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畅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共青团则是创造、发展企业文化的主力军。本文从构建共青团文化的三大体系、构建企业文化的新型工作网络体系、构建青年文化服务体系,三个角度来浅略探讨如何更好的发挥共青团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作用,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效
关键词:共青团企业文化 建设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我国建立和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随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的竞争由资本积累的竞争到人才竞争,由人才竞争到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企业的发展来源于对企业精神的认同和共同的价值观。一个企业真正有价值、有魅力、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不是产品,而是它的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一个企业创造优秀、独特的文化已成为企业走向成功的标志。企业成功也已由产品制胜、经营制胜发展到企业文化制胜,并在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优势。
二、共青团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青年和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必然的和本质的联系。和其他群体相比,青年有着更多接受企业文化影响的基因,也有着更高创造企业文化的天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可以说,青年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群体,青年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青年组成的共青团,是企业中思想最活跃、最少保守观念、最多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在企业的科研、生产、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所肩负的使命神圣而光荣。共青团是党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是执政党的青年组织,是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组织,引导青年是共青团组织思想性、政治性的集中体现。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做好引导青年工作,是党对共青团的一贯要求,是党赋予共青团的光荣任务,是共青团组织属性的必然要求。
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团组织的工作重点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着力提高广大团员青年的素质,并把他们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产权关系和治理结构的变化,对企业团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政治工作的领先属性,要求共青团工作走在前;思想意识的多变性,要求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并不断创新改进,要求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渗透于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和企业文化的传承。因此,共青团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三、如何发挥共青团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努力构建共青团文化的三大体系
首先,在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青年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时代特征日趋明显,这些都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共青团组织首先要着眼文化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始终保持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努力建设德育文化、科技文化、娱乐文化三大文化体系。
其次要建设以创新性为特征的企业科技文化体系。以培养青年职工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为宗旨,通过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业创新教育,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使青年职工的创新意识得到启迪,创造能力得到锻炼,创业观念得到确立。
第三要建设以健康向上为特征的高品位企业娱乐文化体系。把提高青年职工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的“知识型”文化活动、提高青年职工专业技能和身体素质的“竞技型”文化活动和陶冶青年职工思想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艺术型”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品牌,使娱乐文化不仅仅停留在娱乐层面上,而是呈现出高品位、综合性、立体化。
(二)努力构建企业文化的新型工作网络体系
共青团组织具有鲜明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工作优势,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共青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加强青年职工文化阵地建设、青年职工文化队伍建设、青年职工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入手,围绕优化企业文化建设环境,坚持共青团实践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与文化育人的有机结合,构建起青年职工文化工作的新型网络体系。
第一,巩固青年文化四大阵地建设,夯实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要巩固共青团阵地建设,努力把团组织办成团干部的培训中心和青年职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中心、职工素质拓展中心和青年工作研究基地,使共青团由单一功能向兼具培训、科研、实践、服务等多种功能拓展;巩固青年职工组织阵地建设,将全体职工纳入共青团的组织体系、资源体系、活动体系和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团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互动作用和参与作用;巩固职工实践阵地的建设,以青年志愿者行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不断深化实践育人的理念,完善实践育人的机制,开辟实践育人的新途径,更好地发挥实践育人在青年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巩固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努力按照“思想教育的阵地,素质培训的基地,对外交流的窗口”三个目标加强团活动中心文化活动阵地的建设,使之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青年职工学习的平台、汇集信息的终端、青年职工交流娱乐的舞台和共青团服务青年的俱乐部。
第二,加强青年文化五支队伍建设,提高企业文化建设队伍的素质。加强专职团干部队伍建设,引导专职团干部快速实现从单一服务型向学习型、创新型、专家型、服务型等综合型的转变;加强青年团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青年团干部在职工“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深化“理想、责任、作为”教育;加强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以“管理工作规范化、考评工作机制化、服务工作特色化、基础工作职能化”为目标,全面推进志愿者的“队伍、组织、项目、机制”四大建设,逐步形成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社会化、长期化、阵地化和广泛化;加强企业文化队伍建设,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一支由专家教授、知名人士指导,以军乐团、艺术团等为基本力量的高层次企业文化建设队伍,引导企业文化向高雅性、科技性、大众性、开放性方向发展;加强团标兵队伍建设,以青年职工中优秀共青团员、各类荣誉的获得者、积极从事科技创新的职工为基本力量,加强共青团标兵队伍建设,以确立学习榜样,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第三,注重基础建设,不断提升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坚持“三基”,重点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活动作为工作突破口,广泛有效地把青年特别是游离在团组织之外的青年覆盖起来;着眼于影响全体青年,要把青年中带有普遍性、共性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即:活基层。就要强化“基层第一”观念,充分体现面向基层,尊重基层,服务基层,强化基层联系制度。坚持团的会议开在基层,工作做在基层。开展后进团支部包保,抓好团支部建设。坚持探索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尝试探索团支部联合开展活动等方式,强化沟通交流,活跃基层团的生活,提升基层团员青年凝聚力;开好与团支部内部青年的见面会,及时吸纳青年建议,营造团员青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浓厚氛围。提高团员参与程度,提高基层团组织的服务能力,使团的各项工作和任务落实到支部。及时调整充实不合格的基层机构或选举产生新的基层团支部机构,加强团小组建设,把积极上进的团员选拔到团小组长岗位上来。强基础。就要要坚持团的“三会一课”制度,巩固共青团工作的基础,创新团的组织体系、运行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巩固共青团事业发展的根本。一方面狠抓团员队伍建设;一方面吸引青年进入团组织,发展新团员,加大团青比例的考核力度,同时不断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更好的服务青年成长。紧紧围绕矿井经济建设中心任务,优化载体,创新思路,建设和谐型、学习型团组织,稳步推进团的建设。特别要做好团组织与团员青年的动态联系和关注。固基本。就要切实履行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根据青年特点和工作需要,适时建立青年组织,分解团的工作压力,拓宽工作手臂,扩大工作影响。加大考核力度,发挥书屋的知识传递作用,专门组织团干部专题学习论坛,定期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和团情测试,促进团干部学习和进步,加强团干部选拔任用和培养,调动团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注重共青团工作的事业化、实效化,叫响共青团品牌,扩大共青团影响,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依托党支部建设,建立有效的机制,把团的考核纳入党支部建设。
(三)构建青年文化服务体系,增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效
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诚心诚意为青年职工健康成长服务作为共青团做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竭诚为广大职工服务。把企业文化建设与解决职工思想问题、实际困难结合起来,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所感所受,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切实把握青年职工的思想实际,真心实意地为青年的生活、学习排忧解难,使企业文化建设更有针对性。建立起企业文化保障体系,从组织、制度、经费、队伍、机制等方面不断加以完善,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既要发挥自身优势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又要广泛吸纳和整合社会资源,增强服务能力,拓宽服务渠道和空间。加强企业文化信息网络体系的建立,运用影视、网络、短信等现代传媒服务全体职工,增强企业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综上,新时期企业共青团的工作要继承和发挥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在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要大胆开拓,拼搏进取,勇于创新,在服务大局与服务企业职工的有机结合中推进企业共青团的全面发展。团组织要全方位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将青年的价值观与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融合在一起,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软实力,形成企业的精神支柱;要牢固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关心青年成长,反映青年呼声,维护青年合法权益,促进形成和谐劳动关系,同时积极引导青年在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争当先进;要积极协助党政做好企业稳定工作,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及时掌握、疏导、化解青年中的不稳定因素,为加快企业发展创造和谐的内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