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剧意识

2009-09-24 03:43王媛媛
文学教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哈代悲剧婚姻

英国著名诗人兼小说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一生创作了数部著名的小说,其中《绿荫林下》、《远离尘嚣》、《还乡》、《喀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作品都具有浓烈的悲剧意识。这是文学史家和评论家的共识。英国文学史家埃文斯认为,哈代的小说给人总的印象是“一个邪恶的命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作用,毁坏他们幸福的各种可能性,并把它们引向悲剧结局”。[1]英国20世纪著名意识流小说大师,弗吉丽亚·沃尔夫称他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2]笔者认为,哈代能被长达几个世纪的人所追捧,就源于哈代悲剧作品的震撼力。

一.哈代悲剧观的形成原因

(一)社会因素

哈代的多部作品都体现出悲剧情节是与他所生活的时代环境与背景有很大关系的。哈代生活在十九世纪,这个时期的英国正经历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上升的阶段。整个社会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坚决对立的阶级,社会矛盾导致了大量悲剧的产生。工业革命中,机械大工业逐渐代替了手工业生产,工人却由生产的主体沦为机器的附属品。资本家为谋取最大利润,总是千方百计增加工时,提高劳动强度,降低工资,甚至雇佣妇女儿童,而且给予较低的工资。但是,资本家却不能给予工人必要的劳动安全保障,劳动环境恶劣,工伤事故不断,严重危害工人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市场竞争的加剧,造成了大批穷人,社会出现了不平等和贫穷现象。生活在这种背景之中的哈代正是由于看到了社会黑暗的一面,察觉到了资本主义的堕落和贪污腐败,以及当时英国政府的不作为,他也更深刻的体会到了无产阶级的无助与困苦。而当时哈代也感觉自己的生活没有了光明和希望,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哈代的心中充满悲剧情结,也在多部作品都体现出了悲剧意识。

(二)个人因素

哈代自小便熟读《圣经》,《圣经》对他的思想和性格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圣经》说:“因为众人都犯了罪。”[3]“我们若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我们若说自己没有犯过罪,便是以神为说谎的,他的道也不在我们的心里了。”[4]《圣经》认为,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最初的人——亚当和夏娃,把他们安置在伊甸园中。而亚当和夏娃没有遵从上帝的指令,在蛇(基督教认为是魔鬼的化身)的引诱下偷食了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到大地上生活并繁衍了后代。亚当和夏娃成为人类的原罪,并且代代相传,所以《圣经》认为每一个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因此在哈代看来人类生来就是赎罪的,就必须要经历折磨和痛苦。这也是哈代悲剧观形成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二.哈代的悲剧意识在《无名的裘德》中的具体体现

(一)故事简介

《无名的裘德》是哈代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叙述了乡村青年裘德一生的悲剧。故事的开头讲述了裘德十一岁时父母双亡,被其姑妈收养,贫穷孤苦又多愁善感。他曾经在面包店辛苦劳作,也在石匠坊当过学徒,同时又胸怀大志,立志长大成为一名牧师。虽然从小就刻苦好学但始终被大学拒之门外。已婚女主人公淑是她的表妹,聪颖漂亮,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蔑视宗教。裘德与淑一见钟情,大胆同居并生有子女,他们的做法为教会所不容,被旁人所唾弃。裘德也因此处处求职无果,他的子女在绝望中全部一同吊死。淑也最终向命运和教会屈服,回到了前夫身边。裘德从此终日纵酒,不满三十便含恨而终。《无名的裘德》一书处处充满浓郁的悲剧氛围,使得此书具有独特的、韵味悠长的悲剧美,笔者将从本书悲剧的角度来进行探讨。

(二)哈代的悲剧意识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在《无名的裘德》一文中,哈代将里面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裘德、淑、阿拉贝拉、费劳孙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综观整部小说,每一个人物都有着共同的地方,他们都处于社会最底层,都有着无法摆脱的悲惨命运。

回顾裘德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愿望都没能实现,这种阻力有时是来自单方面的,有时是来自多方面的,使得他总是不能自由的做他想做的事情。因此我们可以说裘德的悲剧是一生遭受挫折的悲剧。儿时的裘德是一个聪明而勤奋的孤儿,从小被农夫养大,但他渴望有朝一日成为大学生,能过上美好的生活。他偷偷买来书本,背着别人用心学习,长大又四处勤奋工作,积攒钱以便上学之用,将来能成为有用的牧师。在裘德看来,“那是思想活动和宗教活动唯一无二的中心——是咱们这一国里知识食粮和精神食粮的仓库。”[5]然而当他真正要进入教堂之时,所有的一切又都显示出另外一面,使他最终也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有一些显得很峻厉严辣;另一些就看着好像是世家的墓穴有地下移到地上。所有的灰墙石壁上都出现了一副野蛮神气。”[5]

其实对于裘德来说,遭受挫折从他的少年时代就已经开始。在哈代看来,裘德“这个人生下来就是要受尽痛苦的,一直到他那无用的生命闭了幕,才能脱离苦海。”[5]他儿时给别人看庄稼时,显示出了他善良仁慈的一面,他对小鸟和树都十分怜爱,任凭鸟儿啄食。“他每一次把一窝小鸟儿捉回家来以后,总要难过得半夜睡不着,往往第二天又把鸟窝送回原地。他看见伐树的或者是砍树枝儿的,就有些受不住,因为他觉得树也会发疼。”[5]而他仁慈的结果是被狠狠的教训了一顿,也失去了他的工作。

裘德成年后,在婚姻问题上也屡受挫折。裘德在婚姻中追求的是灵与肉结合的真正和谐的两性关系。在裘德的内心中一直进行着灵与肉的斗争,有时肉欲占了上风,使得他一时冲动与阿拉贝拉错误的结合,从而为自己的一生埋下了祸根。阿拉贝拉是一个“健壮茁实、味道十足的雌性动物”[6],她诱惑裘德使得裘德失去对理想的追求并与她结合,当她发现裘德无能挣钱时便抛弃裘德投入别人的怀抱。在经历了一场不幸的婚姻之后,裘德重新燃起求知的欲望。他准备再次发愤图强,他给基督寺院长写信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院长给他回信说:“……既身为工人,则谨守本分,安于旧业,较见异思迁,别做他图者,于世路之成功上进,自有更多之机会。”[5]信中的这番话对裘德颇具嘲讽意味,因此他的所有努力都失败了。正在此时他遇见了自己的表妹已婚女子淑,两人产生了爱慕之情。淑离开自己的丈夫,大胆与裘德同居并遭受了人们的鄙视,无人接纳他们。裘德失去了工作,到处流浪,在经历一系列天灾人祸后,淑也离开了他。最终“裘德卧床不起,奄奄一息,除了空无一人的屋子外,没有任何人听见他的哀求……赤裸裸的,无依无靠,孤零零的,面对着苦难和死亡。”[7]

裘德的一生碰到了如此多的阻力,想努力学习成为牧师,但基督寺城的大门没有为他敞开;想怜爱世间万物,却被痛打一顿;想认真劳作,靠技艺生存,但没能挡住世俗的排斥,使得失去工作沦落街头;想恋爱结婚,但或被肉欲迷惑,或恋爱虚无缥缈,最终也都离他而去。裘德就是在这样的种种悲剧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淑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新女性,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精通哲学并蔑视基督寺,认为它“出了一定限度内的智力,没有叫我看得起的地方。”[7]她坚强、独立、追求自由并且叛逆,然而她的一生也处处充满悲剧。淑开始嫁给毫无爱情而言的费劳孙、离开费劳孙、和裘德同居、抛弃裘德都是立足自己的需要,而这种利己的行为直接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淑与费劳孙的婚姻是合法但不合乎道德的。淑与费劳孙结婚后,因为没有感情基础,不久便分居。淑对费劳孙说:“我喜欢你是不错的,但是我认为不可能——比喜欢更进一步……我现在对你有这样的感觉,而非得跟你同居,那这种同居就等于通奸。”[8]而当时的英国处于男权主义之下,男性在婚姻中处于绝对统治地位。因此淑在离开费劳孙时,费劳孙说:“你不喜欢我,你是在犯罪。”[8]费劳孙的朋友也说:“我认为应该狠狠的揍她一顿……”[8]尽管如此,淑还是毅然离开费劳孙来到了裘德的身边,这也成为悲剧的开始。

然而淑和裘德的结合是合乎道德却不合法的。淑所生活的时代是英国新旧势力交替的时代,这时的人们拥有思想上的自由而并没有真正的自由。淑的叛逆立即遭到了社会无情的惩罚,她和裘德连遭失业,他们的孩子也遭受了巨大侮辱。一家人不得不流浪于各个城市,最终孩子们为了减轻父母的痛苦,全部一同自杀,酿成巨大的悲剧。淑的精神遭受了打击,在那个时代,淑追求独立,追求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最后淑“这样一个朝气蓬勃的、热烈积极的、毫无成见的女人……在责难她跟裘德是罪恶的同居的社会舆论的迫害下,逐渐在精神上投了降。”[8]淑离开了裘德回到了前夫费劳孙没有爱情的婚姻中。哈代在多部作品中都表现出对女性的同情,然而在这种男权主义下,哈代很无奈,也使得他笔下的女性很无奈。哈代同淑一起陷入了无尽的悲剧之中。

在社会习俗和宗教伦理的制约下,费劳孙和淑有着真实的婚姻。然而费劳孙也是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不管他如何努力,淑与他都只是有着名存实亡的婚姻。费劳孙和淑的婚姻完全被社会化、伦理化、宗教化,他们的婚姻并不属于自己,因此一开始就注定是极富悲剧性的。除此之外,费劳孙也有着自己的理想“就是先取得大学毕业的资格,然后再在教堂里弄一名圣职作一作。”因此他来到基督寺城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事与愿违,他本来就是个书呆子,不懂人情世故。在教堂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又回到了老家教书。最终他终于明白生存是痛苦的,也是残酷的。

三.小结

哈代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体现出了悲剧意识,笔者认为这种悲剧意识在《无名的裘德》一文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哈代的悲剧意识是受多种困惑于一体的,这其中有来自时代背景下的,有来自英国传统文化的,有来自男权主义下的,也有来自个人情感下的。这种集多重悲剧意识于一体的思想影响着哈代的写作,也使得哈代的文学作品有着无法超越的悲剧力量。

参考文献:

[1][英]艾弗·埃文斯.英国文学简史[M].蔡文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陈焘宇:哈代创作论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圣经》,罗马书,5:12.

[4]《圣经》,约翰一书,1:8-10。

[5]哈代,张若古译.无名的裘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6]瓦西列夫,赵永穆等译.情爱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4.

[7][英],哈代.无名的裘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8][英],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M].都兴东译.海口:南方出版社,2003.

王媛媛,女,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哈代悲剧婚姻
觉乃藏入赘婚姻中的两性关系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对婚姻的忠诚
幸福的婚姻是什么样的
画家的悲剧
哈代之家
An General Analysis on Thomas Hardy’s Pessimism in Wessex Novels
近视的悲剧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Tragedy of Tess
The Tragical Cause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