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为主的信息技术日臻成熟的今天,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后,随着我国现代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各地办学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各科教学当中,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也不例外。那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信息技术备好课。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师可以在任何一个多媒体网络相连的地点备课,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查询和收集存放在图书馆等地的资料,调阅资料库中的多媒体材料、视听素材,然后在计算机中进行组织和规划,制定教学策略、编写教案、设计教学版面。由于教师收集信息速度的提高,使得教师不断地更新许多具有时效性的教学内容,开阔了眼界,增加了知识面,始终站在教材、教法研究的前沿,避免了一本教案教多年而毫无改变的尴尬境地,同时,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网络与同行交流意见,商榷教学策略,信息技术运用给教师备课带来了许多便利,也提高了教师备课的效率和质量。
2.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是整体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选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及学习兴趣,达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如我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采用了刘欢的《大河向东流》MTV片子,让同学们在高亢、激越的乐声中,在充满豪情、豪迈的情景中细细地体会像鲁提辖那样的英雄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浩然正气。
3.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景。
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需要恰当地选用信息技术手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要以提高学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为目的,信息技术在视、听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形象性、人文性、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因此,语文课堂上的信息技术手段的选用不应该是固定、刻板、单一的模式,我们要深入分析各种类型的课文、各种知识和技巧的教学特点,恰当选用。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认知,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无疑会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参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如我在教《沁园春·雪》、《春》、《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文章时,把所写景物的VCD或图片资料放映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由此时、此景产生与作者一样的感情。在教《出师表》时,我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将有关《出师表》的相关图片、声音和影视、资料一并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就在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中达到了了解人物和相关故事,体会诸葛亮鞠躬尽瘁的高风亮节等教学目标的目的。
4.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导。
师生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中的网络系统,使视频、音频信息在师生间双向传递,当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可以通过网络以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发送给教师,实现师生间互通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做作业和批改作业时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还可以由优等生给潜能生辅导,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运用信息技术注意的问题
1.要实现现代教学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统一,充分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找准最佳切入点。
现代信息技术无论多发达,毕竟只是辅助教学,只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种主要方式,而不是教学的根本内容。语文教学的根本内容还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滥用信息技术,更不能完全否认传统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找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最佳切入点,一定要考虑教材内容,考虑学生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忌哗众取宠,不注重实效。
2.听、说、读、写能力要均衡发展。
要留有相当大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实践、思考、消化、吸收,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时要从语文教学的整体上进行通盘考虑,合理分配时间,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均衡训练与提高,不要一节课只去围绕一、两个问题比较来比较去,看似课堂上热热闹闹,其实学生什么也没学到。
3.注意发挥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有知识点的传授、反馈,更有师生间感情的传达与交流。我们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和明显的写作意图,加上语文课堂本身就要求教师要用强烈的感情表达来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产生共鸣,运用信息技术后,或许会使师生间缺乏能动的感情交流,教师往往用课件的演示代替讲,用先设计好的课件流程代替教师引导,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神圣的职责和光荣任务,我们应当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探索与实践,力争能有一个大的飞跃与突破,这也是笔者写作此文的初衷与目的。
赵松玲,教师,现居河南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