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周熊
美国海边的居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电影《群鸟》中所展现的一幕:空中的飞鸟简直都发疯了,它们冲进家中,撞击电线,在窗玻璃上撞死,攻击行人,许多鸟抛尸在大街上……类似的场景如果说不是每年都有,那也是几年出现那么一次,而且不仅仅是美国,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屡见不鲜。比如说,今年在拉托维亚的首都里加的大街上就发现不少海鸥和信天翁的雏鸟,它们往车轮底下钻,往车窗上撞,全然不顾及有生命危险。印度贾金加村的村民每年也都有幸看到这种场景:有40多种候鸟在当地一个山谷里进行集体自杀。那个山谷也因此获名“死鸟谷”。而且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场景多出现在候鸟迁徙期。
大自然难解之谜
对科学家来说,飞鸟的集体自杀是大自然的一个难解之谜。当今一个最通行的说法是:鸟类之所以会集体自杀,主要是因为地球磁极的移动使它们看不准定向标,因为它们基本上都是照定向标来确定自己飞往温暖国度和返回的方向。
有些鸟类学家倾向于把鸟类的集体死亡说成是偶发事件。比如说,像今年出现暖秋的情况下,不少飞禽都不急于飞往南方,它们在家乡也过得不错,不愁吃,也不冷。可后来天气突然变冷,于是才开始大批迁徙。在这匆匆忙忙的飞行过程中,由于在相对自己生物钟的北方待的时间过长,难免有些张皇失措。于是发生集体性的精神变态。
是死亡链在作祟?
在通过对美国沿海水域的生态环境进行研究之后。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说法。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海洋研究所的拉斐尔·库杰拉教授对Pseudo-nitzschia australis藻类进行了研究,该藻类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变得带有毒性,分泌出一种能使记忆丧失的毒素。这位美国人记起来了,希区柯克拍摄的惊险影片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海鸟,他因此便得出一种假设,毒素一旦进入动物体内,便会使它们做出一些反常的举动来。
俄罗斯南北极研究所科研人员、鸟类学家玛丽娅·加夫里洛也确信,毒素是通过消化链进入飞鸟的体内。也就是说,虾蟹以藻类为食,这些虾蟹然后又被软体动物和小虾吃掉。后两者后来又成为鸟类的食物。
再说这不是什么普通的毒素,而是一种能毒害神经的毒素,它首先会伤害神经系统。这种毒素正像大部分的毒物,都存在一种所谓的“剂量一效果”联系,小剂量只会引起轻微的病征,比如说行为的可逆性改变或短时间的失忆,而较大的剂量则会招致严重的、不可逆转的后果。临界剂量则会招致死亡。据玛丽娅·加夫里洛说,其中毒后果同鸟类丧失理智后的举止一模一样,其中就有行为失常和在空间迷失方向等等表现。
海鸟除了虾蟹和软体动物却不再吃别的食物。那是不是就说藻类的毒性是非常少见的现象呢?俄罗斯科学院希尔绍夫海洋学研究所生态学和浮游生物分布实验室主任米哈伊尔·弗林特对此有他的看法。他认为现在只知道一些细胞内经常含有毒素的藻类,但这种藻类非常少见。除了它们之外,海洋中还有浮游植物,它们只在特定条件下带有毒性。其中就有臭名昭著的Pseudo-nitschia。
海洋中的奥秘
到此似乎把问题已经弄出了个子丑寅卯,可米哈伊尔·弗林特并不急于表态支持拉斐尔·库杰拉的观点。在他看来,人们在改变沿海地区的生物状态和有机物程度的同时,也促使浮游植物发生重大改变。不过他又认为,气候对自然界施加的影响远比人类大得多。原来,这些原先安全无害的藻类转眼变成全身是毒的怪物并不只是沿海地区独有的现象。据米哈伊尔·弗林特说,大海里也出现类似过程,人们只是对此毫无所知罢了。更弄不通的是:鸟类在从北向南迁徙过程中,它们还怎么来得及去大谈那些中了毒的虾蟹和软体动物?再说,有些飞禽甚至在还没飞过大海上空之前便已经有了反常的举动。由此看来,很可能是不只藻类能改变鸟类的行动?然而,这种鸟类丧失理智现象的答案无论怎么说都只能在大海中才能找到,所以拉斐尔·库杰拉的假设看来又是对路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