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志建 杨 莹
到古城西安观光,不去“西安大雁塔”(大慈恩寺)是一个遗憾。位于西安市南郊的大慈恩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公元648年),时年太子李治(即唐高宗)为追报亡母长孙皇后恩德,下令在长安晋昌坊建造寺院,故称“大慈恩寺”。大慈恩寺院内,有著名的大慈恩寺塔,也就是驰名中外的西安大雁塔。大雁塔修建于唐永微三年(公元652年),由著名高僧玄奘法师亲自挑担、运土、搬砖并监造而成,塔内安置玄奘自西域带回的佛经、佛像、合利等,于是形成了“因寺而有塔,因塔而荣寺”的格局。这一塔一寺又因其特有的佛教文化现象使古都西安熠熠生辉。
首任住持玄奘亲自操持修建了大雁塔
大慈恩寺的首任寺院住持是玄奘法师。祖籍河南郾师的玄奘法师俗姓陈,名神,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少时苦读佛经,十一岁熟习《法华》《维摩》,此后穷尽各家学说,又千里迢迢赴印度求法,因学术成就非凡,精通经、律、论三藏三学,被誉为“三藏法师”,于是有了另一个名字“唐三藏”。
玄奘以其17年、130国的亲身经历,留下的游记文学和历史地理巨著《大唐西域记》,为世界研究东方史地之学提供了重要依据。以《大唐西域记》为蓝本,派生的《西游记》神话作品,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使唐三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但真正的玄奘和影视里的唐三藏是大相径庭的,玄奘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佛学家、思想家、旅行家和翻译家,唐太宗李世民称玄奘为“法门之领袖”;清末改革家梁启超誉玄奘为“千古一人”;近代文学泰斗鲁迅颂玄奘是“民族的脊梁”;印度大小乘佛教徒一致推崇玄奘为“大乘天”和“解脱天”。然而,真正引人注目的是玄奘的精神,他善于学习,勇于开拓,早年就参学全国,参访名师名派,并不远万里,历尽艰辛,奠定了新唯识学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中国佛教的法相宗。他百折不挠,涉及了荒凉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翻越了终年积雪的帕米尔高原,遇劫而不惊,知难而勇进,成为中外佛教、文化、科技知识的传播者和友谊使者,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玄奘虔虔不懈,攀登学术高峰,回国后在17年6个月中译出佛经75部1335卷,平均五日译出一卷,可谓呕心沥血。他所译佛经占唐代译经的一半以上,并在佛教哲学、因明学、梵文翻译、历史、地理、民俗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留下了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组成了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和雁塔佛教文化的核心。
唐贞观十年受太子李治亲点,玄奘法师由弘福寺移就大慈恩寺,升座担任首任寺院住持,并亲自操持修建了大雁塔,从而使大慈恩寺成为举世闻名的佛教寺院、中国佛教法相宗(亦称唯识宗、慈恩宗、瑜伽宗)的祖庭。
现任主持增勤使雁塔成国家4A级旅游点
如果说,玄奘法师用自己毕生的心血奠定了雁塔文化的基础和大慈恩寺的伟业与辉煌,那么,大慈恩寺的历代高僧窥基、慧治、智周、圆测等则使其成就与学说不断完善而弘扬。在1400余年的漫漫岁月里,大慈恩寺随着社会的动荡而潮起潮落,进入新世纪,社会的进步与良好的环境,为寺院的保护与佛教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条件,雁塔佛教文化正在发扬光大。
大慈恩寺现任方丈增勤,2000年11月21日升座,是目前国内重点寺院中比较年轻的方丈。增勤年少时深感佛典博大精深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26岁那年投身西安大兴善寺,拜师于慧南方丈。1995年9月,因大慈恩寺需要,增勤由大兴善寺监院调任大慈恩寺监院。
增勤调任大慈恩寺任监院时,大慈恩寺因历史原因已40年没有方丈,寺内杂草丛生,管理混乱,发展缓慢。他到任后深入僧人、职工中了解情况,从管理人手,调研制定了20余项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章制度,彻底恢复了丛林制度,使全寺威仪肃整,法相庄严,课诵梵音嘹亮,并投资14万元建设了图书馆,采取培训、集训和组织微机、旅游质量管理等专题学习等手法,从提高僧人文化、内功人手,有效地提高了大慈恩寺的文化品位。在增勤的倡导下,大慈恩寺近年来分别投资数百万元在4个贫困县修建了扶贫学校。
在大慈恩寺,增勤潜心佛法,在做好自身建设的同时,关心社会公益事业。在发扬光大佛教文化与寺院的发展中,他全力以赴,近年来带领全体僧人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2000年11月,由增勤法师监造的玄奘三藏院,在太慈恩寺大雁塔北侧落成。玄奘三藏院总投资4100万元,占地11300平方米,规模宏大,设计情景交融,呈殿堂式建筑群落,是大慈恩寺继明清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营建工程。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增勤坚持以完美的设计,理想的选材,高标准地完成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壮举。
玄奘三藏院的落成,使大慈恩寺面貌焕然一新,成为雁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它的落成为玄奘法师顶骨合利迎请奠定了基础。经增勤法师多方努力,在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关怀下,2000年11月21日,在纪念玄奘法师诞辰1400周年之际,大慈恩寺从南京灵谷寺迎请的玄奘法师顶骨合利安奉在玄奘三藏院大遍觉堂内。一代法师的英灵,在阔别1300多年之后,又回到了他呕心沥血的译经故地。
在加强寺院建设的基础上,增勤法师致力于佛教文化建设,成立了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由大慈恩寺出资数千万元建设了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联系组织全国佛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为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的学科带头人,定期进行学术讲座,今年十月将举办“长安佛教国际学术”讨论会。届时将有数百位国内外学者云集西安,共同研讨佛教文化。大慈恩寺这个盛唐时期的皇家寺院,正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在弘扬佛教文化,光大玄奘精神,努力服务社会。
西部佛教文化的不朽之作——雁塔
步入大慈恩寺,在威仪庄严与肃穆中让人感到震撼,雁塔佛教文化、文物古迹与旅游观光三者美好的融合,让人联想颇多。在七层雁塔面前伫立良久,似乎能看到玄奘那辛劳的译经身影,在大雄宝殿前上一炷香,萦绕的香烟在奇树龙爪槐前飘散,那盘绕的龙状枝叶,似乎要腾空而起;在三藏院中,那庄严凝重的氛围,丰富多姿的立体轮廓,古朴典雅的风格,让人肃然起敬,似乎玄奘正端坐其中。
自大慈恩寺建院到雁塔落成,历代诗人登临题咏者不绝,流传至今的不下50余首,上官婉儿、宋之问、杜甫、欧阳詹、高适、岑参等比比皆是,文人墨客的塔咏,使大雁塔又多出许多壮丽诗章和神秘的传说。
佛教文化是西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玄奘法师奠基的雁塔文化是西部文化的瑰宝之一。近年来,这一独有的雁塔佛教文化日益受到世人关注,已成为西部文化资源中的一个亮点。
雁塔文化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以玄装为代表的佛教法相(唯识)宗的创立与发展;以大雁塔为核心的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开发;以佛教文化为资源的旅游业的兴盛。
近年来,大雁塔春潮涌动,游人不息,年接待游客已达百万之多,意大利总统、印度总统、泰国僧王等国家领导人参观后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大慈恩寺,正以其独到的宗教、文物和旅游优势走向世界。
雁塔,西部一道耀眼的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