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璐 韦鸿鹏
摘要:全球观教育是全球化背景下公共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从全球观教育理念、内容安排和教育指向,全面阐述了全球观教育的内涵。它是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视野,有助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一代大学生,有助于培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全球公民。并提出了全球观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施构想。
关键词:全球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构建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0—0214—02
21世纪国际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内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给人们的思想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当前金融危机造成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带来激烈的撞击,等等,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任务、新问题。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理论,不断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全球观教育应运而生。
一、全球观教育的内涵
第一、全球观教育的理念。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主的国际组织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教育对于全球化响应的研究与探索。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重视“全球观教育”,将青年以“全球的一代” 培养。(“全球的一代”,Global Generation既全球的一代标志是掌握多种语言,熟悉世界上各地区主流的、非主流的文化模式,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协调能力。) [1],21世纪初,美国学者Tye(2003)的研究显示,有14个主要国家将全球观教育列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涵,包括英国、俄国、日本、中国等。
第二、内容安排。当今全球各国开设全球观教育课程的基本构架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全球理解教育——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价值;生态环境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保护人类唯一的地球生态;和平主义教育——消除暴力文化,反对恐怖主义,营造宽容和理解为基础的和平环境;人道主义教育——共建全球基本伦理价值,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三、教育指向。在课程教学与时间安排上,各国有所区别,但是都明确的体现了整个教育体系以全球观为轴心的安排指向,通过导入全球观教育理念,各国欲求接受这样一种教育理念的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扮演全球公民的角色,更好地在未来全球化的生活工作环境中生存发展。
二、全球观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意义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中存在着问题,表现为功能定位单一、实效性较差;目标定位不准确,缺乏应用性;价值定位过于政治化,缺乏感召力;观念陈旧,落后于时代要求。透过全球观教育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它对我国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实践价值。
1.有助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一代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人民理想愿望和价值诉求的一个总的概括,它是新形势下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总的指导方针和先期目标,也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统一人民思想,以迎接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挑战的有力思想武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紧紧把握它的本质,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不仅成为高素质、高觉悟的人才,而且还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纽带和中介。
新世纪的大学生,是在我国社会体制与市场机制不断成熟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成长的社会环境与思维模式必然伴有现代社会的痕迹,但同时,他们也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这就决定了新一代大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有新内容,要有创新与发展,要跟上世界发展变化的脚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指:“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2]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活动,接受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的具体内容密切相关,教育内容是使学生这一主体在接受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改变自己的价值观,达到主体改变的关键尺度。全球观教育不但培养学生全面的知识能力,而且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富有创新能力与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学生达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并以全球的眼光来考虑问题与解决问题,更加关心人类、热爱国家、热爱人生。
全球观教育内容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紧随世界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提出国际理解教育、生命理解教育、人道主义教育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能把学到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思想中,并体现到行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成功的关键,全球观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观念新颖、目标定位准确,功能多元,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成功。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学习,和对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了解,以及与国外友好团体、友好大学的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全面地了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态势,更深刻地站在自己国家的角度,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关心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更加懂得我们国家改革、发展的不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并以此为动力发奋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理论素养,为投入到改革创新的大环境中做准备。
2.有助于培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全球公民
对于全球化,我们在认知上有一种本能的拒斥心理,很多时候将全球化理解为一个单向的过程,但是实际上,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有两种并行不悖的过程:全球本土化与本土全球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并不是简单的零和博弈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恰恰看到他们之间相互促进的趋势,全球化意识在不断扩展的过程中,提升了人们的本土意识,而且还可能进一步强化而不是削弱人们对本土的情感,全球与本土通过种种关系紧密的联接起来,这种现象被社会学家罗伯森(Robertson)形象的称之为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全球化的视野,恰恰就是要求我们将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思维结合起来,“全球观思考,以本地观行事”(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是全球化策略和本地化结合最精辟的论述,教会学生两种思考与行动的方式:以全球角度思考,但以本地角度行事;以本地角度思考,但以全球角度行事。具体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言,就是使学生更好地辨别什么是西方文化霸权、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不盲从,不好高骛远,扎扎实实地从国家的实际出发,准确判断眼前发生的一切问题。但同时,要视野开阔,不能局限于一己、地方、国家的层面,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来理解和处理问题,成为一个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和高度思想觉悟的、真正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全球公民。
三、全球观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施构想
目前高校的全球观教育并没有真正实施,但是在通识教育内已经有所涉及。我们认为,全球观教育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教材内容应该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有机地融合起来,例如:(1)爱国主义教育。包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中国国情教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2)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包括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教育。(3)民主、法制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纪律教育。(4)人生观教育。包括人生价值观教育;生命理想教育;人生态度教育。(5)道德品质教育。包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6)实践教育。包括劳动观念教育;劳动态度教育;热爱劳动人民教育。(7)审美教育。审美观念教育;审美情趣教育;审美能力培养。(8)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培养。(9)和平主义教育。
此外,课程内容的主题还要体现:(1)人类价值。包括文化的普同性;国内或跨国人类价值与信念的歧异性,人际间价值、思考模式与行为的关系,确认自我价值观、文化和世界观与他者互动的效果,文化混和借用与交流。(2)全球体系。包括经济、政治、生态、科技体系,全球动力的知识,地方全球的相互依赖性,全球局势的认识,全球组织如联合国、跨国公司。(3)全球议题与问题。包括发展议题,人权议题,环境和自然资源议题,人口议题,恐怖主义、和平安全议题。(4)全球历史。(5)跨文化的理解。(6)人类抉择的认识。(7)分析与评价技巧的发展。(8)参与与融合的策略。
其次,要在高校设立专门的全球观教育研究中心,可以作为一个全校性的研究机构,没有专业属性,这便于它围绕学校的全球观教育实施方案,探讨有关的现实和理论问题,不断完善全球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程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再次,设立相应的教研室,有一批专兼的教师队伍。积极培养和培训专门的教师和辅导员学习国外全球观教育的先进、成熟经验,使教师不但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有全球眼光和创新能力。深刻与日俱增解职业的本质内涵,全球观教育认为,“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3]全球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求教师更新职业角色,以适应后现代社会的来临。
总之,全球观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而言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一整套的教学体系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不断探索,要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核心理念,并不断健全相关的制度、组织机制,只有如此,全球观教育才能取得它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邬志辉,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4.
[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03.
[3]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