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教学中音准控制途径分析

2009-09-23 04:55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音高音准内心

陈 心

在当代,诸多艺术家在舞台上之所以能取得的辉煌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其重要一点则得益于他们的“听和则聪”的音乐之耳,而他们的音乐之耳又与“音准学”是息息相通、一脉相承的。《国语》中说:“和六律以聪耳”,是要求人们以音律的规律性处理音准,来获得最美的音乐。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对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潜在的价值,音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独立的音乐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与表现力。但在目前的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的音准训练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即探讨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音准的途径。

一、造成音乐教学中音准控制不足的原因分析

1学生入学前的音乐基础薄弱

很多学生入学前所掌握的音乐理论知识只是在中小学的音乐课上学到的,而在进入高中阶段后,就几乎与音乐理论知识绝缘。这些学生在这一阶段中“听”的技能积累源于各种流行歌曲音乐,而“唱”的技能就仅仅局限于对熟悉歌曲的哼唱,绝大多数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知之甚少。所以这部分学生的音乐理论基础可想而知,这样一来,则对将来在大学的音乐学习非常不利。

2学生入学后的音准问题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往往对所学过的内容(例如一些教材中的教学谱例)掌握得比较充分,无论是音乐、听写,还是听觉分析,都还基本能达到考试的要求。但是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技能却露出了许多弊病,例如:让学生们听记一首旋律(非钢琴弹奏的)或音乐一首新歌(多声部的),其中音准问题是最大的毛病。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所使用的音乐教材,无论在教学还是考试都用这些固定的曲目,平时在钢琴上练习多了也就十分熟悉了。节奏与节拍在教课时学生的理解程度是相同的,音准问题就有所不同了。

3学生受教的被动性问题

在一些学校的音乐教学中常常采用“识谱听唱法”(教师弹琴,学生识谱跟唱),用这种方法取代了“模唱法”,使学生长期处在被动与依赖的状态下,而感到难以掌握音乐的音准,并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记忆能力和音乐分辨能力。这种在主动接受能力日益退化的前提下,音准概念的建立更是无从谈起的。虽然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地使用了“无伴奏音乐法”,但在教学中由于缺少科学的方法,并偏重于“自我性”。而教师音乐中对于音准问题则急于求成,反复带领学生共同音乐,离琴不离人,造成学生在音乐中音乐听觉的麻木与对音乐教师的心理依赖,这对学生的音准掌握无实质性的作用。

4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学习心理问题

在音准训练中,有些教育者和学习者总是抱着走捷径的心理。殊不知对于任何一项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必须从教学对象的实际出发,都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长期训练过程。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于提高音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有的学生在集体音乐时,音准不错,声情并茂,效果很好;而当其单独音乐时,便十分紧张、口发干、想咳嗽等,找不到音乐的感觉,歌唱器官也失去了平时的协调状态,以致音不准和歌唱失败。

二、音乐教学中提高音准的途径分析

1加强音乐训练,奠定良好音准基础

准确地、富有乐感地“唱”首先一定要求开口唱,多唱则善听,多听则善唱。“唱”是内心昕觉的一种体现,一种技术的手段,音乐时应注意节奏、音高、速度、力度、分句的正确及吐字的清晰,养成在音乐时倾听自己声音的习惯,学会在自己听觉的控制下进行音乐。音乐是以发展“音乐感知力”为出发点,在读识乐谱符号的过程中,通过音级练习、音阶练习、音程练习、节奏练习、旋律练习、以及无伴奏音乐训练,逐步建立“音高感”、“节拍感”、“节奏感”、“调性感”、“音色感”、“多声思维感”、“音乐结构感”等基本音乐听觉,形成初步的音乐思维能力。运用一定的演唱方法,采用多种音乐形式(如预习、背唱、即兴音乐等)来进行音乐的技术训练,以达到音乐技术的提高。

2培养内心听觉,建立良好音乐感受

内心听觉在音乐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音乐教育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必须依赖学生的听觉能力,听觉能力差的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听觉训练,成为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尤其要着重对内心听觉的训练,它不仅仅是一种对声音的想象能力,而且是一种对声音的思维活动能力。通过接唱与默唱交替运用使学生的内心听觉活跃起来看谱;通过新谱默唱与旧谱背唱结合运用,发展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力,巩固了内心听觉‘同时加强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通过听辨训练与信息修正增强乐音的音高的记忆等等。培养音乐内心听觉不仅要注重方法,还得坚持不懈。有了内心听觉,音准问题也就解决了。

3听唱融合,发展音乐记忆力

人的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逐渐发展提高的。对音乐的记忆更是如此。前苏联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记忆是大脑皮层上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和恢复过程,遗忘是暂时神经联系的消退或被干扰。”因此,发展音乐记忆力必须通过长期的、有意无意的音响刺激,使暂时神经联系的痕迹不断恢复,从而形成音乐素材的积累。具体表现为多唱多听;有意无意地听唱;意义地、机械地听唱;特别是意义地听唱,它的特点在于领会、理解,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经验,积极地进行思考,从而弄清材料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然后把它记住。运用音高记舷进行曲调音乐,从中找出一个旋律中多次出现的、能对旋律音程起到相对稳定作用的音——“旋律支撑音”。例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一曲中多次出现了“la”这个音,我们把它作为这首旋律“旋律支撑音”,这个“支撑音”像一条主动脉贯穿全曲。由于“支撑音”的多次出现,学生可以借助对它的记忆来找到必然,理解了乐曲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就很容易记住,而且难以忘记。发展音乐记忆力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多做练习,多听多唱,在唱的时候要注意听,使所唱的音响效果在脑中回响,让内心听觉在脑中对所唱的音高、节奏产生记忆,在记忆中积累材料,不唱时也有印象,唱时内心能有个音响作依据。这样,内心听觉也就油然而生了,这对解决音乐教学中的音准问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4增强学生主体意识

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养过程,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由此可见,在音乐音准训练中,有必要增强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加以提高是变革音乐教学观念的核心内涵,是推动教学改革及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减少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拓展并提高音乐教学质量途径的必然选择。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包括:增强学生主动意识;增强学生个性及思维意识;增强学生会学意识。。音乐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协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5音乐心理因素

音乐者的心理状态会对音准产生影响。如学生过于紧张时,听觉对音高的判断常常会失准,歌唱方法也会出现偏差,音准自然难以保证。再如学生情绪高涨时,所唱的音常常会越来越高;而当学生自信心不足时,随之而伴的往往是音偏低。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分析学生唱不准的原因主要是技术因素,还是心理因素。如果是后者,那就不要轻易去指责学生,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而应该从调整他们的情绪人手。这种现象反映出学生的自信心不强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音乐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在教学中,通常使学生感到紧张的是老师往往用单一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具有不同音乐认知能力的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常常使有些学生将更多注意力指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结果,从而导致紧张心理的产生。比如学生把音唱低了,只要告诉学生歌唱时,情绪愉快一些,或把乐曲唱得欢快点,就能纠正过来;如果音偏高,则可让学生活动一下四肢,松弛过分紧张的身体,同时告诉学生歌唱时不必使太大的力气,音高也就自然降了下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控制音乐的音准。

参考文献

[1]吴海燕,谈音乐教学中音准的训练,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1)

[2]何金莲,变而通之——兼谈音乐教学中的音准处理,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4)

[3]任宏,浅谈音乐的音准学习,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6)

[4]孙兴友,谈音乐教育中的音准训练,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

[5][美]威廉·文纳德,歌唱中的音准问题,武联珠译,音乐译文,1982

(责任编辑孙晓雯)

猜你喜欢
音高音准内心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里盖蒂《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双律制音高组织”研究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改进音高轮廓创建和选择的旋律提取算法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序列的蜕变——皮埃尔·布列兹室内乐作品《无主之槌》音高组织初探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聊聊音高的魅力
浅谈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
谈如何在二胡教学中掌握好音准
小学低段学生歌唱音准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