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玉翠
一、路径依赖理论阐述
路径依赖理论是指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轻易走出去。通俗的说法,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就是符合路径依赖原理的。第一个明确提出“路径依赖”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他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
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某一路径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及未来可能的选择。路径依赖最早是用来解释技术演变过程的,但在文化传承上也有这种趋势。文化一旦步入一种强势路径,后面的一切都将依赖这条路径走下去,难以改变。我们的英语教学就在英美文化的强大路径下走到今天。
二、英语教学的国际背景及英语帝国主义
“语言帝国主义”一词,是丹麦学者Phillipson在1992年的同名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英语使用范围扩大到如此地步,原因在于英语国家的“外援”,很多用于“支持”第三世界的英语教学。他认为这是个大阴谋,因为越“支援”越“依赖”,英语霸权结构化。语言帝国主义的背后是文化帝国主义、经济帝国主义、政治帝国主义。根据Burchfield,语言剥夺是一个不易觉察的情形,但无论如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语言帝国主义把一种语言文化置于核心地位,诱使外围语言文化向核心语言文化的标准看齐。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的弱势将导致民族的弱势。随着英语及其标准的输出,英语国家成功实现了文化扩张,其宗教、习俗、文学、艺术、体育,特别是青年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英语国家的价值观逐渐成为其他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价值取向。
三、我国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状态下,我国的英语学习急剧升温,已成为世界上英语消费的第一大国。这主要是人们对“英语帝国主义”的危害认识不足,对路径过于依赖,英语地位被非理性抬高。例如,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教师和技术人员晋升职称、干部和公务员录用或提职,不管其工作是否需要,都必须通过相应的英语考试。正是这种导向,使英语在我国的地位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这在其他非英语国家中是很少见的。
理论上讲,路径依赖有不同的方向:一种情况是某种初始制度选定后,具有报酬递增的效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向同方向配合,导致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进一步的制度变迁,这是一种良性的路径依赖;另一种情况是某种制度演变的轨迹形成后,初始制度的效率降低,甚至开始阻碍生产活动,那些与这种制度共荣的组织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尽力维护它。此时社会就会陷入无效制度,进入“锁定”状态,这是恶性的路径依赖。简单说这两种情况就是自我强化和自我锁定。我国的英语教学存在着很强的路径依赖。英美国家经济的强大导致文化的入侵,我们在学习目的语文化的一切。而现在国家对英语的重视度及各种英语考试,都在强化着英语学习的这条路径。我们学习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知道他们的见面问候语、了解他们谈话中的禁忌、也清楚他们的饮食习惯。我们甚至不出国门可以用英语畅谈西方人早餐吃的食物,而面对我们自己天天早餐吃的馒头稀饭却哑口无言。所以我们现在的英语教学存在着博弈现象:一些人懂英语却不懂中国文化,一些人有很深的文化修养却英语不过关。这两种情况造成的结果就是学习英语多年的人无法向西方人介绍我们自己中国的文化。我们用英语跟西方人交流的都是他们的文化,而他们却不能从我们的交流中了解到中国传统老庄哲学、孔孟之道等文化。中西文化不能很好地交流沟通,跨文化交际也是单方面的。
这说明中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缺陷,就是本土文化的缺失。交际交流应该是双方的,双方都能从-交谈中获得各自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单方面的我说你听。西方人更感兴趣更想了解的是中国文化,而并不期待着我们用英语跟他们侃侃而谈莎士比亚和圣经。外语教学是为民族与民族间的双向交流服务的,绝不是摈弃一种文化而吸收另一种文化,更不应该排斥本族文化而去接受另一种文化。我们目前的英语教学偏离了方向,有点厚此薄彼,太过强调学习目的语而忽视了本族语。简而言之,我们现在的英语教学是一种自我强化的路径依赖。以目的语为主导的英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了解和学习西方,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它是起促进作用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实。从长远来看,这种英语教学是会阻碍文化交流的,也与中国日益上升的国际地位不相匹配,是会妨碍我国在国际上进一步发展的。
四、中国文化传承
1传承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观点,路径依赖过程是“刻点均衡”,制度创新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出现,变化只有在“临界点”上才能发生。改变现行英语教学的路径就必须出现这样的临界点,而现在就是这样的时刻。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世界在越来越多地关注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对解决当今世界一些问题也很有帮助。英国哲学家罗素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睿智地发现:“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被全世界吸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在《展望21世纪》一书中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和墨家的仁爱、兼爱思想是医治现代社会文明病的良药”。当全世界转向中国文化来寻求解决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我们作为中国人还有什么理由忽视自己的文化呢?我们也很欣喜地看到国家将中国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定为法定节假日。这是一种转变,是我们快被漫天铺地的洋节日淹没时所听到的中国文化的声音。
2通过英语教学传承中国文化
要传承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我们必须打破现行英语教学的模式。要改变英语教学模式、传承中国文化,首先要从大纲和教材进行改革。要在大纲和教材中增加母语文化的内容。教学大纲和教材是英语教学的指挥棒。只有在大纲和教材中体现母语文化,广大的英语教师们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传承中国文化;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确定母语文化的主体性。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学得再好,其主体身份都是一个中国人。中国文化才是自己立足之本。用福柯的话讲,话语从来都不是中性的,话语是权利的象征。由于话语由语言所承载,在文化的发展、阐释和交流过程中,语言的重要性及其权力是不可忽略的。当我们与某种语言接触时,我们必定是在接触某种文化;再次,采取措施转变即得利益。英语教学以目的语为主导,教学的检验标准———各类英语考试—一相应地也只考核目的语文化。以中国本土的英语考试为例,我国四六级英语考试和硕士博士英语入学考试都没有考核中国文化。学生以目前的方式学习英语,四六级获得高分,容易找到好工作。硕士博士入学通过,人生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这些都是英语学习者的即得利益。在中国,考试是教学的风向标,可以指引教学方向、强化教学效果。如果我们不改变教学的检验标准,传承中国文化就没有实质性的体现。所以,在四六级和硕士博士英语考试中增加母语文化考核也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
更何况中国人用英语对外交流是国际性的,而不仅仅面向英国和美国,因此中国英语教材中的文化背景也应该体现多样性,目前来讲既然包含一定的英美历史文化知识外,那么对其他国家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也应该有所涉及。
当然,以上这些在英语教学中传承中国文化的方法还存在一些的问题。比如,这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就更高。英语教师一方面要有很强的母语文化主体性意识,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修养。而且这也给教师的英语教学和学生的英语学习提出更大的挑战。但是,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师和学生是有无限创造力的。也有很多论文专门介绍和探讨课堂教学中传承中国文化的具体办法,例如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有关中国文化的专题讨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中西文化对比的方式穿插介绍中国文化,在讲授西方节日的同时比较中国传统节目等。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雷义桂,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兼容并蓄,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王宗炎,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李基安,警惕“英语帝国主义”侵蚀中华文化,上海宣传通讯,2005(23)
(责任编辑陈国庆)