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
“激进台独”把持,改也难;只盯住“深绿”,不思进取,目光短浅;一切为“反对”而“反对”的思想路线毫无新意,路越走越窄。
蔡英文出任党主席,民进党正式进入“后扁时代”。蔡英文曾试图改革民进党,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外界也对民进党转型给予高度斯盼。然而一年过去了,民进党非但了无新意,更没有与陈水扁切割,反而最终走上“救扁行动”之路。
扁势力掌控着民进党
民进党下台后,其政治势力除七个地方县市的执政权外,主要表现在“立法院”的27席“立委”。尽管党主席换了人,但蔡英文无派系支持也没有自己的人马,是一个空壳党主席,“立法院”党团才是民进党真正呼风唤雨的权力中心,其影响力不亚于民进党中央。失去政权一年多时间里,民进党“立法院”党团一直由扁势力掌控,总召集人是挺扁大将柯建铭,书记长是扁的嫡系子弟兵高志鹏,只有干事长李俊毅是谢长廷的人马。6月16日,民进党“立法院”党团进行了“三长”改组。结果,70多岁的“台独”大佬、以推动“公投”闻名的蔡同荣出任总召集人;陈水扁台南县同乡、曾在纽约试图暗杀蒋经国的“激进台独”分子王幸南出任干事长,扁系得力干将高志鹏续任书记长。
蔡、王、高三人掌握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大权,预示着“扁势力”继续掌握民进党,主导未来民进党的发展路线。不仅未来民进党的政治路线更加难以调整,且将会进一步“独化”与“偏激化”,从而陷入更大的危机与衰退。
“与扁结盟”的一个怪圈
陈水扁虽然在台北看守所关了半年有余,但对民进党的影响力依然很大,尤其是党内一些有意问鼎大位的人,更是希望与扁结盟或接收扁的势力。
其中前“行政院院长”苏贞昌的表现最为典型。苏氏曾是“四大天王”中最为低调的,更少公开活动。然而,面对其他几位天王的频繁活动,苏贞昌终于坐不住了。民进党组织“5.17”大游行前苏氏与蔡英文前往台北看守所看望陈水扁。接着,他频繁出现在“台独”社团的活动场所,与多位独派大佬商议时局。随后苏的嫡系大将、民进党中常委与新生代代表蔡宪浩出任凯达格兰校友会会长。凯达格兰学校是陈水扁一手创办的机构,扁任内不仅党内精英入校学习,而且吸引岛内各界有意与扁拉关系的各路精英,参加该校学习的学员前后达3000多人,构成陈水扁广泛的人脉与金脉。
尽管民进党失去政权后该校再没有开班招生,在陈水扁被收押后活动更少,但苏贞昌还是看好这个绿营的品牌以及广泛的政商关系网。但苏贞昌向扁靠拢面临很大的政治风险。陈水扁与“激进台独”势力在党内仍有较强的势力,要在党内竞争中出线就不能对此视而不见。但与声名狼藉的扁结盟,在大选中与国民党的马英九竞争,又无疑于自杀。也许这是民进党与苏贞昌等人面临的真正困境。在陈水扁以“激进台独”绑架民进党之后,谁都不敢公然与扁决裂,否则就是“台独”罪人,得不到深绿群众的支持,更无法在党内初选中获胜。而与扁结盟,虽在党内易于取胜,但却会失去更多的中间选民,决定了其在大选中必然败北的命运。
切割不成反成“救扁”大将
蔡英文出任民进党主席后,也曾试图与扁切割,带领民进党走出一条没有陈水扁的民进党新路。然而,扁掌权八年,培养了大批亲信,党内更有多人拿了他的钱或得到各种好处,要他们与陈水扁切割,谈何容易。蔡英文犹豫不决,结果坐失良机。
参加“5.17”游行人数较预期多,而且组织有序,未发生暴乱,蔡英文志得意满,被冲昏了头脑,不再思考如何处置陈水扁或与扁适度切割,反而在“司法人权”的名义下,展开“救扁行动”。6月中旬,外界就传出民进党在策划“救扁计划”。蔡英文还一度否认外界的猜测。然而,数日之后,蔡英文竟然公开宣称,民进党将发起大规模联署“救扁行动”,捍卫陈水扁的“司法人权”。结果,蔡英文从“切割派”也变成“挺扁派”。
蔡英文的“救扁行动”,也许救得了陈水扁出牢狱,但却改变不了陈水扁贪污腐败的形象,改变不了司法对陈水扁的审判,改变不了民进党陷于困境的命运,也改变不了外界对蔡英文的失望。
两岸政策的困境
眼下民进党发展面临两大难题,除陈水扁问题外,另一个就是两岸问题。这两个问题又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民进党失去政权后,面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大发展,面对两岸经济合作的大潮,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危机感。在新形势下,民进党不是思考如何确定大陆政策,如何应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形势,而是采取一种强烈的“反中”情绪,几“中”必反,结果将自己逼到了墙角,只能在深绿群众中找到一种精神寄托。
不管民进党如何“反中”,但最终不得不面对最迫切的经济问题,尤其是民进党执政的县市,需要将更多的农产品、商品卖到大陆,需要更多的大陆观光客。继去年云林县长苏治芬与嘉义县长陈明文等民进党县市长访问大陆之后,不久前高雄市长陈菊也踏上大陆,引起震撼效应,强烈冲击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在这种背景下,民进党要不要检讨或修正大陆政策,成为岛内斗争的一个焦点。
民进党中央经过一番讨论,于6月17日达成所谓的“三不一没有”共识,即“不辩论,对民进党公职人员赴大陆不订注意事项,不陷入政治操作,没有鼓励赴中交流”。
“不辩论”是针对党内有人提出对大陆政策进行讨论而定,因为一旦展开讨论,必会在党内引发一场大战,让民进党陷于更大的困境。其他的“两不一没有”中“没有鼓励赴中交流”是安抚独派的,至于对公职人员赴大陆考察“不订注意事项,不陷入政治操作”则是一种无奈的决策,无法制订更为具体、明确的办法,只能模糊处理。这正是民进党面临的两难困境。
一个奇怪的权力思考逻辑
一年来,民进党没有任何的反省与检讨,没有任何的进步。难道它不想争取中间选民与更多的民众?不想再重新执政吗?其实个中原因并不复杂,关键在于民进党已彻底被“台独基本教义派”绑架。
在民进党支持群体中,“台独基本教义派”活动能力强,敢说敢干,民进党现有40%左右的支持率,其中最坚定的支持者就是这些铁杆“台独”分子。民进党也曾试图进行改革,调整路线,希望走一条中间偏左的路线,蔡英文等人甚至提出要检讨扭曲的本土主义,但“台独基本教义派”坚决反对,民进党担心失去这些深绿的支持只好妥协让步,理性改革的声音被“台独”叫嚣所淹没。
民进党对深绿“台独”势力的妥协是建立在一种奇怪的权力思考逻辑之上的。在民进党看来,改革需冒风险,不仅可能争取不到中间选民,反而会使基本盘都保不住。而马英九的公众支持率与满意度并不高,最低时只有20%多,于是经过算计,民进党认为,只要巩固坚定的深绿支持者,即使不改革,得不到中间选民的支持,只要这些中间选民也不支持国民党与马英九,不投票给他们,而民进党凭借已有的43%左右的支持率,在下次选举中就有重新夺权的机会。而这种投机取巧的权利算计,确实在2000年大选中出现过。于是民进党有了类似“守株待兔”的自欺欺人的想法。
“台独”是民进党困境的根源
其实,民进党面临困境的根源不在陈水扁,也不在蔡英文,而在“激进台独路线”。
“台独”是民进党的政治灵魂。为坚持“台独”,民进党就只有“反中国”与大陆对抗,大陆任何对台政策甚至惠及台湾同胞的善意措施,用“台独”标准检验统统归于大陆的“统战”。这样,“台独”与“反中国”就成为民进党核心思想与价值的一体两面:要坚持“台独”,就得“反中国”;“反中国”,就得坚持“台独”。
因为一切归于反对,一切归于维护“台独”立场,让民进党只能是为反对而反对,永远提不出让人民感动的口号,提不出符合台湾与两岸关系现实需要的政治主张,提不出任何有利于台湾经济发展的方案,因此即使马英九执政表现不尽如人意,经济形势不佳,民众也无法认同与支持民进党。
“台独”不除,民进党没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