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对策刍议

2009-09-27 07:07刘富良程志生
世界教育信息 2009年8期
关键词:成因大学生对策

刘富良 程志生

[摘 要]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文章从社会、高校、毕业生等三方面分析导致这一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而正常择业和顺利就业。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心理障碍 成因 对策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急剧增长,据统计,我国2009年等待就业的各类大学毕业生高达千万人。同时,受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锐减,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面对如此残酷的就业竞争,遭到挫折和冲突后,部分大学生难免会产生各种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这又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就业与择业。所以,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分析研究,探索缓解或消除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常见表现

1. 追求完美、盲目求高的虚荣攀比心理

一些学生在求职时追求完美,要求用人单位能满足自己从工资待遇、住房、地理位置到发展空间各个方面的完美要求。还有一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好高骛远,将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和实力定位过高,对生活报以过于理想化的诉求,其结果要么屡受挫折,要么因为无法适应职业岗位而不得不重新就业。另有一些学生盲目攀比,一心要与同年级同班同专业的同学比试高低,结果在就业竞争中屡屡碰壁。

2. 焦虑、急躁心理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多数毕业生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焦虑、急躁的情绪。据笔者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经历过焦虑情绪的高达45%。他们既担心能否找到工作,又担心工作是否如意。这种急躁心理主要表现为:在就业单位没有最终落实以前,没有目标地四处出击,东奔西跑,病急乱投医,不能冷静客观地思考,情绪处于一种难以自制的急躁状态中[1];或在不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下草草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

3. 盲目从众心理

这主要表现在部分大学生求职时缺乏个人主见,人云亦云,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特长,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没有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盲目地追求所谓的高薪、高地位行业,或盲目地涌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

4. 自卑怯懦、悲观低就心理

因为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矛盾而导致的激烈竞争,无情地打碎了大学生的幻想。在多次碰壁后,一些意志品质薄弱、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面对用人单位较高的择人标准和挑剔目光,往往自生胆怯,望而生畏,不愿参加竞聘,也不敢与其他同学竞争。在求职遭受打击后,他们变得悲观失望,逐渐失去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动力,甚至“破罐子破摔”,丧失对就业的热情和希望。也有些同学因此走向极端,妄自菲薄,自我贬损,大大降低就业门槛,盲目悲观低就。

5. 愤世嫉俗、偏激攻击心理

由于在就业过程中遭受过不公正对待,有些同学心理偏激,愤世嫉俗,把求职失败归为社会不公,认为世上没有真理和正义。他们要么由此开始否定知识和能力,热衷钻营;要么从此开始对抗社会,产生一些偏激性攻击心理。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成因分析

1. 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急剧增长,在短短几年之内,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总量增加了近4倍。[2]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成为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瓶颈。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大量涌入,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需求已经饱和,这些地区存在着大量因竞争激烈而无法就业的闲置人才;另一方面,许多中西部偏远地区和艰苦行业部门却苦于招不到合格的专业人才。这就产生了一种结构性矛盾,即人才表面上量的过剩和实际上质的缺乏之间的矛盾。

2. 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偏见

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性别、毕业学校、学历等方面的偏见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客观上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产生。用人单位对名牌大学毕业生、高学历毕业生的偏好,剥夺了普通院校、民办院校及低学历层次毕业生参与公平竞争的权利。这种缺乏理性的人才高消费和用工陋习,加重了非重点大学毕业生、低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求职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使他们沦为就业求职的弱势群体,产生了焦虑不安心理和自卑心态。

3. 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变化

受外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把地域和薪资当作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在择业过程中爱慕虚荣、求闲怕苦,只注重经济效益、地域位置和社会地位,忽视个人才智发挥、事业成就和社会需求。而社会上存在的其它不正之风,也对就业工作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造成了一些大学生心态失衡。总之,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嬗变,导致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各种虚荣攀比、盲目求高的不良择业心态。

4. 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不足

由于长期实施封闭的办学模式,一些高校的专业划分和课程设置过于陈旧,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导致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的失衡,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导致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由此产生了就业困难。与此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还必须具有应对挫折等良好的心理素质。然而,一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5. 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滞后

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许多困惑和心理适应问题。如何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素质要求,认识自我个性特点,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就业竞争力及创业能力;如何使他们保持健康的择业心理、自信心、心理平衡和自我调节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明显滞后,具体表现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方面不完善,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单一,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上仍存在不少盲区与误区,忽视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评估和辅导服务工作等。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对策思考

1. 社会层面

第一,要加强政府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政府应规范就业市场,完善就业法规,改革劳动人事、户籍管理等制度,完善就业机制,疏通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实施人才储备政策等。同时,政府还应制定配套政策,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中西部就业,到非公经济组织就业,并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第二,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树立理性、科学的用人观,尊重每一位大学生的自然特性和人格特征,抛除对大学生性别、毕业学校声誉、学历等方面的偏见,广纳贤才,遵循人职匹配理论,做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为每一位应聘的大学生提供公开公平的就业机会。

2. 高校层面

第一,作为办学主体,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的接轨,并根据市场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合理的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以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二,高校应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择业方法和择业技巧指导,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就业职能部门应组织就业指导老师对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心理素质、职业倾向、职业目标、就业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试和科学分析,并根据他们的现实状况和目标需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制定求职计划和职业生涯目标规划,实施跟踪指导和服务。

第三,高校要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尤其要关注就业困难的弱势群体的心理状态评估和辅导服务工作。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机构,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克服并防止不良心态的滋生。[3]

3. 毕业生层面

第一,要学会自我调适,提高就业自信心。毕业生要善于寻找和发掘自身优势,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行业单位,勇敢接受社会的挑选,敢于用自己的实力同其他同学竞争,在竞争中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做到自立、自强、自重。此外,毕业生还要及时调整心理状态,不因一时的就业挫折和困难而悲观失望,要学会在挫折中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力,提高就业自信心。

第二,要加强自我素质拓展,提高就业本领。就业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胜出,关键要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有过硬的实力。大学生应当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主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就业技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业务素质,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竞争型、开放型、通用型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就业能力。

第三,要认清就业形势,正确定位就业期望。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树立理性的就业观,确立适当的就业期望值;另外,还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转变就业观念,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

参考文献:

[1] 陈腊文.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调适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3(总第535):83.

[2] 戴英.公务员考试逐年升温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EB/OL].内蒙古新闻网,2009-2-24.

[3] 廖立敏,刘富良.关注弱势群体 促进大学生就业[J].文教资料,2009,4(上旬刊):216.

(作者单位:刘富良,南京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程志生,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 陈 敏

猜你喜欢
成因大学生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走,找对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