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东
毫无疑问,当今全球一切重大的变革力量几乎都来源于互联网。互联网作为变革的源泉,最大的亮点就是: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互联网新的应用中心,并且以此完成中国崛起的全过程。这个角度,将比目前主流学界和舆论所参照的政治和经济视角更加可靠和准确。
站在这个角度,让我们认真审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中国社会大变革的风暴,就别有意义。
过去15年,美国始终是全球互联网创新的源头,也是创业投资的中心,更是应用的驱动力。但是,这个局面开始从此变化。而在2008年,中国互联网十年修成正果。
可以说,2008年是中国互联网发展一个里程碑的年份,也是全球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全新里程碑。我们可以用两个代表性的数据来说明:一是根据英国著名市场调查公司Point Topic,到2008年8月,中国和美国各自拥有7800万高速宽带线路,由于中国用户增长是美国的两倍,所以中国从此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宽带市场。另一个数据是更受人关注的网民数据,2007年底中国网民达到2.1亿(CNNIC),而同期美国网民约为2.16亿(尼尔森)。到2008年3月,中国网民达2.285亿,超越美国的2.171亿,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网络用户群体。而考虑到中国家庭和人口数量是美国的3倍以上,而中国目前的互联网普及率仅为16%,美国为70%。
1995年,北美网民占全球网民的比例高达65%,远远超过半壁江山,而中国网民的比例低到不到全球的1%。而到2007年底,中国网民数量的比例上升到了16%,与北美的比例开始旗鼓相当。而再考虑到,北美的手机用户占全球用户不到8%,而中国手机用户已经占到全球比例的16%以上。以中国绝对领先的手机数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取代美国,作为全球互联网的应用中心已经成为现实,而且再也不可能被人超越。
天平的倾斜不仅仅是数量上的。中国网民从2000万到2亿,用了大约7年时间。根据互联网实验室研究,仅仅4年之后,中国网民数量将超越6亿大关,网民规模将是美国总人口的两倍。从2000万到2亿,主要还是中国互联网应用的简单量变过程,而从2亿到6亿,不仅仅是量变过程,更是质变过程:因为这意味着中国主流消费群体几乎全部上网,意味着互联网普及率在大城市开始靠近发达国家水平。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领先的宽带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将不仅仅改变全球高科技产业的竞争版图,也将重新塑造全球互联网应用和经济发展的力量格局,还将改变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而这场深刻的变革不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未来几年之内就即将发生的现实!
“下一个3亿网民”将演绎变革风暴
根据CNNIC最新公布的调查数据,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3.38亿,宽带网民达3.2亿,占总网民数的94.3%,手机上网用户达1.55亿。中国作为全球互联网第一大国的地位再也不可能动摇。而且这仅仅是中国互联网大众化的大序幕而已。
根据互联网实验室预测,3年之后,到2012年,中国网民数量将完成“下一个3亿”的跃升,总数达到6亿之多。数量总和将不仅仅高居世界第一,而且规模几乎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五个发达国家网民数量的总和相当,份量可见一斑。
“下一个3亿网民”为什么值得关注?因为这3个亿网民有着非同寻常的特殊性:首先,下一个3亿网民与上一个3亿网民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群体,将形成完全不同的消费习惯和上网行为;其次,下一个3亿网民与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主流网民差异更是巨大,他们的消费习惯和特性将重新塑造互联网终端、软件、互联网应用、服务和全新的文化。所以,随着下一个3亿网民的到来,不但中国互联网产业将重新洗牌,全球互联网的格局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互联网成为中国发展的驱动力,也将成为高科技崛起的主要驱动力。而由此引发的各个层面的变革将全面展开,超越人们简单的预测。比如,当中国电影高歌猛进,韩三平喊出十年之内中国电影市场将超越350亿的豪言壮语时,中国网络游戏市场明年就可轻松迈过350亿的大关。而我清晰记得,就在5年前,陈天桥还在为网络游戏产业超越中国电影产业而兴奋不已。如今,两个产业一样热闹,份量却已经天壤之别。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是:互联网将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桥头堡。如今,美国的软实力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它传统的经济、文化、军事和政治,而是来自于维基百科、Google、Facebook、Myspace、eBay、Amazon等全球性垄断的互联网公司的崛起。
互联网的软实力体现的层次主要在三个层面:1、网民:富有创造力的网民是第一主力,2.0二次革命的核心就是如何最大程度地动员网民,创造价值,是互联网软实力的重要组成;2、商业网站:商业网站的竞争是全球产业竞争的主力,也是构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性平台;3、政府网站、非盈利性网站等等:厚积薄发,资源充沛,是很重要的殿后力量。
中国互联网软实力的提升,不仅仅体现在网民数量上,更体现在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网民群体上,以及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商业网站群体。否则,作为全球互联网第一大国,只能是全球互联网的第一市场而已,中国人的力量和智慧依然在网络时代无从展现。
Web 2.0浪潮完成网络社会化
1995年,网景公司刚刚上市,全球互联网热潮才初初泛起。这一年,MIT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威廉·米切尔出版了《比特之城》。
在这本不厚的书中,现实与虚拟的对比和对照贯穿了全书:空间/反空间,物质/非物质,同步/异步,窄带/宽带等等,为刚刚处于启蒙阶段的读者努力勾勒出未来信息时代城市的真切“轮廓”:从电子会场、电子公民、重组的建筑、软城市、比特业等,同时讨论了数字化时代新兴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组合对人们的深刻影响。在他的图景下,未来计算机网络像街道系统一样成为都市生活的根本,虚拟社区的故事以快进的形式对城市历史进行重放,人们将成为电子公民(Cyborg Citizens),未来的城市将是数字化的空间,人类将为自己构筑起一个全新的比特圈。“得到了电子化延伸的身体居住在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交汇点上,消遣和交往通过电子化来进行,就如同亲身进行一样。”新的软城市和现存钢筋混凝土城市并存、竞争。
当年,米切尔是在描绘很遥远的未来。但是,十多年间,互联网浪潮风起云涌,席卷全球。目前全球网民数量已经超过16亿大关,普及率将近25%,米切尔描绘的“比特之城”已经逐渐成为现实。
2000年8月,狂潮之后的互联网进入了第一次冬天,米切尔的新作《伊托邦——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将《比特之城》所讨论的主题深化和延伸。互联网不仅仅作为传输电子函件、万维网网页和数字电视的通信系统,而是一种比过去的铁路、高速公路、电网和电话网更深刻地改变城市面貌的全新基础设施,将因此塑造数字时代的新型经济、社会和文化。
在很长时间里,互联网发展还是自上而下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而这种局限,由于Web 2.0的兴起而改变。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最终核心还是个人网络化,每一个人成为网络社会的一个“节点”。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人民群众更应该成为互联网的主体。Web 2.0的力量就是人民群众力量在互联网上的最佳体现。Web 2.0第一次全面释放了每一个网民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自媒体,可以在网上构建全新的自己。这是一个“人人可以博客”,人人可以创造内容,人人可以通过网上展现自己个性、智慧和力量的“2.0时代”。只有到了2.0时代,互联网直接将威力赋于每个个人,互联网才简单超越了狭义的新媒体和新通信内涵,真正可以全面深入到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互联网的2.0时代从此开始:在数字时代,每一个人的威力并不是独立的自己,而在于“蚂蚁雄兵”聚合之下的“核聚变”的群体力量。草根的精神,业余的威力,人民的智慧,群体的力量,都是2.0蓬勃发展的最本原的驱动力。正是这种力量的全新聚合与引爆,形成了势不可挡的趋势,注定了无比开阔的未来。
根据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到2009年6月30日,中国使用博客服务的用户规模已达1.81亿,使用率为53.8%。这是Web 2.0浪潮深入社会,激发群体力量的一个最好的表征。
移动互联网:将使互联网成为手机的副手!
2003年10月,也就是Web 2.0热潮的前夕,米切尔完成了城市信息化三部曲的最后一部《Me++》。这一次他捕捉到了信息化的又一全新重点:如火如荼的无线技术。
无线应用改变了我们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在《Me++》中,米切尔审视了无线互联产生的效应,探讨了全球互联、微型化、身体装置的便携化、服装、建筑和城市等。在新兴的世界里,人们越来越不为地域界线所管辖,而是越来越多地为互联世界重构和再造的环境所管制,以及被设计、工程和规划等伦理基础所重新审视。
以手机为基本终端的移动互联网成为这一轮新浪潮的全新引爆点。霍华德·莱茵戈德在《聪明摩客:下一次社会革命》(Smart Mobs)一书中阐述,互联网的力量从电脑转移到手机上,诞生全新的社会现象,全新的沟通模式。著名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更是对手机做出最乐观的分析。他认为,手机将超越互联网,互联网将成为手机的一部分而已。互联网只是手机的副手。这个论述很可能成为真实,以中国为例,过去我们的互联网普及一直依靠比较滞后的数千万电脑用户。而现在,由于移动互联网开始进入实用阶段,6亿以上的手机用户将成为互联网用户,这将是一场雪崩式的互联网普及阶段。6亿手机用户有望直接可以成为信息社会的真正“参众”,实现“所有人面向所有人传播”的社会传播新机制,覆盖社会主流群体的新的社会机制也才能正式确立。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启动,手机用户将引爆互联网发展的新一轮雪崩效应。目前,全球手机用户为33亿,几乎是互联网用户的3倍左右,达到了50%的全球普及率。可以预测,全球互联网普及率从20%达到50%,也就在未来短短的10年之内。
可以说,没有手机的用户基础,中国互联网未来的高速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到今天,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1.55亿,占整体网民的46%。随着3G应用开始全面推广,更富有中国特色,也更符合中国普通百姓应用模式的移动互联网将改变传统互联网的固有模式,带来更多超乎我们历史经验的新变革。
到今天,互联网消费应用的动力和活跃程度开始全面超越商业应用。这是一个非常隐秘的过程,但是,却是至关重要的变化。根据思科公司对全球IP流量的监测和预测表明,全球商业应用的IP流量从2008年起第一次被消费应用的IP流量超越。可以说,过去15年来,全球互联网的应用主要是商业和企业级应用驱动的,这与过去20多年来信息化的主旋律是一致的。因为商业应用对于速度、效率、可靠、安全和创新技术的要求都一向高于个人消费者的应用需求。但是,从2008年开始,这个传统已经终结,消费应用将代替商业应用,成为未来全球IP流量每年50%以上高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Web 2.0的兴起,个人下载和视频的暴涨,以及手机应用的普及,都将进一步加强消费应用的活力和动力。这一点,对于理解全球互联网的未来趋势,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也就是说,在我们固有的概念中,互联网一贯是作为“节约时间、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生产力工具的高大形象出现的。而事实上,目前的互联网以及更久远的互联网,更是作为一种“降低效率、消耗金钱”的反生产力工具而突飞猛进的。互联网作为娱乐与消费的一面将主导未来。因此,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中国网民高速发展的同时,巨大的挑战和隐患也开始展现。难怪我们要说中国互联网业越来越成为中国网络游戏业的代名词。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在向网络游戏进军或者转型。
目前中国的3亿网民构成主要是大学生,加上大部分高中生,以及在校的学生。而下一个3亿网民将是完全不同的教育程度。他们青睐的互联网应用,将不可能是看新闻、发邮件、提炼信息、书写博客等建设性的应用,而会是更娱乐化、更消费化、更生活化的趋势。因此,下一个3亿网民最大的钱眼依然是娱乐和消费主导。由此,我们不得不警示潜在的巨大社会危害:目前千百万的网瘾少年未来将继续高速增长,社会问题将日益突出。互联网成为青少年最大的毒害之源不是一句偏激之辞:网络中暑、网络上瘾、网络中毒、网络色情、网络低俗、网络毒药等等词汇,将是发展过程必须正视的问题。
当然,发展是硬道理,历史也已经证明,互联网的发展终究是可管理的,会不断净化和完善的。
结语:让我们关注“下一个3亿网民”的风暴效应
总之,比起过去十年,即将到来的几年将更加激动人心:网民从3亿到6亿的过程中,我们迎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机遇,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将激发一系列的涟漪效应:以网民消费为驱动,全球互联网的中心必将转移到中国;以互联网产业为龙头,全球高科技的创业和投资中心也自然而然向中国漂移;而以高科技崛起为旗帜,中国在全球的地位也可以以最“亲和”的界面实现根本性的上升。
让我们更加关注“下一个3亿网民”带来的全新风暴。提前预测,正确决策,趋利避害,为中国崛起而准备。
(作者系互联网实验室、博客中国和义乌全球网共同创始人兼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