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在道德与自我之间

2009-09-23 04:55段智婕
学理论·下 2009年8期
关键词:艾哈迈德伊斯兰矛盾

段智婕 金 欣

摘要:纳吉布·马哈福兹小说《宫间街》中人物艾哈迈德·阿布杜·嘉瓦德所表现的矛盾,实际上是不同文化冲击的结果。他一面在外过花天酒地的放荡生活,不顾伊斯兰的道德标准,一面严守伊斯兰其他标准,在家里树立威严形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其实是传统的伊斯兰文化与商业文化碰撞的结果。

关键词:《宫间街》;商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B82-05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0—0151—02

前言

《宫间街》是20世纪埃及著名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作品,是他的开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说。小说描写的是20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埃及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变迁。小说从一位家庭主妇艾米娜深夜等待丈夫归来、回忆嫁到这家从不习惯到驯服恭顺的经历开始,慢慢拉开小说序幕。丈夫艾哈迈德·阿布杜·嘉瓦德是位商人,在外面,他是个幽默风趣、纵情声色的人,而在家,他道貌岸然,是个说一不二的独裁者,是妻子和孩子们都敬畏、惧怕的大家长。5个孩子对他必恭必敬,只有晚饭之后围坐在母亲身边,谈天说故事,他们才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乘父亲外出做生意,儿女怂恿母亲走出家门,去侯赛因清真寺朝拜,回程中不慎被车撞伤。父亲闻讯大怒,一到母亲康复,便逐出家门。经多方解劝,方允许返家。儿女亲事是家庭大事,自然需家长做主,任何自由行为均被扼杀,二子法赫米与邻家女孩玛丽娅相爱,欲谈婚嫁,被父亲斥为不守礼法,偷看女人。小女阿漪莎爱上青年警官,只能从窗户暗送秋波。父亲做主,将一双女儿先后嫁到邵凯特家。长子亚辛为前妻所生,游手好闲,以酒、女人填补空虚的生活。在妹妹婚礼上,他认识父亲纵情声色的另一面,变得更加放肆。父亲宽容了他企图强奸女仆的行为,并为他娶妻。他携新婚妻子外出看戏,遭父亲斥责。1918年埃及诞生了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反帝战线形成并提出明确的独立要求。二子法赫米不顾父亲禁止,参加了反对英国殖民占领的学生运动,牺牲于反英游行示威的队伍中。他的死使全家包括不过问政治的母亲和两个女儿成为华夫脱党的支持者。父亲为哀悼儿子,停止寻欢作乐。阿漪莎生下千金。

纳吉布·马哈福兹在小说中成功地刻画、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专制家长艾哈迈德·阿布杜·嘉瓦德。他刻画的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极为复杂,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每一个人身上既有传统文化的烙印,又有时代发展的作用与影响。这种矛盾无疑与传统的伊斯兰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是否伊斯兰文化就是这种矛盾性格形成的唯一原因呢?不,还有另一种文化诱因——商业文化。小说中人物性格的矛盾——在道德与自我之间挣扎的矛盾,其本质就是伊斯兰文化氛围下的价值观与商业文化氛围下的价值观冲突的外部表现。一般意义上,文化的目的和功能就是“化人”功能。“化人”是指形成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因此,小说人物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上的矛盾,实际上是影响它的深层次上的文化矛盾。

父亲艾哈迈德·阿布杜·嘉瓦德是小说《宫间街》中重要人物形象之一,他个性中有着许多矛盾。他是埃及伊斯兰教制度的卫道士。他用传统的封建礼教、宗教信仰约束家人。女儿出嫁,未来的女婿必须是向他攀亲,妻子是他的奴仆,唯言是听,决不许越雷池一步。而他本人似乎有一种特权,可以不循规蹈矩。他是个虔诚的穆斯林,认真完成宗教功课。与此同时,他又以“真主是宽容的”为其花天酒地,寻欢作乐开脱。本文力图从文化角度出发,发掘其个性矛盾所体现的文化诱因——传统伊斯兰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突。

一、商业文化概述

商业文化是指人们在参与商品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的总和。它主要是指人们在商业实践中的精神创造活动长期积淀而成的社会心理、价值体系、思维方式、人伦观念、审美情趣等。它的价值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价值观。首先表现为拜金主义的思想,这一思想总是在商业活动较为频繁的时期呈上升趋势。其次,商业文化的经济价值观是一个重消费的价值观。追求生活享乐是商业文化重消费经济价值观的体现。2.道德价值观。商业文化的道德价值观是其最具革命性的部分,其表现为:对传统道德的突破和公然摒弃;商业文化的人生价值观是以其对个体价值的重视为社会所接受或部分接受,而不是以人的社会价值或道德价值取代人的个体价值。3.审美价值观。从商业文化的审美观出发,一切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接受只有一个目的——娱人和自娱。从艺术追求来说,商业文化的文学艺术则以浓艳通俗为美;从审美效果而言,则必须有直接诉诸耳目的效果,追求“惊人耳目”的感观刺激是商业文化美学观的核心所在。

二、父亲艾哈迈德·阿布杜·嘉瓦德的挣扎

艾哈迈德·阿布杜·嘉瓦德有着传统的一面,他是埃及伊斯兰教制度的卫道士。他用传统的封建礼教、宗教信仰约束家人。他是家里的唯一权威,妻子是他的奴仆,唯言是听,决不许越雷池一步。结婚伊始,他妻子试图劝说他,他说,“我是个男人,可以发号施令。我的行为谁也不能说三道四,对你来说只有服从。”他不允许妻子外出,甚至回娘家看望父亲。女儿出嫁,未来的女婿必须是向他攀亲。当他得知妻子偷偷地出门时,决然地将她逐出家门。

然而与此同时,他也有反传统的一面。他酗酒,酗酒是伊斯兰教的禁忌。“他玩了半夜,现在已经疲惫不堪,由于酗酒,两只通红的眼睛的眼皮沉甸甸的。他贪杯,每夜必喝酒,有时喝得酩酊大醉。”他常常去寻欢作乐,夜夜晚归,他热爱那样的生活。“他常常感到自己在这种寻欢作乐的场合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仿佛这就是那种花天酒地生活的希望。仿佛他的全部现实生活中必须每天留出几个小时和这些酒肉朋友一起开怀畅饮、放声高歌、欢笑调情。”

他是矛盾的,他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挣扎。“总而言之,他最显著的特点是信仰广博而纯洁的爱。凭着这一点爱,他履行着真主规定的一切义务:从挚爱、热情、愉快地做礼拜、把斋和纳天课,到养成光明磊落的心地、博爱众生的胸襟、豪爽侠义的精神,使他成为人们喜欢亲近的朋友,他们争相从他那儿得到珍贵的友谊。凭借着充沛的经历,他敞开心怀地追求生活的享受,贪婪珍馐美味,是好琼浆玉液,沉湎于女生之中。”“他发觉自己有着强烈的本能冲动:这种冲动一部分引导他归向真主,以崇拜真主来满足;另一部分促使他追求享乐,使他追求享乐,纵情声色。”“我做礼拜、把斋、纳天课,无时无刻不在想着真主。此外,我找一点既不伤害任何人,又不耽误功课的娱乐,来放松一下自己这也违反禁令?”“他成功地把一味追求女色的‘兽欲和注重崇高原则的‘人性结合得天衣无缝,让两者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任何一方都不会侵害另一方,各自独立地享受着愉快而舒适的生活。如同他之前成功地把虔诚和悖逆结合成一个整体,这样既无犯罪的感觉,也无压抑的心理。”

他的花天酒地的放荡生活和在家里的威严形象截然不同。所以当他大儿子亚辛发现他在家外面的“丰功伟绩”时,非常地惊讶:“父亲去祖贝黛家饮酒、唱歌、打铃鼓?父亲任凭嘉丽莱调情并和她热乎?父亲荒淫酗酒?这些事情竟然都凑到一起了!……果真如此的话,那他根本就不是我在家里一直把他认作虔诚和威严化身的那个父亲!究竟是真是假呢?……就是现在我还听到他在念念有词:‘真主至大!真主至大!那他怎么又热衷于唱情歌呢?……生活简直就是在演戏,真是两面派!可父亲是个诚实的人呀,他仰头祈祷是真诚的,大发雷霆也是真实的……是父亲卑鄙下流,还是荒淫也成了美德?……”艾哈迈德·阿布杜·嘉瓦德的矛盾挣扎是文化冲突的必然。他对伊斯兰教很多传统的捍卫,是常年伊斯兰文化氛围熏陶下的结果。他的饮酒取乐、寻花问柳,其实是在商业文化氛围下自然的心理形成。首先,商业文化重消费的经济价值观,使他对奢靡的生活有着无限的渴望。其次,商业文化的人生价值观重视个体价值,使他对自己人体价值的实现,或者说是为个人享乐超出宗教的行为奠定了心理基础,也就是说,他认为当他的个人欲望无害大众时,他就心安理得了。最后,商业文化的审美观以浓艳通俗为美;从审美效果而言,则必须有直接诉诸耳目的效果,追求“惊人耳目”的感观刺激是商业文化美学观的核心所在。他的猎艳夜游的生活,无疑是这种审美观最完美的体现。

总之,从商业文化角度出发,其实艾哈迈德·阿布杜·嘉瓦德违背伊斯兰教义的活动不应当将其妖魔化,将其排斥、将其异化,他其实是人在商业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必然形成的人们的正常活动。他的个性中所体现的道德与自我的挣扎、传统与反传统的矛盾,其实是传统的伊斯兰文化与商业文化碰撞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埃及]纳吉布·马哈福兹著.《两宫间》[M].陈中耀,陆英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王晓骊著.唐宋词与商业文化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许波著.从商业发展史看商业文化[J].《商业文化》,1995,(3).

[4]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艾哈迈德伊斯兰矛盾
矛盾的我
“矛盾多发”可怕吗?
把一句话复制粘贴一百遍
返乡之旅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
解析对矛盾观点的几个“是否意味着”
伊斯兰刀剑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