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管理模式的再探索与实践

2009-09-27 07:07郑锐华
世界教育信息 2009年8期
关键词:育人模式创新大学生

郑锐华

[摘 要] 文章介绍了在大学生管理中尝试A、B、C、D、E五类不同的学生分类方法,探索、反思并总结了学生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中新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对大学生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育人模式 创新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大招生以来,逐步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这为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教育质量更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大学生群体也呈现出思想多元化、性格个性化、需求多样化、家庭情况复杂化等新特点。思想的自由、精神的独立、个人本位主义价值取向的过度膨胀,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思想中急需引导和辅导的主要问题。这要求我们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深入研究和分析学生呈现出的新特点,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提高学生管理效率上探求新途径,确立一种突破陈规、符合实际的创新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工作管理效率。

一、大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

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在主体意识方面,学生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倾向严重,学生个体的维权意识、公平公正意识、自主发展意识、自由意识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增强,大学生更加重视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的提高。这就使得我们在管理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能再以传统教育意义上的“抓两头,促中间”理念对学生进行划分和管理,而需要针对学生的新特点进行重新分类。

通过家访、查阅学生档案、和学生谈心、参加学生活动等方式,我们对西安外国语大学汉学院的355名中国学生进行了个性分析和综合测评,根据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差异,将学生尝试性分为A、B、C、D、E五类。划分原则大体如下。

A类学生:思想觉悟高,学习成绩优秀,积极要求上进,德才皆优,管理、组织、协调等实践能力很强。这类学生可做老师的助手。

B类学生:在学习、管理、个人才艺或自主自立自强某一方面表现突出,乐于参与集体活动。这类学生可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做同学们的榜样。

C类学生:思想、学习和各方面表现一般,没有突出特点,随大流。这类学生需要一定的引导和指导。

D类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他们需要老师及时的帮助和教育。

E类学生:问题严重的学生群体,如,患有心理障碍、思想认识有明显错误或不足的学生等。

二、分类指导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实践中,我们依据分类,尝试了不同的教育策略和指导方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 充分调动A类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提供发挥榜样作用的舞台和平台

这类学生是我们通常在教育过程中所指的“标兵”、“榜样”或“骨干力量”,引导好这部分学生,会为我们教育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帮助。针对这类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既重使用又重培养,既抓个人素质又抓模范作用,着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引导他们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在思想上积极引导;在工作上大力支持;在生活上体贴关心,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进步搭建平台,提供舞台。例如:鼓励其在团总支、学生会担任主要干部,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以身作则,在学院中树立正气和榜样。

2. 发现B类学生特长,用其所长,积极鼓励

这类学生是凸显个性的典型,几乎占到学生总数的1/3。对于这类学生,我们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他们在不偏离主导价值观的情况下,实现自身的理想和价值。针对他们的不同兴趣、需求和创造力,用科学的发展观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在个人理想、社会道德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形成准确的价值判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鼓励C类学生积极向A类学生学习

这类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随大流的“乖学生”,是让学校和老师都比较“放心”的“默默无闻”的学生。这类学生几乎占学生总数的一半左右,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人群。这类学生显得比较沉默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独立性强,有独自面对困难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种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不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流。对于这类学生,我们要给予特别关注和引导,首先要通过观察、谈心等手段,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巩固专业思想,明晰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目标,使他们能够正确评估自己,结合自身优势,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和计划。我们特别要利用A类学生的榜样力量感染C类学生,刺激这类学生要求上进的决心和信心,自觉增强不断追求进步的敏感性和使命感,提高专业素质和个人品格。

4. 关注D类学生的不足之处,积极、及时地给予必要的帮助教育和引导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群体,即具备基本的素质要求,但在某一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渴望和需要老师的帮教。对于这类学生,我们首先要注意发现他们的不足,并对这些不足进行分类。一方面,老师进行及时的帮助、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逐步提高他们的辨别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判断和选择,提高个人的反应力和判断力,在不断的总结与改善中学会独立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思想、学习上获得进步与发展。

5. 做好E类学生的帮教工作,是管理育人中的重中之重

E类学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问题学生,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指导和帮助。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有:厌学、旷课、迷恋网吧、精神萎靡、学习成绩差、思想认识极端、不善于交际以及患有各种程度的心理障碍等。

针对这一学生群体,既要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又要考虑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和他们的接受程度。要采取因人施教和不同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及时认识并纠正自身的缺点、错误,早日回归到大学生主流群体中。具体方法如下。

(1)根据学生的现实表现,对学生进行摸底和排查,建立问题大学生信息档案

学生入校以后,我们在任课教师、学生干部的协助下及时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进行摸底和排查,一旦发现学生的言行与问题学生表现相符或相似,就给其建立有关信息档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问题大学生”帮教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学生家长、与学生本人联系密切的直系亲属、朋友、班级或宿舍成员、任课教师、辅导员、学院及系领导等。帮教小组平时由辅导员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工作并直接受学院党总支的工作指导。

(2)对问题大学生实施人性化监护

在建立问题大学生帮教小组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或积极要求上进的学生与他们交朋友、谈心,对其进行人性化“陪护”或“监护”,用爱心、耐心、关心感动问题学生,在交流中了解其思想状况和心理活动,争取其向好的方面转变。同时也为帮教活动的开展做准备工作。

(3)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和帮助工作

在准备工作充分的基础上,安排党员、学生干部对其进行帮助和教育。如果工作效果明显,在观察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将这些学生从“问题大学生”名单中排除;如果帮教的效果不明显,则需要学生家长、辅导员、任课教师、学院领导等做不同层面的、不同阶段的、深入细致的、耐心的思想教育和帮助工作。

(4)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采取弹性的教育策略

要转变问题大学生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认识和自我调节的过程。“弹性”管理策略就是给学生认识、改正错误的时间,注重教育方式和方法,不给学生承受不了的压力。

(5)对患有轻微心理障碍的问题大学生采取专业治疗

对于患有轻微心理障碍的问题大学生,学校的做法是及早发现并通知家长。病情轻者,建议其家长或亲属来校陪读;病情严重者,建议到专门的医院进行心理咨询和医学治疗。不能坚持上学者,学校在保留学生学籍的前提下,允许其休学治疗或回家调养等。

三、对分类指导方法的反思总结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科学技术日益国际化,高等学校在大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应大力培养大学生的交流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应逐步完善并建立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机制,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特点和新情况。为此,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育人模式有以下反思总结。

1. 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基础,大力开展心理健康与成才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不能回避且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支撑,大学生不能成人,更不能成材。

2. 在培养和管理学生方面必需处理好几个统一

在培养和管理学生方面,我们要处理好专业学习与实践能力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个体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自我管理与被管理的统一和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等。通过这几个“统一”,促进学生学、思、行的真正统一,使他们不断完善自我修养,增长才干,为迎接社会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3.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全面提高工作效果

个性突出、自我意识强烈和整体可塑性强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特点。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敏锐观察学生个体“点”的变化以及群体中“面”的特征,尤其要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个体差异表现突出的学生,要重点关注,尽量避免因主观判断出现偏差而造成工作失误。

参考文献:

[1] 戴淑芬.管理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4.

[3] 程正方.管理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5.

[4] 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6.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汉学院)

责任编辑 邓明茜

猜你喜欢
育人模式创新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