Citings)-a095541076, 2009-02-21.
②③ 汪霞:《20世纪末瑞典义务教育课程革新的理念与举措》,《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第1-5页
④ 《瑞典民办中小学数量呈上升趋势》,《世界教育信息》,2002年第9期,第30页
⑤⑦⑧⑨⑩{11} Claudia Hepburn, John Merrifield. School Choice in Sweden-Lessons for Canada[R]. The Fraser Institute,2006.3-12.
{6}{12} Mike Baker Swedish parents enjoy school choice[N/OL]. http://news.bbc.co.uk/1/hi/education/3717744.stm,2004-10-05.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王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