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升华 楚 琳
[摘 要] 英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论探索、制度建设和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英国国家课程体系中逐步引入了ICT,这将进一步促进英国国家课程的发展与完善。对此次改革原因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我国课程改革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 英国 国家课程体系 ICT课程改革
信息与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融合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技术领域。所谓ICT课程,是指有效地分析、处理与呈现信息,模拟、检测与控制事件。它包括使用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解决问题,支持各种背景下的学习,理解信息技术对工作、生活和社会的影响等。[1]由于经济及国际发展趋势的导向作用,英国学校课程逐步将ICT的学习置于重要地位,以培养世界性公民,从而在科技及国家发展当中处于有力地位。英国一直在对ICT课程进行不断改革,其原因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挑战
改革英国国家课程体系中的ICT课程,全球化、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全球化始于上个世纪70、80年代,首先表现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伴随着金融市场的扩大,这体现为一种广泛的、不断扩张的世界性自由贸易经济。而推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通讯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与应用。我们将这种与技术革新密切联系,全球性的经济模式称为知识经济或信息经济。[2]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的内核是知识,外壳是对知识的把握和运用。因此,知识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以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在这种情况下,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知识的内涵,便已由工业化初期的“知识就是力量”,扩展为当今的“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等多重内涵。从经济发展的历史层面看,如果说农业经济依赖于土地,工业经济依赖于资本和自然资源,那么知识经济将依赖于知识,以及掌握并能够运用知识的人才,即人力资源。[3]知识经济需要教育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其中既包括对具备技术的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又包括对技术的不断革新的迫切需求。
教育在推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被纳入经济发展的轨道之中,并不断得以完善。与传统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帮助青年人为进入社会做准备不同,知识经济下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个人终身发展所需的能力和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这就从本质上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提出挑战,将使传统教育从模式到结构直至内容都发生一次全面的变革,直接表现在对青年人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青年人要具备更加广泛的知识和可以迁移的关键技能,这同样应该获得具体的培训,包括人际交往的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作和学习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国际化意识等。
在当前全球化自由市场的大环境中,个人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等因素往往决定了其在就业竞争中的成败。由于社会从未达到一个充分就业的理想状态,就业和工作机会的获得始终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和淘汰。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兴起后的新经济中,个人的学识和能力资本已成为参与竞争并获得胜利的前提条件。因而,提高学识与能力的教育,以及促进教育不断完善的教育改革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正如英国教育家史蒂芬·黑贝尔(Stephen Heppell)所说:“在技术引入学习领域的起初所面临最困难的问题是:就像教育一样,我们能用它做什么?但是现在,ICT的引入使我们真正能够无所不为,而更为困难的问题是:我们所期盼的教育是什么样?”[4]为了迎接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挑战,英国教育部门对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新技术即ICT展开了新的改革,希望借此推进和提升英国的整体教育质量,进而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进程。
二、国家课程的不断发展革新
20世纪80年代,随着欧洲一体化特别是教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加上公众对教育水平下降的不满,英国政府感到有必要向欧洲其他国家学习,实行国家统一课程。为此,英国政府启动了影响深远的国家课程改革计划,并随之进行了持续深入的调查和完善,旨在从基础层面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和能力,以迎接新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
1988年7月29日,英国国会通过了保守党政府于1987年11月提出的《教育改革法案》,该法案是继《1944年教育法》以来,英国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教改文献之一。该法案以法令条文的形式规定,从1989年起,英国所有公立中小学实行统一的国家课程,这在英国课程发展史上是一项重大改革,它改变了英国传统的课程方向。该法案规定,中小学要开设两类课程: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并针对每个阶段在每个学科里设置“学习内容”及“学习到达度水平”。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自《1944年教育法》之后英国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拉开序幕。为适应时代发展,英国政府又于1993年对国家课程进行了适度调整,包括:强调基础知识教育;裁减国家课程内容,增加多样性和灵活性;简化评价的范围和方法;建立统一的课程管理和协调机构;科学评判学校的表现。这次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1988年英国教育改革倡导国家课程带来的矛盾,为2000年英国国家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基础教育体制,提高中小学生素质,一直是英国政府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1999年9月,布莱尔政府颁布了新的全国统一课程,并从2000年新学期开始实施。此次英国全国统一课程改革集中反映了工党政府的教育政策导向。第一,政府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其中特别重视基础学力。这一点集中体现为重视对英语、数学教育的重点指导。第二,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学习社会的基础学力。第三,培养公民道德。鉴于近年来英国社会道德水平不断趋于低下,频繁地发生恶性犯罪事件,并波及学校安全问题,英国国民强烈呼吁提高市民特别是未来市民的素质。这些成为英国公民素质教育的直接背景。而更为根本的政策背景,则是布莱尔政府的目标,即加强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人才。
2008年9月开展的国家课程改革,是对本世纪初课程改革的补充和发展。此次改革将教育培养转向使学生的素质更切合当今世界的要求,其最大变化在于教育机会的改善,目标则是为提高教育和技能水平的学生提供课程,以帮助他们提高生活和社会技能,实践富有挑战性的目标,从而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世界。新课程优先发展的核心技能包括英语和ICT,其中ICT的改革与发展被提到了英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位置。
三、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推行
英国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尽量发展个人才能,并将这些才能加以培训,进而贡献社会。英国法律规定,家长必须确保年龄在5岁~16岁的子女接受全日制教育。在英国,约有93%的儿童在国立学校读书;其余则在一些公立或私立学校就读。英国政府为全国5岁~16岁的学生提供强制性教育。在13岁~16岁时,学生们进入独立学校(即类似于中国大陆的初级中学,台湾的国中及香港的中学)准备普通中等教育证书(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简称GCSE)考试,他们可以选择最多10个不同的科目。而拿到了GCSE的证书,也就标志着中学教育阶段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