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眼看世界,“国货”无国界等

2009-09-27 07:07罗书宏等
中国对外贸易 2009年8期
关键词:国货政府经济

罗书宏等

开眼看世界,“国货”无国界

罗书宏

今年2月中旬,美国国会通过了《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其中“购买美国货(Buy American)”条款引发了广泛的争议。随后新华社发表评论抨击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中有关“购买美国货”的条款,称贸易保护主义是伤害穷国的“毒药”。在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等九部委联合发文强调,在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的招标中,政府投资项目属于采购的,应当采购本国产品。这个被国外媒体称为“买国货”的条款颁布后,立即遭到了西方媒体的“围攻”,纷纷指责中国搞贸易保护主义。

既然中国的政府采购条款中明确要优先购买国货,为什么我们还要指贵美国制定的“买美国货”条款?到底以什么标准来判定某公司的产品是否属于本国商品?7月17日,由商务部研究院举办的新世纪全球公司系列讲坛第七讲专门就这个话题进行了一番热议。

九部委通知是既有法律的同意复指

虽然媒体对这件事情的热炒仿佛告了一段落,但是对这个政策的来由实际上很多的炒家本身仍不是特别清楚。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的副所长蒋姬博士表示,早在2003年中国就出台了一个《政府采购法》,第10条当中明确规定了用政府的财政资金来采购的工程产品和服务都需要采用本国的产品,即俗称的“国货”。同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其相关配套政策也提出,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国产设备采购比例一般不得低于总价值的60%。

而引起全球极大关注的九部委联合通知,即在6月下旬出台的《关于印发贯彻落实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在这个冗长的通知内容中,其中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政府投资项目属于政府采购的,除需要采购的工程、货物或者服务在中国境内无法获取或者无法以合理的商业条件获取等法定情形外,应当采购本国产品。

蒋妲表示,一条只是对已有法律的同意复指的规定会引起轩然大波,反映了政府某些职能部门国际政治敏感度不高,在现在的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发布,才因此引起普遍的误读。

概念清晰,识别难

那么究竟什么是“国货”呢?

在本次论坛上,来自国际关系学院政府采购研究所的一位博士对何谓“国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关于“国货”的界定标准,现在国际惯例标准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原产地标准,这个标准的精髓主要是两条:其一,制成品产品组件来源的50%是本土的,其二,是事实加工在国内进行。“购买美国货”条款适用于这种情况;第二种是公司注册地的标准;第三种是产品专利注册地标准,主要针对高科技产品领域,比如Windows的软件专利是在美国注册的,尽管微软也有中国公司,但是主要的钱还是被美国的团队赚走了。

但是清晰的概念不一定能清晰地识别出“洋货”还是“国货”。比如,在可口可乐并购汇源一案中,很多人跳出来反对,提出要支持民族品牌。但是汇源到底是不是中国的公司?在当时商务部的官员就公开表示,汇源集团是开曼群岛注册的,这只是两家外企之间的并购。

“事实上,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民族工业已经转向全球经济,跨国公司在向全球公司转变,一个产品中早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要想界定是哪一国的产品是很难的。”这位博士说。

是“各国制造”而非“中国制造”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王志乐认为,中国人在讲国货时,首先就不包括国外公司的产品,甚至还排斥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产品。他表示,中国要刺激经济,希望多买中国自己的产品,这是可以理解的,同时如果“国货”是一种宽泛的理解,包括外资企业产品,那买国货就没有什么问题,外国企业也不必紧张。

王志乐表示,由美国人首先提出的“中国制造”是不对的,现在这个时代应该是“各国制造”。比如美国顾客购买的“中国制造”产品,有很多是由美国、日本和欧洲等企业的零部件组合而成的,更为准确的应该是“各国制造,中国组装”。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已经很难区分什么叫国货了”。王志乐说,实际上包括起草“购买国货”的九部委也拿不出一个准确的概念来,应该尽快出台解释什么叫国货,以平息市场争论。

“這种全球产业的出现使得我们看产业的角度也得变。”王志乐认为,在资本,股权全球流动、相互渗透的全球化时代,纯粹的民族工业已难以生存和发展。“中国必须有个思维创新,从过去民族工业的思维转到全球经济的思维,要想发展民族经济,关键是融入全球产业链,在全球产业链中发展和提升。”王志乐指出,中国发展到现在应该用更开放的心态看待世界。

中国经济不是回暖是“发烧”

方宁

“什么是回暖?到底是发烧还是回暖?我给你们解释这个名词,下次你儿子发烧的时候,你跟老婆说,不要紧张,这不是发烧,是回暖。”8月2日,著名经济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在海口演讲时,以此来说明中国经济是否回暖。

郎成平认为,中国除了所面临的金融海啸之外,还面临一个别人没有的问题,就是制造业危机。而制造业危机的表现,就是2006年的股市泡沫、楼市泡沫,本质就是告诉制造业出了最大的问题,当时整个市场一片火热,对危机缺乏认识。

“06年发生了股市泡沫、楼市泡沫、通货膨胀。当时除了我之外的所有学者都说这是由于经济发展太成功了老百姓更富裕了'所以大家才有更多的钱去炒楼、炒股、买产品。他们把股市泡沫、楼市泡沫、通货膨胀统统归纳为一个名词叫‘流动性过剩。”郎咸平说,“我认为这是由于06年我们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家面临的投资环境已全面恶化,因此,制造业的企业家就把应该投入到制造业的钱,拿去炒楼、炒股,从而造成股市泡沫、楼市泡沫、通货膨胀。当时由于只有我一个人持这种观点,06年至07年,政府听从部分学者建议,判定泡沫经济是流动性过剩,所以继续强化宏观调控,07年六次提高利率,而每次提高利率带来的却是股价上涨。按道理上调利率应该打击股市才对,为什么不降反升呢?因为每一次调高利率就是进一步打击了投资经营环境,所以就有更多的制造业不投入制造业了而去炒股、炒楼。从08年8月份开始,中央政府做了180度大转弯,推出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但为时已晚。”

郎成平说,金融海啸来得快但去得也急,美国在今年第一季度就已经摆脱了险境。但制造业危机的特点是来得非常慢,慢得让人几乎感觉不到,可来了就再也不会走,只会慢慢地腐蚀整个经济。“最后,郎咸平问:“谁能告诉我,06年下半年至今,面临的投资环境是逐步改善还是更恶化了呢?”

出口反弹、投资减速和政策含义

马骏

今后十二个月内中国经济的增长来源将出现一组十分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第一,出口增速将出现强劲反弹。估计出口同比增速会从目前的26%上升到明年年中的5%以

上。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很可能从今后1-2个月的同比40%以上的峰值回落至明年夏天的10%左右。在这一阶段,由投资减速带来的环比经济增长的“二次下行”是经济的健康调整,有助于防止过热、通胀和泡沫,是削减过剩产能之必需,不应该通过加码刺激政策来阻止这个调整的发生。

出口反弹

中国出口增速的反弹,主要是由G3(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从低谷回升的拉动。我们预计,G3的GDP增速会从目前的年率3%上升到一年以后的1%,即上升四个百分点。另外,根据过去15年的统计经验,G3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推动中国出口增长7个百分点。因此,在此期间中国的出口增速将提升约30个百分点。

这个预测,并不要求对G3的预计过分乐观。事实上,我们对G3的预测还低于市场平均。我们对G3经济从低谷反弹的预测只基于以下要求:企业库存水平趋向正常化,消费者对恐慌性削减开支(如对汽车消费)的修正,和目前已经出台的刺激政策;这个预测不要求G3消费和生产活动回升到危机前的增长潜力。另外,我们预测的中国出口增速回升30个百分点,只要求其增长速度在明年年中达到5%左右,远低于过去20-30%的增长速度。

投资减速

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前景,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第一,关于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约占整体固定资产投资的25%),预计将在未来一两个月内见顶,届时增速为同比60%左右,但此后一年内估计将明显降低至10%或以下。主要原因是政府的项目审批已经在去年四季度见顶,新增银行贷款在今年首季见顶,各种迹象表明新开工项目涉及的金额在今年二季度已经见顶。这个情况类似于1999年刺激政策带来的政府投资增速达到峰值以后的大幅下降。

我们认为,四万亿方案之后没有必要再继续大幅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估计今年二季度年化的环比GDP增速可能达到18%,为历史最高,并大大超过了保“8”的目标)。如果继续加码,会进一步加剧中期的通胀压力、银行的坏账风险、资产泡沫和产能过剩。

第二,制造业和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整体固定资产投资的43%),预计也将从目前的同比增幅29%大幅放缓至明年中的10%左右。

我们从对许多企业的调研中发现,制造业和矿业的产能过剩,很大程度是结构性的,目前的需求反弹远远不足以消除产能过剩。产能过度扩张是过去多年来由于美国的过度消费、国内的房地产泡沫、人为压低的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成本造成的。这些以前支持产能扩张的因素以后都难以为继。政府的刺激政策,也只能暂时吸收部分过剩产能,但随着刺激政策作用的弱化,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将重新浮现,有些甚至会更为严重。国际经验表明,产能过剩增加10%,要求企业投资增速从20%下降到25%。

第三,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23%),估计会从最近的同比增长5%上升到12个月后的25%左右。但是,房地产投资的上升只能抵消政府主导投资放缓的一半。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预计总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在未来一、两个月升至同比超出40%的水平,但此后12个月将持续回落到10%左右的低谷。经济和投资含义

上述分析蕴含着若干对整体经济走势和金融市场的含义:

1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其实远比出口重要,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大幅回落,很可能導致经济增速二次下行,使经济复苏呈现W型。2随着固定资产投资放缓,某些原材料和其它投资品的需求和价格可能出现调整。

3出口相关行业(包括出口商、出口服务、集装箱航运、码头),随着出口增速大幅反弹,它们的表现很可能优于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

4出口导向型的亚洲经济体,如韩国和台湾,在今后十二个月内的经济增长和盈利的回升速度很可能高于主要由投资拉动的中国大陆经济。

5刺激政策应该也很可能逐步从支持投资转向刺激消费和科技,从而对消费、新能源和科技板块构成支持。

环比经济增长二次下行是“健康的调整”

许多人问,如果经济出现二次下行,政府是否应该再度推出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方案。笔者的观点是,根据我们对经济走势的预测,即使出现二次下行,也没有必要大幅加码刺激政策。理由如下:

第一,我们估计,今年二季度,如果按统计局研究人员的预测,同比经济增长接近8%,则年化的环比GDP增长就将高达18%。这个经济增速的飙升反映的是过去八个月内力度巨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在达到18%之后,从技术上,和从项目审批周期、企业投资趋势等几方面判断,增速都将回落。我们估计在三、四个季度之内,年化的环比增速可能回落12个百分点,到6%左右“二次触底”。如果继续保持18%的年化环比增速和支持这个速度的货币和财政的扩张力度,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经济过热、通胀、坏账、资产泡沫和大起大落的风险。因此,二季度之后出现环比经济增长二次下行是一个健康的调整,不应该用加码刺激政策的手段来阻止二次下行的出现。

第二、三季度之后如果出现投资下行,其中一个原因是制造业和矿业企业为削减过剩产能而放缓投资增速。这种投资减速是正常的和健康的,没有必要也不应该用继续加大政府投资的措施来阻止这种调整。历史经验表明,靠政府投资来拉动需求只能在短期内减少产能过剩,永久依赖政府投资拉动的财政成本巨大,也无法持续。大部分企业在政府投资减速之后,最后还是需要通过削减过剩产能来恢复正常产能利用率。换句话说,企业投资放缓是迟早的事,用加码刺激政策来拖延企业的调整只是将短痛变成长痛。

第三,假设出现二次下行,年化的环比增速从18%下降到下次低谷的6%左右,社会稳定并不至于成为大问题。去年四季度,年化的环比GDP增速降到了1%左右,也没有出什么大事,如果下一次见底在6%左右,更不应该过于担心。另外,即使有必要采取措施应对二次下行带来的新的失业压力,完全可以用为失业民工和学生直接提供失业补贴的办法来保稳定。用这个办法覆盖500万人的失业,其财政成本不到靠基础设施投资创造500万人就业的十分之一。

陈志武:中国经济复苏的代价太大

陈志武

我对中国经济在结构上比较担忧。中国经济整体上已经开始复苏,但是这个复苏的代价很大,特别是结构性代价太大。换句话说,我们在危机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不仅没有帮助改良经济的结构,反而使我们过于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相比危机前走得更远,更不利于国内需求的增长。

还有一个潜在的问题是,我觉得中国的通胀已经在发生,而不是未来会不会发生的问题。央行和国务院在银根和信贷方面多少要开始考虑刹车,当然也不是完全刹车,但是在发放的金额和审慎的程度方面必须做出调整。

至于美元方面,我认为,中国要完全减持或者是降低美元资产到不太重要的地步,可能性很小。这绝不只是纯粹为了帮助美国减轻金融危机的冲击,帮助美国借到更多钱来刺激经济,也是为了另自身的投资理财需要。

当然,考虑到美国还要发行更多的国债,在未来美元贬值的可能性很高,而通胀压力在明年也会不小,所以中国应该尽量减少持有美国国债的比重。与此同时。外汇储备更多地可以去购买其他的美元资产,包括股票和资源类产权,甚至是房地产公司和房地产基金,这样的话,一方面让中国外储的大头继续投在美元资产上,同时又可以让我们的美元资产投资组合降低美国国债的比重。

猜你喜欢
国货政府经济
国货新生
消费者心目中的“国货”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国货之光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经济
怀旧时尚国货经典推荐!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