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良华 余友儒 傅秋仁
摘要:以“人的认识心理”为切入点,用科学发展观,研究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生活质量。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江西师大、井冈山大学、赣南师院等三所高校的部分学院党委书记和基层党支部书记以及部分党员和教职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传统的党组织生活难于提高党员的组织生活质量。提出了要根据人的心理特征来构建“创新型党的组织生活质量模式”,其模式在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各支部进行尝试,效果良好。
关键词: 党的基层组织 生活质量 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在深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中,党的建设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这也给党的组织生活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新的课题。创新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正视这些变化,主动适应变化,除要大胆探索新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用创新的精神推进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外,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党的基层组织生活是有力提高党员组织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用创新理念,深入研究如何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生活质量是促进党建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不容忽视。
一、结果与分析
在对江西师大、井冈山大学、赣南师院等三所高校下属学院党委书记10名和基层党支部书记20名以及普通党员100名和非党员教职员工50名的自编《基层党组织生活质量的调查表》的问卷调查中,有81.3%的人认为:“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接踵而至的新挑战,传达文件式、领导灌输式、自由漫谈式的党组织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已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形式单调、内容单一的传统组织生活模式已处于不被人看好却不得不参加的尴尬境地”的结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党的组织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从心理学角度,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创新型党的组织生活质量模式
基于当前高校党组织生活的形式单调、内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我们必须打破这种不被人看好的组织生活模式,从人的心理角度,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创新型党的组织生活质量模式, 促进党组织生活质量的提高。
(一)打破被动参加的局面,发挥党员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要着力改变党组织生活中党员接受教育的被动状态,改单向灌输为双向合作,以组织者为主导,普通党员为主体,组织者与参与党员合作为核心,实现组织者与被组织者的平衡关系,形成互动,以提高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二)打破形式单调的局面,力争组织生活的方式多样性
要着力改变目前大多数基层党组织生活形式单调、资源贫乏的状况,注重在创新形式和丰富题材上下功夫,提高组织生活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选择活动的方法和形式上既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又要有教育性和艺术性。在组织生活中将传统的活动方法和新型的活动方法有机结合、综合运用,真正体现活动方法既有多样性、综合性、发展性、互补性、科学性、高效性、教育性、艺术性等特点,还因将单一的传统组织生活发展为创新式、开放式的活动。使其融益智、染情和添趣于一体,使参与活动的党员在认知心理过程中产生欣赏—向往—注意—思维—发言等连锁式的反应过程从而启发党员的想象力、创造力,唤起他们的主动思维和积极参与的愿望。
(三)打破严肃、紧张的活动气氛,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
要着力改变生硬、死板的活动氛围,建立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宽松融洽的活动气氛。第一,采用双向合作,既容易使活动的目的在开展过程中形成“共识”,活动达到最佳心意交流和信息传递的氛围,激发参与党员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积极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的意识,又可以通过双向合作,互相尊重,相互帮助。这样既有利于体现组织生活中的民主人际关系;又有利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沟通情感,消除隔阂;还有利于克服普通党员不敢说真心话的不良心态,保证了效率的提高。第二,针对人的认知心理特点,根据活动内容和要求,合理地选择并规划活动场所,把场所设计得美观大方,温馨;学习视频新颖,尽可能使活动的内容有启发性和教育性,富有新的生命力;活动场所、形式经常变换都会给学习者增添美感,引起其好奇心和提高兴奋性,有助于产生积极的情绪和学习的动机,促进良好的活动心理气氛的形成。
(四) 打破领导者的绝对权威,建立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平衡关系
要着力改变党组织生活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如果在组织生活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领导者拥有绝对的权威,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不能在平等地位上交流意见。那么这种不平等的地位,极不利于活动气氛的形成,也不能让普通党员积极、主动、有效的参加组织生活,达不到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因此,应改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首先应改善领导者的指导作风。因为具有民主作风的领导者与普通党员合作和睦相处,普通党员的情绪高涨,表现出极大的参与意识;具有专制作风的领导者对普通党员要求专横时,普通党员的表现不是冷淡就是怀有敌意。其次,应建立和谐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人际关系。因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良好关系和良好的活动气氛能使普通党员在组织生活上合作,可使活动信息传输通畅,是推动组织生活目标达成的动力。
(五) 打破封闭进行的局面, 开放党的组织生活
要着力改变党组织生活组织形式的封闭状态,打破以往党组织活动仅单纯向本单位党组织所属党员开放的模式,打破以往党组织生活内容单一、由上级领导指定的做法,在广泛征求党员意见的基础上,上下结合选定主题,并将组织活动主题提前公布,以此吸纳主办方党组织以外的本系统党员有选择地自愿参与。在开放的程度上,还可根据党组织生活的内容,适度向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外群众开放。这既有利于整合活动资源、全面开放,又可以使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评判。
三、模式在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各支部进行尝试,结果良好
在2009年上半年,体育学院所属支部采用创新型模式进行组织生活的尝试,尝试结果发现:通过半年的组织生活的尝试表明,采用创新模式进行党的基层组织生活与采用传统的组织生活模式相比存在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有力提高了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主动性和选择性。2)既有利于体现组织生活中的民主人际关系;又有利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沟通情感,消除隔阂;还有利于克服普通党员不敢说真心话的不良心态,保证了活动效率的提高。3)有利于营造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良好关系和良好的活动气氛,在合作中可使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情感得到沟通、融洽,形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容易形成一种积极发言的活动氛围,能有效推动组织生活目标的达成。4)有利于整合活动资源、全面开放,使活动能够接受社会监督和评判。这有利于不断完善党的组织生活,提高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活的生命力和凝集力。
基金项目:
本文系井冈山大学2008年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基层党支部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创新型研究” (编号:JR0828)。
参考文献:
[1] 高晓钟.论高校基层党支部的“组织文化”塑造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2).
[2] 王晓辉.关于党支部建在学生宿舍的实践和思考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2).
作者:
万良华 余友儒 傅秋仁,井冈山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