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态美学的存在论审美观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进行生态教育和审美教育,树立起生态美学的审美观,使人自身的存在成为一种审美存在,那么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就会成为一种现实存在。
[关键词]生态文明;审美;存在观;生态人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等领域在工具理性和技术的过分片面的膨胀作用下,出现了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存的生态问题。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走向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社会现实和长足发展提出来的建设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如果能够树立起生态美学的审美观,那么促进人类文明持续发展和不断进步就不是空话,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有了新的维度。
一、生态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1、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但生态负担和生态破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威胁。如果不尽最大可能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很可能造成“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1]的严重后果。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目标和新要求。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让“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也是中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深刻反思,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
2、天人合一的审美存在理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相一致
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成果,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和走向科学发展的文化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审美理想与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要求是一致而统一的。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其中天人统一思想主要讲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天人统一是我国古代主要的审美理想,又叫“天人相应”、“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等等。这里面的天既指人格化的“天”,也就是上帝或神;也指非人格化的天,即就是大自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统一思想是与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联系最密切的一种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美学思想。天成了人类的审美对象和人类审美存在的关照。天人统一是人类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中国的儒道佛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审美思考。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了自然作为人的审美存在和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则肯定了人对自然规律的把握和利用;“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儒家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肯定天地万物的审美存在和内在价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3]道家思想同样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理想境界和审美追求。老子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早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在庄子看来,万物齐一、天人相通。他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就是主客体的相融。物化成为了我们的审美存在状态。老庄的这种天人合一审美存在思想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中国佛家更是把万物放在了与人类共同存在的高度来表达天人的统一相合。《涅槃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认为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包括自然在内的万物是有觉悟的存在。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
“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家“究天人之际”的基本思路,既是一种宇宙观,又是一种伦理观,同时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还是一种生态存在观。作为生态存在观,其基本要义就是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体,强调人类生存所处的环境要与人类共存共荣共发展。从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走向生态美学是生态文明建设对我们时代和文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3、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必先树立生态美学的存在观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转变和创新传统的发展思路和观念,必须牢固树立起生态美学的存在论审美观。有学者说“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学不是一门学问(甚至不应是一门学科),而是身临现代型社会困境时的一种生存论态度。”[4]美在关系,美在和谐。处理好人、自然和社会三者的关系恰好是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断追求生态美育和生态审美存在,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生态良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存在和共同发展,可以说生态美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殊途同归。
二、从生态美学走向生态审美存在
生态文明是一种社会经济的新的转型,社会经济的转型必然要求包括美学在内的文化也随之转型。同时,当今时代是文明与危机,希望与问题并存的时代,危机与问题集中起来就是人的生存状态的非美化。文化的转型和人类存在的非美化必然要求在工业文明时代理性主导下的美学理论进行必要的转型,走向生态美学,以适应生态文明新形势的要求。在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社会发展的今天,生态美学观念的确立更有了非常现实的意义。生态美学实质是一种存在论审美观,是在新时期改革开放与解放思想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美学观念,从根本上说,它是人类身临现代型社会困境的一种生存论态度。它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和谐为基础,突破了“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生态整体主义”原则。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生态纬度的存在论美学,它以人的诗意的栖居为其指归。[5]生态文明建设中最主要的还是要解决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和生态问题。生态问题的解决说到底是一个人的问题,也就是人的存在是什么样的存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如果用生态审美的存在论审美观,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活动,引导人的情感和天性健康发展,不断地进行审美救赎,追求真善美的最终统一,那么解决生态问题和生态危机就不是空话了。生态文明建设中,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的问题,即由传统社会的“经济人”转变为“生态人”,生态文明建设距离我们诗意地栖居也就不再遥远。
1、从“经济人”走向“生态理性经济人”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进展,工具理性和技术的膨胀使得人的全面发展被忽略,一批又一批“工具人”、“单面人”和“经济人”源源而出。“经济人”成了货币和金钱的工具。在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人类共识的新的生态时代,拯救人类,消除危机,我们呼唤“生态理性经济人”的出现。“生态理性经济人”不同于“经济人”。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尊重科学发展,重视人的动态的生命过程,重视人的善良的本性。“生态理性经济人”既尊重个体利益的正当性,又通过社会利益本位的价值观来引导、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他把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作为改造自然实践的价值标准,以维护人类社会整体利益作为环境实践的终极目的,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6]如果说工具理性和技术的膨胀导致了大量的经济人的普遍存在和人的异化,那么生态审美和生态美育则引导人类走出困境,走向审美存在。
2、追求生态审美教育
“要做到和谐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通过美育培养人,特别是培养生活的艺术家”[7],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生活的艺术家,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审美存在。生态审美教育是对普通审美教育——人类为中心的超越,它是引导“经济人”走向“生态理性经济人”的科学途径和道路。
所谓生态审美教育,它是以生态整体主义原则为基础,把生态原则提升为审美原则,通过生态审美实践,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情感,提高生态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它是一种直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的美育,致力于人格完善的美育。生态审美教育就是要强调在生态美学的存在论审美观指导下培养生态审美意识,树立生态审美理想,追求生态审美生活,走向生态审美存在。在日常生活中少点功利性,多点非功利性,不断培养生态审美情趣,让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成为我们的自觉追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树立起生态审美理想,不断追求客观世界内部的和谐、人际间关系的和谐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和谐。在自我发展中,培养审美能力,追求生态审美存在。
总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如果我们善于用发现美的眼睛、丰富想象力和准确的理解力发现生活中的美和美丽的生活,用我们自身的生态审美存在去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我们的存在本身和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审美的存在了。
[参考文献]
[1][2]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
[3]潘岳.生态文明的前夜[J].今日中国论坛,2008(1).
[4]刘小枫.《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序[M].知识出版社,1994.
[5]曾繁仁.生态美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观念[J].中国文化研究,2005.
[6]焦君红.从“经济人”走向“生态理性经济人”[J].理论探索,2007(6).
[7]丁永祥,李新生.生态美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何军民(1974-),男,甘肃民乐人,文艺学专业硕士,甘肃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讲师,主要从事美学和文化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