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构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探讨

2009-09-28 02:06魏孟田
大家 2009年12期

摘要:“心理素质拓展”项目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是大学生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时代要求。本文从这一角度来探讨设置心理素质拓展课程的分类模式构建及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以期为更好地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服务。

关键词:心理素质拓展 分类模式建构 课程的目的

马斯洛曾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又提出新的要求, 必须继续深化高校体育课改革。而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以及体育教师即担负着这一重任的顺利实施,因为体育教育专业人员在此教育培训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的研究便是从这是完善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顺应当前大学生心理-生理-社会健康的各方面要求的。由此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体验享受心理素质拓展项目带来的身心激荡的同时,也要掌握其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与培训师。在工作中充分运用其小游戏大道理的培训特点,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健康成熟的心理品质。

一、理论依据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高校体育课程要培养学生“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的运动技能目标;“十七大”对教育又提出新的要求,高校体育课改革必须继续深化。200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时数。

1.心理拓展训练计划的诞生

心理拓展训练计划是1971年以马萨诸塞州哈密尔顿韦恩哈姆高中校长皮赫为中心的职员们设立的。皮赫的父亲是加拿大多伦多昆斯大学的名誉教授,也是心理拓展训练学校(OBS)明尼苏达校区的创立者。皮赫受父亲的影响,也积极地参与到“心理拓展训练”活动中,并考虑到将心理拓展训练活动应用到学校教育的实践中去。但是“心理拓展训练”的课程过于严格而且还费时费钱,很难组织广大青少年参加。因此,他开始考虑是否可以将“心理拓展训练”的方法与现存的学校制度结合起来。他认为“心理拓展训练”这个词语给人很强的到大自然去的感觉,所以皮赫并没有直接使用该名称,而是从“给予人们无限扩展梦想的空间”的意义上选择了“心理拓展训练”这个名称。通过皮赫的努力,“心理拓展训练”理论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2.户外心理拓展培训课程的含义

户外“心理素质拓展”项目是针对人们在面对节奏飞快的工作效率和人际复杂的社会氛围,往往会造成很多社会人的思想保守、情绪焦躁、精神压抑、更为严重的是很多人承受不了压力会做出极端的行为而设置的一种体验式拓展训练,它是一种让参加者在不同平常的户外环境下,直接参与一些精心设计的程序,利用崇山峻岭、翰海大川等自然环境,运用独特的情景设计,通过创意独特的专业户外项目体验,让参训者在应对挑战时,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培训师的观察,运用心理学与现实的融合点,高度点拨、提升学员的感悟,使学员从体验中自我发现、自我激励、达到自我突破、自我升华的新颖有效的训练方法。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

1.满足新形势下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需求。

2.心理素质拓展作为一个新兴专业,运用体验式学习模式,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大学生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时代要求。

3.通过户外体验式心理素质拓展课程教学,有利于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因为当今“高素质”不仅指应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品质,而且应具备积极健康的心态、健全的心理素质。“创造力”不仅指应具备创造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具有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

4.使体育教育专业多元化,为本专业学生择业多一条途径。

三、“心理素质拓展”课程分类及模式构建

1.目前心理素质拓展项目分类

目前心理素质拓展项目分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在此基础上具体划分为四类课程,主要包括:水上课程;野外课程;场地课程;室内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户外场地,校园操场以及活动室等进行大型或小型的课外活动。

在以上心理素质拓展项目的基本特点及相关联系的基础上,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在体验中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掌握其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主要教学内容,最终为做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和心理素质拓展培训师打好基础。并且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培训计划,灵活实施教学。

2.课程模式构建

(1)心理素质训练学习圈的五个环节

课程遵循“体验式学习圈”理论设计和实施,“从体验中成长”。由真实的体验,激发实实在在的学习行动,追求实实在在的学习成功。

体验式学习圈的五个环节为:活动—发表—反思—理论—应用

具体要求如下:

活动:这是过程的开端。参加者投入一项活动,并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进行。这种初始的体验是整个过程的基础,它需要学员在完全放开的情况下,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

发表:有了体验以后,很重要的就是参加者要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

反思:通过一些对现实的浓缩、由专家精心设计的体验式培训课程,来检视自己的行为、引发思考、促进改变。

理论:在培训师的指引下,通过总结和深度沟通,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促使培训效能综合化、系统化、以期对工作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应用:最后一步是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而应用本身也成为一种体验,有了新的体验,循环又开始了。因此参加者可以不断进步。

(2)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

理论篇包括以下五部分。第一、心理拓展培训的发展历史。1)素质拓展培训的起源;2)何谓户外体验式拓展培训。第二、心理素质拓展培训基本理论。1)心理素质拓展培训的分类、培训方法;2)心理素质拓展培训的特点;3)心理素质拓展培训在团队建设中的运用。第三、心理素质拓展培训对培训师要求。1)培训师的个人素质;2)培训师注意事项。第四、心理素质拓展培训安全理念及器材的介绍。第五、心理素质拓展课程的编写与教学组织。

实践篇包括下面四部分。第一、体验场地心理素质拓展项目。1)高空项目:空中单杠,空中断桥,缅甸桥,双人天梯,空中链桥,合力桥,齐心协力,攀岩等;2) 低空项目:逃生墙,信任背摔,网中情援,铁索桥,螺旋梯,轮胎攀台等;3) 地面项目:沼泽求生,孤岛求生,勇闯雷阵,信任之旅,风火轮,无轨电车找朋友等。第二、安全器械使用。1) 注意事项;2) 项目讲解;3) 安全器械操作;4) 项目意义。第三、野外穿越(注意事项及相关野外知识)。第四、户外“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团队建设课程设计(1天)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慧丽.高校体育教育开设野外生存训练课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3):113-114.

[3] 尹林.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34):85-87.

作者:

魏孟田石家庄学院体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